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幼儿种植活动与“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构建策略探究

作者: 范云锋

摘要:文章旨在探讨乡村幼儿种植活动与“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构建,通过深入分析种植活动在幼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个方面的作用,提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种植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五育”融合,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文章将从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五育”融合的内涵与路径、种植活动与“五育”融合的具体实施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乡村幼儿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乡村幼儿;种植活动;“五育”融合;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5-0160-04

一、 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

(一)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种植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种植过程中,幼儿通过亲身参与,不仅能够锻炼动手能力,还能在劳动中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审美情趣。同时,种植活动还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通过团队合作和分工协作,幼儿还能在种植活动中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与“五育”融合的价值

1. 德育方面

通过参与种植活动,幼儿能够逐步理解生命的过程和价值,形成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植物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使他们认识到每一个生命体的成长都离不开阳光、水分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的支持,从而培养起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此外,种植活动还能够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分工协作完成浇水、施肥、除草等任务,幼儿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还能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逐步形成团结友爱、互助共赢的良好品德。

2. 智育方面

种植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认知材料和实践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其智育发展。在种植过程中,幼儿需要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生长条件等科学知识,这些都为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锻炼机会。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探究性学习任务,如让幼儿画一画植物每天的状态,说一说植物的生长情况,提出并验证关于植物生长的假设,以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种植活动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如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生态循环等生物学知识,帮助幼儿打开科学的大门,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体育方面

种植活动需要身体力行,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实践方式。在参与种植活动的过程中,幼儿需要进行挖土、播种、浇水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还能促进其大肌肉群的发展。例如,挖土时需要借助手臂的力量,搬运土壤或水桶时则会锻炼到腰部和腿部的肌肉。长期坚持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预防肥胖等健康问题。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季节变化和植物生长的特点,设计一些与种植相关的户外游戏,如“植物寻宝”“快速浇水比赛”等,既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又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充分的体能锻炼。

4. 美育方面

种植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素材,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幼儿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奇妙,这种直接的感官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感知力和鉴赏力。例如,当看到种子破土而出、幼苗长高、花朵绽放时,幼儿被自然界的生命力所吸引,产生强烈的美感体验。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幼儿通过绘画、摄影等多种形式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样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还能让他们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与植物相关的手工艺活动,如制作植物标本、编制花环等,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深化对美的理解和感悟。

5. 劳动教育方面

种植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实践,通过参与其中,幼儿能够在出力流汗和收获中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在种植过程中,幼儿需要完成多项任务,如选择合适的种子、准备土壤、定期浇水、适时修剪枝叶等,每一项工作都要求他们付出努力和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学会了基本的农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懂得了劳动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辛勤付出才能获得丰硕的成果。为了更好地发挥种植活动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劳动有关的教学活动,如开展“我是小小农夫”主题周,邀请农民伯伯进课堂,向幼儿介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技巧,或者举办“劳动之星”评选活动,表彰那些在种植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幼儿,以此激励更多幼儿积极参与劳动实践。

二、 “五育”融合的内涵与路径

(一)“五育”融合的内涵

“五育”融合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它强调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各个领域的独立发展,更要注重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五育”融合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的有机统一。

(二)“五育”融合的路径

1. 课程融合

实现“五育”融合的关键之一在于目标清晰明确。这意味着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均衡发展,确保每一门活动都能够传递相应的教育价值。例如,在语言活动课上,除了教授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还可以结合经典文学作品中与种植收获有关的名篇,渗透尊重劳动、爱护自然的道德观念,引导孩子思考个人行为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在数学课堂上,则可以融入实际生活中田块的测量、计算等内容,让孩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与实用性。此外,科学活动应当注重实验操作,通过观察植物生长、动物习性等自然现象,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艺术活动不仅要教会孩子欣赏美、创造美,还应鼓励他们通过音乐、美术等形式表达种植的快乐、展现种植过程中体会到的美感,促进情感的表达。

2. 活动融合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实现“五育”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以根据季节变换和节日特点,策划一系列既有趣味性又能体现“五育”目标的活动。比如,在春季,可以举办“植树节”主题活动,让孩子亲手栽种树木,体验劳动的乐趣,并借此机会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孩子的生态保护意识;夏季是欣赏植物之美和保护植物生成的重要季节,可以组织护苗护绿活动,给植物除草剪枝,保护植物生长,培养责任意识;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可以组织“秋收体验”活动,让孩子走进农田,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感受农民的辛勤付出,从而培养感恩之心。

3. 环境融合

环境融合在“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幼儿园应当创设一个既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又能体现“五育”融合精神的校园环境。首先,幼儿园可以设计富有教育意义的室内外环境,如在户外设置自然观察区,种植各种植物,供孩子们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还能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劳动技能;室内则可以通过布置艺术墙、展示孩子们的手工作品等方式,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激发孩子们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同时,幼儿园还应注重环境的整洁与美观,让孩子们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和生活习惯。此外,幼儿园还可以利用当地的文化特色,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环境设计中,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4. 评价融合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实现“五育”融合的重要保障。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过于注重思维和能力,忽视了对幼儿其他方面表现的评估。为此,幼儿园应当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全面反映幼儿在德智体美劳各个领域的表现。例如,设立“全面发展奖”,奖励那些思维能力优秀、行为习惯良好的幼儿,还要奖励那些在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出色的幼儿。

三、 种植活动与“五育”融合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围绕一个主题活动,多育融入

在乡村幼儿教育中,种植活动无疑是最好的活动形式。幼儿园及班级幼儿教师要善于规划主题种植活动。在设计活动时,要选用周期适合、内容广泛的种植主题。围绕这一个活动教师可带领幼儿进行商讨、选种、播种、观察、修剪、收获、记录、展示等众多环节。幼儿从这一个活动中体会到坚持做完一件事的成就感,幼儿在经历这个主题活动过程中还得到了各种能力的发展。例如“五一”劳动节即将来临,以此为主题,全园要营造“花的海洋”。因此提前一个半月各班级教师可发动幼儿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信息:我们要在班级小花园和教室小花坛种哪种花,哪些花开花更漂亮,哪些花更容易成活,哪些花的花期长,等等。这些有意思的话题会激发幼儿的兴趣,他们会在家和父母一起查找资料、相互对比、选择方案。这其中智育、美育、德育得到充分发展。然后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选择一种花,例如笔者曾经所带的一个班级选择了“太阳花”,因为太阳花生长快、花期长、抗旱。很快班级买来了太阳花种子,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小花园和小花坛松土、施肥,然后播种、撒土、浇水。而后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围绕植物生长的主题活动。比如,设立“小小园丁”角色扮演环节,让一部分幼儿承担起某一块区域的护苗职责,包括定时浇水、合理施肥、及时除草等日常管理工作。再例如,设立“记录员”,让另一部分幼儿承担记录和反馈的任务。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每天有一个固定时间向全组同学汇报本组的地块中植物生长情况。这个过程中,德育、美育、劳动教育得到充分发展,幼儿不仅能够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更能从中感受到付出之后收获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此外,结合种植活动,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引入环保教育内容,例如,通过讲述水循环、土壤保护等知识点,帮助幼儿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爱绿护绿、珍惜环境的意识,逐步形成绿色生活理念。

这种借助种植活动,以一个主题活动为载体,实现多育融入的方式的实施策略,可以在丰富幼儿实践体验的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设计系列小型活动,多育并行

幼儿园根据自身特色,都会有特色节日。常见的比如“体育节”“科学节”“游园会”“泡沫之夏”等。乡村幼儿园可以设计具备乡村气息的“赏花会”“采摘节”“晒秋”“种子大赛”等。例如“晒秋”活动,虽然只是一两天的时间,但可以围绕这个活动,提前布置系列小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提前了解秋天常见的可以收获的谷物有哪些,自然生长环境中秋天成熟的水果、蔬菜、瓜豆有哪些,哪些秋天收获的果实是需要晒干保存,晒干后口感有什么不同,等等。培养孩子查找资料的意识和能力,使其智育、美育得到发展。“晒秋”日到了,每个小朋友需要带两种果实到校园来晒,这时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小朋友们相互介绍自己所晒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晒、晒好后需要怎么保存、有什么用途等。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思维及表达能力,智育、德育均得到了发展。然后让小朋友把自己所带的果实用小盒子装好放在阳台上晒,连续几天观察它们的变化,画一画或说一说它们的变化过程。通过记录变化日记、绘制形态变化图表等活动,帮助幼儿建立了时间观念;经过七八天的充分晾晒,再收纳起来,可以互相分享成果并带回家,在父母指导下进行烹饪食用。这个过程中孩子进行了体力劳动,懂得分享并收获成功,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均得到发展。此外,幼儿在实践中学会系统地思考问题,初步建立起耐心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类似这样的系列实践活动不仅使幼儿获得了直接的经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还因每个活动都需要幼儿解决某一类问题,使其获得了某种能力的发展。通过系列活动,幼儿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五育”融合促进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创造亲子互动场景,延展“五育”

乡村幼儿的一大特色,便是父母或祖辈有种植经验,具备种植机会,且有着丰富的与种植有关的知识。幼儿园要大力开发可供亲子互动的活动场景,挖掘家庭的教育潜力。激发家长利用种植进行“五育”融合的意识,这样即便幼儿放假在家,家长也有随时利用天时地利现有素材进行“五育”融合教育的意识,也就是“五育”融合从幼儿园内走向了园外。例如,幼儿园某个年级可以举行“植物趣味亲子运动会”,每个班级推选的亲子代表们要参加一系列围绕植物的趣味体育活动,例如“端豆子”,幼儿用铲子端着10粒豌豆从跑道一端跑到另一端,不但要比速度,还要比不掉下去的豌豆粒数。家长接到后返回跑,同样要比速度和豌豆留存数,如此往返两遍。第二项比“剥种子”,每对亲子发放20颗大小相当的板栗,比赛哪一组剥壳更快。第三项比“移栽”,每对亲子发放6棵蔷薇苗,比赛哪一家最先栽种完。还可以组织“修树枝”的活动,园方将园内需要修剪的树枝做上记号,每对亲子发放一把小锯子和一个小筐,每对亲子修剪5根枝条,并需将枝条修剪成长短整齐的小枝条放在筐子里。一对亲子完成后本班另一对亲子接力,依此下去。

这样的活动数不胜数。与种植有关的活动不光有智力活动,还有体育及德育、劳动教育、美育等活动。真正实现了亲子共同参与“五育”并举,园内园外皆可进行,“五育”融合的功能得到了延展。

四、 结论

种植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五育”的融合。通过深入挖掘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结合“五育”融合的内涵与路径,我们可以构建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幼儿全面发展的培养,通过课程、活动、环境、评价等多个方面的融合,使幼儿在参与种植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雄燕,汝利娜,黄昌丽.种植活动中的幼儿深度学习及教师支持策略——以大班向日葵种植活动为例[j].山西教育(幼教),2024(10):46-48.

[2]王彬霞.种植活动中促进幼儿科学经验建构的策略[j].求知导刊,2024(27):128-130.

[3]黄倩雯.项目式学习理念下幼儿种植活动的实施路径[j].家长,2024(25):135-137.

[4]元桂莲.智慧校园背景下幼儿劳动品质的培养——以奇萌菜园种植活动为例[j].亚太教育,2024(15):10-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