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披露 新一轮分红潮至 市场震荡期关注红利、现金流

作者: 梁杏

截至3月27日,A股市场已有272家上市公司宣布年度分红方案,拟派息总额超4000亿元。随着新国九条等政策强化上市公司分红要求,市场震荡期可以关注红利、现金流类ETF,作为底仓配置。

A股分红监管强化上市公司分红力度提升

近年来,监管政策对于上市公司分红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2023年,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2023年修订)》,根据公司发展阶段和资金安排,明确最低现金分红比例要求;对不分红或分红比例较低的公司,通过强化披露要求督促其提高分红水平。

2024年国务院发布“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对多年未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东减持并实施风险警示。政策引导下,全A上市公司分红比例由2019年的37.49%,提升至2023年的43.52%。2023年分红公司超3900家,现金分红总额超2.2万亿元。

上市公司分红流程一般是在定期财报中发布利润分配预案,此后交由股东大会对利润分配预案进行表决,若通过则接着发布分红实施公告,披露具体的股权登记日、除权除息日、红利发放日等信息。

从历史回测结果看,一般在上市公司发布利润分配预案后,股价会出现阶段性超额收益,而在除权除息日后,部分资金选择兑现,分红公司的股价则会出现一定抛压。时间点上,每年4月为上市公司年报和分红预案密集披露的阶段,也是红利板块上涨概率和平均涨幅相对较高的月份。

当前随着经济体量增长,经济增速中枢下移,上市公司整体的利润增长速度放缓。不少行业进入成熟期,通过扩大资本开支维持增长的难度加大,分红意愿相应增长,投资者也更加关注分红收益的确定性。

此外,目前国内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8%附近,低利率环境下股息收益性价比依然较高。2024年12月17日,国资委出台《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用好市值管理“工具箱”。现金分红就是市值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央国企分红稳定性也远高于民企,红利国企ETF的投资价值显著。

展望全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继续托底经济基本面。海外美联储仍处在加息周期,海外利率逐步下降,港股压制力量将逐渐缓解,聚焦优质红利资产的红利港股ETF值得关注。

分红之源 现金流策略优势凸显

今年以来,随着首批现金流ETF发行上市,现金流策略在市场关注度较高。自由现金流等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减去资本性支出。因此自由现金流是企业每年能自由支配的现金,也是分红、回购的主要资金来源。

相比红利类指数,现金流类的指数能更早发现分红潜力提升和下降的公司,从而可能具备调仓上的领先性;另一方面,现金流ETF采用的自由现金流率指标,等于自由现金流除以企业价值,相比股息率能更紧密跟踪公司基本面,一定程度或能避免高股息率投资可能出现的价值陷阱。

现金流ETF跟踪的富时中国A股自由现金流聚焦指数,是一个聚焦A股大中盘的现金流类指数。指数样本空间偏向大中盘,剔除金融和房地产行业,通过质量、波动率、分析师预期等指标负面剔除,优选高自由现金流率的公司。

成分股相比同类指数,具备明显的大中盘特点,央国企占比也更高。对于偏好大中市值和央国企的投资者,富时的自由现金流指数可能更适合。另外相比同类指数,其波动率、估值水平较低,股息率、夏普比率较高。行业分布以能源、制造业为主,相比红利更分散,变化也较快。

AI、人形机器人等产业端进展不断,叠加国内和海外流动性环境偏宽松,今年市场风格可能偏向成长。但科技成长板块具备高估值、高波动的特点,单一配置可能在市场下跌阶段回撤较大。因此将现金流、红利类ETF作为核心仓位,其余部分分散配置集成电路、机器人产业等赛道品种,有望获得更好的投资体验。

此外,现金流ETF、红利国企ETF、红利港股ETF基金合同均设置月度评估分红条款,在符合基金分红条件下,可每月安排收益分配。红利国企ETF上市以来已连续11个月分红,现金流ETF在2月底上市以来也已完成一次分红。

(作者系某公募指数投资总监。文中基金仅为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