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探索

作者: 郭英姝 吴谛

摘  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只是培养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的毕业生,而是培养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要不断将分析化学课堂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素养紧密结合,引导青年学生做新时代有理想、有能力、有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当前的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探索依然还面临很多挑战,所以要在保证专业知识能全面充分教授的前提下深度挖掘课程中蕴藏的思想政治元素,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探索精神,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贡献力量。

关键词:分析化学;应用型人才;课程思政;重要性;探索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8-0168-04

Abstract: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to train graduates with a certain aspect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but to train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pplied" talents. We should constantly combin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lass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ccomplishment, and guide the young students to becom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talents with ideal, ability and quality in the new era. The current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still faces many challenges,so it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a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an be fully taught under the premise of deep exca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urriculum,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vel and the spirit of scientific exploration, so as to provide the country with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and contribute to the cause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Analytical Chemistry; applied talent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importance; exploration

教育部在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高校在教育青年方面要同时重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方面的教育[1]。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的毕业生,而是应该注重培养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全国各地高校普遍开始探索一种“双剑合璧”的教学方法,即各学科专业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与思想政治元素巧妙融合,二者同向同行,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全方位推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思政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思政教育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让教师不断主导学生提高其专业能力、政治觉悟、思想水平和道德情操。

分析化学课程是应用型大学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也是化学、化工技术、应用化学、药学和生命科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分析化学课程在社会实际应用方面的地位也极其重要,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及工业生产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极高的作用[3-4]。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两大模块构成了我国高校分析化学课程,其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际工作铺平道路。因此,在高校教师教授分析化学课程时,要注意将课程的理论知识、实践应用和思政元素紧密、充分结合。一方面,避免了理论内容的呆板枯燥;另一方面,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逐渐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思想境界。

基于此,在保证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完成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分析化学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思政元素,探索有效的手段和授课方式使其完美的渗透于课堂教学内容。从各个角度激发学生加强自身政治修养、文化修养和专业能力,待未来毕业从事工作之后积极奋斗、不断进取成为行业高素质的全面人才。

一  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当今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界环境下,高校应响应国家的号召,紧跟时代的步伐。虽然分析化学是一门有很多年历史和成熟教学体系的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分析化学教学中仍然能添加融合进很多新鲜的思政元素,使其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学生更容易接受,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服务社会、奉献于国家,为国家建功立业的人才。

需要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学生大部分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大一、大二时期,这部分学生暂时不会考虑毕业之后的人生问题,所以可能会存在闭门造车的情况,只关注课本知识的学习而不注重个人思政能力、创新能力、情感价值等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与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背道而驰了。因此在开设分析化学专业课程的同时,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到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不仅可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塑造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可以提高学生今后走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和职业操守。

二  当前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挑战

尽管目前各大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从已经发表的案例型论文来看,关于分析化学课程思政的探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和无法避免的挑战[5]。

(一)  课程思政的目标不够具体

课程目标是一门课的总要求和指导方向,目标落实不到位会导致教育结果不尽人意,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目前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大部分还没有形成一个以总目标为中心、以课程板块为阶段性目标的全面型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大多数课程思政目标显得太说教,不够具体,让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思政教育时无法实现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这样就不利用形成成熟的课程思政体系。例如,在讲授误差与数据处理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用苏联宇航员科马罗夫的案例引出数据准确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踏实严谨科研态度是每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

(二)  课程思政元素的来源单一

绝大部分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会大量引用化学研究者的生平事迹及其对科学和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来启发学生对分析化学学科的热爱和对科学事业的敬意。但这些类似元素的广泛应用,反而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另外,为了完成高校学科课程思政的目标,有的思政元素强行被引入分析化学课程中,适配性并不高,这种思政元素的引进也不能起到正面作用。例如,“滴定突跃”知识点还可以与科学家屠呦呦的励志故事相结合,共同引到学生深入体会辩证唯物主义“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厚积薄发,不断沉淀自己,当机会来临时才能紧紧把握住,以实现个人远大目标质的飞跃。

(三)  课程思政内容缺乏活力

本科阶段的分析化学思政教学内容常常缺乏新意和活力,不能很好地与当前时事热点和化学前沿最新成果相衔接,会导致学生不够重视科研最新动态和国内外的最新形势。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性思维,这就不利于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分析化学实验方面来说,一直以来就是先由老师讲授实验原理、演示实验过程,然后学生照葫芦画瓢完成实验。虽然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高效地完成课程任务,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处于被动,造成惰性思维。例如,面对2020年突然全面爆发的疫情,我国迅速研制出了新冠检测试剂盒以及疫情,这不仅得益于科研工作者出色的工作能力,更因为他们背负着国家的期盼。可以基于这类事件激发学生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和爱国情怀,以及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无私奉献的远大抱负。

(四)  课程思政成绩考核体系不完善

要在课程进行的整个时间跨度中分阶段地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行评价,而不是只看期末小论文或者思想心得这种片面的考察途径。可以将学生课程思政方面学习的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个人道德情操方面、科学素养方面、家国情怀和远大抱负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实现对学生课程思政水平的客观全面评价。

三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探索

(一)  明确教学培养目标和方案中的思政元素

不仅针对分析化学课程,在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明确教学任务和思政任务。加强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这是分析化学教学团队的重要任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要组织定期的交流会议,比如集体备课会议、教学案例研讨会等课程思政活动[6]。两个专业共同讨论和解决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好地融入的思政观点,使得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二者协同进行。

教研团队要根据分析化学课程特点对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中各个环节的思政元素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并且对其作出深刻的提炼。例如,在开学第一节课“绪论”部分,应该首先强调分析化学学习的作用和重要性,可以利用镉大米、苏丹红、地沟油和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作为引子调动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学习兴趣并且肯定分析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种以人们生活中的例子为切入点融入课程内容的方式更能直观地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和社会责任感。

(二)  提升高校教师队伍思政素养

教师的一大要求就是为人师表,也就是说教师团队不仅要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考察,还要加强师德师风的监督与建设。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是主导者,要主动发挥引导作用,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授课方式对其进行思政教育。尽量避免为了思政而思政,而是在集体备课环节就把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合进理论课程教学或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既自然又深远。其次,当代教师应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家国情怀,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引用我国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事例,探测器在月球表面检测岩石矿物组成时采用的红外成像技术,引导学生为祖国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感到自信和骄傲,争取为我国未来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再者,教师还要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能力。只有充分研究透彻分析化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并且熟悉分析化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才能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等思政元素并且灵活运用。不仅可以保证专业知识的高效教授,还能使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使得高校分析化学思政课程更有效地开展。

(三)  分析化学教学各个环节融入思政元素——以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化学需氧量为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