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戴霞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符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能够打造高品质课堂并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理念。教师应科学定位教学目标,明确学科教学方向,逐步细化教学活动并完善教学框架体系,精心创设评价情境,在多措并举中协调和平衡教学、学习和评价,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推向新的高度。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5-0151-03

新课改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起点,结合学业要求、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评价要求着力打造“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协调平衡教学、学习和评价三者的关系,积极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基于新课改提出的教学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打破“教—学—练”模式,在总结经验教训,理性分析基本学情和教情的过程中整合多元教学对策,明确教学方向,积极搭建教学评价框架,创设教学情境,全方位、多角度地激活学生思维,确保学生在高效品质课堂中出色完成学科学习任务,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融会贯通。

一、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基本内容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以教学目标为先导,教师围绕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学习活动以及教学评价,着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相较于传统“教—学—练”模式,“教—学—评”一致性教学高度关注教与学、学与评、教与评的平衡性以及协调性,教师应将三者相结合,逐步构建完善的教学整体,确保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顺利落地。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实施非常有必要。教师应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评价相结合,理性分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增强学生责任意识、政治认同以及法治观念为起点,科学设计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教学活动以及评价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及全面发展。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实践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的系统性较强,要求教师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性制订教学计划,分析学生知识盲区,秉承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实现教学、学习、评价三要素的融合发展。在“教—学—评”一致性课堂中,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越来越多,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动性较足,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出色完成学习任务,进而以较强的综合能力探索道德与法治知识奥秘。

(二)有助于打造高品质课堂

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工作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时,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迅速提升。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有效整合多元教学要素,积极串联“教—学—评”,实现三者协调统一。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学习能动性较足。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尝试多种教学对策,理性客观地评价学生。因此,整体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迅速提升,高品质课堂得以构建。

(三)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新课标及素质教育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程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教师应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为起点,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设计教学活动,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政治认同以及法治观念。“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旨在紧密融合教学、学习和评价,将其与核心素养要求相结合,全面实现终极育人目标。教师主动优化教法,简化教学流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综合评价学生学习能力,能够使学科核心目标顺利落地,立德树人理念得以践行。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策略与实践对策

(一)科学定位教学目标,明确学科教学方向

在依托道德与法治课堂组织开展“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全面把握基本学情,结合真实情况调整教学节奏,科学定位教学目标,坚持正确的学科教学方向,实现高效教学。

首先,教师应立足于核心素养基本内容、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要求,定位可落地、可执行、可测评的教学目标,从而用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指导教学工作、学习工作和评价工作,实现三要素协调一致。教学目标也是行动目标,是教学、学习及评价的“风向标”,教师应逐步分解课堂教学行为,综合对比多种教学模式,优化设计教学方案,正确引领学生学习和实践,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教书育人中,教师应坚持目标导向,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精心布置学习任务,罗列教学重难点,结合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定位多元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其次,教师需要确保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能够提升教学活动、评估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致性。其中,学情分析尤为关键,教师应正视学生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学习起点、学习态度、学习背景以及心理状态,全面把握基本学情,结合学生课内外学习表现逐步细化教学目标,设计个性化学习任务,着力解决“如何教”“怎么教”的问题。对于个性鲜明的学生,教师应综合对比多种教学模式,尝试多种学习指导方式,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学科科学素养,着力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品质课堂。

最后,教师应高度重视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目标设计比较复杂,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段目标以及育人要求密切相关。为此教师应理性分析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之间的逻辑关联,用系统性的教学目标指导教、学、评工作,优化设计教学评价,用评价结果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

(二)逐步细化教学活动,完善教学框架体系

在着力打造“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时,教师应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法,逐步细化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在高品质课堂中主动探索道德与法治知识奥秘,实现活学活用和触类旁通。教师首先应坚持多措并举的教学准则,综合对比多种教学形式,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搭建完善的教学框架体系,发展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在对比教学形式时,教师应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难易度,结合学科属性整合优质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调用知识经验以及知识储备自主迁移新旧知识,深入理解和透彻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不再局限于思维浅层。在鼓励学生探究知识奥秘时,教师应扮演学习顾问的角色,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鼓励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其中,情境体验式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比较常见,有助于提升“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精心创设多元教学情境,科学设计学习任务,用任务驱动学生探索新知。进入信息化时代,线上教学成为主流,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突破时空限制,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针对性地组织线上线下学习活动,提升“教—学—评”一致性水平,确保学生能够自主感知多元学习情境,保持较强的学习内驱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比如,在讲解《根本政治制度》时,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计电子课件,创设“模拟班会两会”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线上学习平台搜集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的信息资料,领悟这一制度的实践意义和深刻内涵。在如此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中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学生能逐步形成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其次,教师应优化设计教学方案,依托具体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的起点,教学方案的宏观导向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应结合学情和教情,依托教材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指明学习思路及方向,科学设计预习任务、课堂任务及复习任务,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为了避免学生天马行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思维短板精心设计思辨性问题,明确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探究欲和好奇心,灵活利用教学视频、思维导图以及案例分析设计多元学习任务,用层次分明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深度探究,确保学生掌握学习要领,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从被动接受转变为深度探究。

(三)精心创设评价情境,全面推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反馈作用较为明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价了解学情,学生也可以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反思能力,做到扬长避短。在打造“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转变传统结果式评价模式,综合对比多种教学评价策略及手段,主动创设评价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活动的主动性,确保学生能够正视个人的短板以及优点,主动发挥聪明才智。

在开展全面评价活动时,教师应坚持“以教促评”,结合基本学情优化制订教学评价量表,明确评价标准,将课堂教学活动与嵌入式教学评价融为一体,聚焦表现性教学评价,全面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在设定教学评价标准时,教师应理性分析学生学习短板、进步以及思维习惯和认知误区,设计可检测、可量化、可落地的评价标准,全面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实现教学与评价的有效整合,为打造“教—学—评”一致性课堂铺路。在设计教学评价标准量表时,教师应分析对比多种测量方式的价值,灵活调整测量标准,不再过多关注分数呈现,而是结合学科属性以及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比如,在结合《公民基本义务》讲解“依法服兵役”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讲述肖思远两兄弟依法服兵役的故事,用肖思远两兄弟的英勇事迹设置教学场景,以“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阐述依法服兵役的重要性”为评价标准,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综合分析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表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表达能力,真正实现以教促评和以评促教。

此外,教师需要以“以评促教”为主导,深度分析教学评价结果,改进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行为、评价任务与学习思想的有效融合,确保“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能够顺利落地。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多关注对评价任务的设计以及反馈,评价模式较为单一,评价指标不够多样,最终的评价结果较为偏颇。教师应转变固有的评价模式,结合教学形式调整教学评价任务,综合考量学生自主学习表现、小组学习表现,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的小组讨论情况以及问题回答情况和合作竞争意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设计前测、中测以及后测任务,科学考量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高度重视教研培训,为“教—学—评”一致性助力。面向全体教师组织开展教研学习工作,强化教师对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理解及认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确保教师以较强的教学能力开展“教—学—评”一致性活动,主动创新教学评价模式,获得最佳的教学评价成果。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在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纵向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时,教师应立足于新时代教育发展改革要求,主动探索新的教学路径,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先导,主动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重担,通过创新教学对策、优化教学路径、改革教学手段打造高效品质课堂,高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曾永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提升策略研究[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23.

[2]孙广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j].教育,2024(1):66-68.

[3]刘晓慧.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策略探析——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认识自己”为例[j].辽宁教育,2023(9):21-25.

[4]王金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3):7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