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导向下初中语文思政教育路径分析
作者: 陈密平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使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为最大限度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文章首先对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开展思政教育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在探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思政教育实施原则基础上,总结了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思政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思政教育;途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6-0019-04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更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双重任务。因此,探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思政教育的途径,对实现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开展思政教育的意义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初中语文开展思政教育,有助于加强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个性、塑造品格的关键时期,语文教育因其独特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有力抓手,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历史人物和道德故事,有助于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而在心灵深处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另外,新课标提倡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语文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能够通过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情操、爱国情怀等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初中语文教育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还体现在其能够与其他学科形成互补,共同构建起全面的思政教育体系。语文教育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思政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在不同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中,不断加深对思政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二、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思政教育实施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注重个体差异
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思政教育实施中,以学生为本、注重个体差异原则基础上,对优化教育过程、提升教育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原则要求教师在实施思政教育时,必须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充分考虑其个性特点、认知水平及情感需求,以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标。教师需深入理解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思政教育的指导要求,明确思政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定位与价值,进而在教育实践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此,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尊重其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实践体验
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思政教育实施中,应坚持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实践体验的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在实施思政教育时,必须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思政理念,以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教师应深入理解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思政教育的要求,把握思政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将生活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语文教育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力量。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创设实践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和感悟,深化对思政理念的理解和认同。
(三)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引导
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引导是初中语文思政教育实施的另一主要原则,对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思政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教师在实施思政教育时,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积极探索和采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应当深入理解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思政教育的指导要求,把握思政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与价值,进而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求。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启发引导,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思政理念的理解和认同。
三、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思政教育的途径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
初中语文思政教育开展中,教师应意识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重要性,明确教材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材在选编上更加注重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旨在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教师可以从教材的篇目选择、内容编排、练习题设计等多个维度入手,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如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传统美德等,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强化,从而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实现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思政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此外,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还能够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体会作者鲁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为何会对百草园的生活如此怀念?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和价值观?”利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可以逐渐意识到,百草园的自由、快乐与三味书屋的严格、束缚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了作者对自由、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其次,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知识点,如鲁迅对百草园景物的细腻描写、对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叙述等,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分析鲁迅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其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而通过对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叙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传统教育方式的利弊,激发其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最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挖掘古诗词中的思政元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在教学《木兰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木兰女扮男装从军的情节,引导学生思考木兰勇敢无畏、忠孝两全的精神。这首诗不仅讲述了木兰为父从军的故事,还表现了她不畏艰难、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教师可以结合木兰的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当代社会中如何勇于承担责任,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展示了古诗词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的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活动
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思政教育开展中,教师应当认识到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思政教育的需求,而丰富多彩的活动则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实施一系列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思政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思政教育资源,采用经典篇目、历史人物、道德故事等,通过朗诵、演讲、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内化其中的思政元素;并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深入研读文本,体会其中的情感和价值观,进而在朗诵中将其表达出来。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等,设计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活动。针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道德热点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进一步提升其思政素养。在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活动中,教师能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熏陶和感染。同时这些活动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其语文知识和思政素养的同步提升。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回忆和崇敬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会对母亲有如此深厚的感情?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家庭观念和道德价值?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可以逐渐意识到,课文中所展现的母子情深、家庭和睦以及母亲的勤劳、善良等品质,都是值得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知识点,如作者对母亲言行的描写、对母亲品格的赞美等,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活动。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作者和母亲,通过模拟对话的形式,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和价值观;还可以引导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让他们在写作中进一步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为实现思政教育目标,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感恩母爱”为主题的手抄报制作活动,让学生在收集资料、设计版面、撰写文字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手抄报带回家中与母亲共同欣赏,以增进母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由此可见,在《回忆我的母亲》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细致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构建家校共育的思政教育体系
初中语文教师在积极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家校共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并积极寻求构建家校共育思政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应当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家校共育的思政教育体系,能够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环境中都能接受到一致的思政教育,从而形成更加稳固和持久的思政观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就学生的思政教育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思政教育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建立家校联系微信群、QQ群等,及时与家长分享学生在校的思政表现,引导家长在家中也注重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教师还可以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布置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思政主题作业,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进一步增强家校共育的思政教育效果。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构建家校共育的思政教育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通过描绘大自然的语言来传达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可以逐渐意识到,课文中所展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知识点,如作者对大自然语言的细腻描绘、对自然现象的生动阐述等,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鼓励学生将所思所感与家长分享。教师可以布置一项作业,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一项关于本地自然环境的调研,记录自然环境的现状,并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够与家长共同参与到思政教育实践中,形成家校共育的思政教育氛围。为了实现家校共育的思政教育目标,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家校联动的活动,如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课堂,与学生一起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享各自对保护环境的看法和实践经验。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一起践行环保理念,如减少浪费、节约用水用电等,将思政教育融入生活的点滴之中。从整体上来看,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细致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构建家校共育的思政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深度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并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环境中都能接受到一致的思政教育,从而形成更加稳固和持久的思政观念。
四、 结论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新要求,思政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这是由于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思政教育不仅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任务,更肩负着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重要使命。为实现这一使命,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个体差异,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实践体验以及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引导等思政教育实施原则,以此为基础不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活动,构建家校共育的思政教育体系,从而不断丰富初中语文思政教育的理论体系,为实际教学提供了可行的指导方案。从长远角度来看,在新课标的引领下,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初中语文思政教育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盼.文以载道·诗以传情——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究[J].文渊(中学版),2024(7):214-216.
[2]江代丽,阳雪梅.初中听力障碍学生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关键因素分析——以哈密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J].昌吉学院学报,2023(1):123-128.
[3]郭涛.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探析[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42(3):92-94.
[4]凌威.基于学科特质的初中语文课程思政实施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5):22-25.
[5]张渝,刘春.初中语文古典诗词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建议[J].中学课程资源,2023,19(3):28-31,21.
[6]葛艳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46):38-40.
[7]刘会琴.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2,20(20):83-85.
[8]金宁,赵丹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22(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