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学视角的高校思政课堂“微生态”优化
作者: 刘巧芝摘 要:高校思政课堂“微生态”中的每一个生态要素(因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紧密联系、交互作用、动态平衡和共生共促之中,其独特的运转体系和循环逻辑将随着时代环境的迁移逐渐从一种单一的循环结构演化为多循环的组织结构,同时呈现出动态开放性、循环稳定性的新特点。因此,解读高校思政课堂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优化课堂“微生态”,以此形成生态合力,是最大程度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效应的应然之举,也是回应时代挑战,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主动之举。
关键词:思政课堂;微生态;生态系统;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8-0176-05
Abstract: Every ecological element (factor) in the "microecology"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s is not isolated, but is in close contact, interaction, dynamic balance, and symbiosis. Its unique operating system and cycle logic will gradually evolve from a single cycle structure to a multicycl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with the migration of the era environ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present new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openness and cycle stability. Therefore, interpre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s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optimizing classroom "microecology", and forming ecological synergy is the right move to maximize the 'resonance' effect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a proactive move to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times, deepen the reform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es,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microecology; ecosystem; optimization; path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存在、转型和发展是以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为前提和背景的。随着实践活动的丰富,人类的认识已逐渐从“片面化世界观向系统化生态世界观转变”[1]。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那么,如何将思政课堂教学这一实践活动置于大循环中,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审视“人—教育—环境”的和谐共生的关系,如何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如何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帮助和引导学生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双向融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关键问题。因此,带着对现实的疑问和思考,我们追本溯源,从现实的高校思政课入手,基于生态学视角寻找优化高校思政课堂“微生态”的路径,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守正创新中蓬勃发展。
一 高校思政课堂“微生态”优化的三项认知
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高校思政课堂,就是将思政课教学过程看作一个微生态系统,综合研究生态系统内所包含的各种相互联系的生态因子的共生与演化。因此,课堂“微生态”优化就是对课堂生态的系统结构(生态因子)优化、生态环境优化以及各系统结构与生态环境共生共长的优化过程,以实现课堂“微生态”从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演化。
(一) 思政课堂“微生态”与社会“大系统”
课堂教学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存在教育主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有生命”的主体,而教育介体、环体(教学方法与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等)充当“非生命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与课堂环境构成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各主体要素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就是用生态系统理论分析课堂生态。如果将课堂隐喻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那么,相对于课堂“微生态”而言,社会“大系统”则是指由一定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等一系列宏观主体因素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梳理思政课堂“微生态”与社会“大系统”的关系,就是要厘清研究主体与一定时期的社会“大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指“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关系。因此,高校思政课堂“微生态”是不能脱离其他各种社会环境影响而独立存在并自成系统,研究其“优化”的路径,也必然离不开对社会“大系统”的现实关注。
(二) 用生态思维考量高校思政课堂
面对新思想、新发展、新变化以及对人才培养质量提质增效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应转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用全面、整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考量高校思政课堂。将生态思维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思政课堂,促使思政教育工作者反思人、教育、社会三者的关系,引导学生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双向融合。从广义上讲,高校思政课堂“微生态”的发展演化是在宏观社会大系统与中观学校生态系统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发生动态变化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微生态”系统。从狭义上理解,是由教师、学生、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及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因此,用生态思维考量高校思政课堂“微生态”就是要求把教育对象和各种纷繁复杂的环境联系起来当作一个整体,寻找在生态规则的框架下高校思政课堂“微生态”主体、客体和介质的生产、传播、分解和消费活动,并将“微生态”通过信息流关联社会大系统,形成多维互动、协同演化、共生共长的有机整体。
(三) 用系统的、整体的、发展的眼光审视高校思政课堂
“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广大思政工作者既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又要抓住“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重要挑战。就社会“大系统”而言,整个高等教育都受到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文明等多方面复杂生态的叠加影响。因此,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将受到这一时期社会的思想、观念、意识和价值等存在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的制约。面对这样一个高度变化多重转型的发展状态,应立足思政课教学实际,用系统、整体、发展的眼光审视高校思政课堂,科学全面地关照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用系统的、整体的、发展的眼光审视高校思政课堂,以期实现课程教学可持续的高效率运转,应对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任务、新要求。
二 高校传统思政课现代转型的生态解读
契合当今世界从“人类中心”向“生态本位”转变的现实境遇,生态化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历史转折点。因此,生态学视角下思政课堂“微生态”中的每一个生态要素(因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紧密联系、交互作用、动态平衡和共生共促之中的,以此形成生态合力,最大程度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效应。
(一) 从传统课堂到智慧课堂的升级
教育的终极价值诉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思政课教学面临巨大挑战。从学习方式上看,学习主体(教师与学生)逐渐觉醒,课堂教学理论灌输逐渐弱化,已不再是单一向度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以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方式展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逐渐增强;从课堂结构设计上看,已逐渐从课程设计“标准化”向“个性化”过渡,课堂教学作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环境空间,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得思政课堂通过更多的双向互动,多边互动,促进学生“转识成智”。随着从传统课堂到智慧课堂的升级,课堂教学逐渐任务化,知识讲解逐渐模块化,教学评价逐渐多元化,从而使个性化“教与学”成为可能。以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为例,教师能够突破空间限制,运用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学环境”“教学介质”等要素的交流互动、共生共长,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情境置换等更加人性化、具体化、多元化,达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环境”“介质”的和谐统一、共生共长。
(二) 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的衔接
从生态学视角分析,思政小课堂生态系统内存在教师、学生和环境之间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同时也存在课堂生态系统内与其他外部生态系统之间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传统的单向度师生关系已逐渐转化为多项度互动关系,简单的线性传输关系已逐渐转换为非线性特征的横向协作关系。因此,“输入与输出过程”共同作用着思政课堂的有效性。这就决定了面对新的时代环境,课堂生态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同课堂环境(客体性生态因子)以及社会大系统之间要形成和谐共生的关系。例如:通过高校思政课堂向广大青年学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知”的作用。广大思政工作者应有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融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不断引导他们勇于实践,将青春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将“行”的最大价值在生动的社会大课堂中绽放。如此往复,实现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衔接。
(三) 基于“人—教育—社会”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4],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是一种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关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作为动态发展的人,其社会化发展的诉求必然要作用于实践活动。因此,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特殊的实践活动置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结构关系中把握,将人才培养的过程即教育过程置于社会大环境中,因为“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5],在解决“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6]”的同时,厘清了人—教育—社会三者的关系。众所周知,现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怎样教”与“怎么学”的对接过程,它更多地涉及横向与纵向的多维度关系。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学校教育”到“协同培养”,从“三全育人”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都要求我们“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双重进程中的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正向与负向、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及整合与分化关系[7]”。因此,在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转变的过程中,只有整体、系统、全面地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才能使化解“矛盾”成为可能,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