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跨学科学习策略研究

作者: 戴芳芳

摘要:文章阐述了跨学科学习内涵及其展开背景,并从语文教育的角度入手,强调了小学语文古诗词跨学科学习的价值性;在此基础上,以与美术学科教学的结合、与信息技术教学的结合、与音乐学科教学的结合、与科学学科教学的结合、与历史学科教学的结合、与地理学科教学的结合为切入点,提出了一系列基于跨学科学习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最后着重探讨了古诗词跨学科学习的展开要点,旨在深化跨学科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融合程度,助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升级。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跨学科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6-0023-04

古诗词教学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课改视域下,应当重点关注跨学科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融入,依托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科学、英语等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能够在拓宽学生的视野、知识面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科学思维等综合能力,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助推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 跨学科学习内涵及其展开背景

(一)跨学科学习的内涵

对跨学科学习而言,其可以理解为相同领域内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融合,基于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相互交流合作,实现全新的发展。跨学科教学理念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互补性。具体而言,就是在相融学科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实现对复杂问题的共同解决,以及对困难挑战的共同应对。

(二)跨学科学习的展开背景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之一,在字词的背后蕴藏了大量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多数采用单篇教学形式,“教什么,学什么”,教学内容分散,学生难以对古诗词形成整体感知。同时教师也完全依赖文本,缺少相关内容的补充与整合,零散的教学内容如同一个一个点无法形成整体性的教学面,难以落实新课标所倡导的单元整体的教学原则,最终导致古诗词教学成为字词教学。新课改背景下,单一的教学已然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将单一具体的古诗词学习与音乐、美术、历史等学科进行融合,对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和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核心素养解释明确,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部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也可以以此进行分类。其中,语言运用与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一致,思维能力与数理逻辑性较强的数学学科密切相关,审美创造需要有发达的音乐和空间想象能力为支撑。核心素养对培养学生所提出的目标要求,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不谋而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深入探讨跨学科学习助力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极为必要,且价值性明显。

二、 小学语文古诗词跨学科学习的价值性分析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步从具象思维发展成为抽象思维。基于这一特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跨学科教学理念,能够更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基于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逐步获取到更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依托小学语文古诗词跨学科学习的推行,在学生发展期间,逐步从单一应试能力向着全面核心素养提升方面的转变成为可能,推动小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全面素养水平的提高,强化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好继承、弘扬提供有力支持,逐渐提高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支持小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助推跨学科深度融合,实现学习自主化和小组探究式学习,以此让学生体悟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同时,以跨学科教学理念为指导,实施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更新,还可以推动小学语文古诗词质量水平、现实成效的进一步提高,实现对小学语文学习、应用领域的适当拓宽,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升级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支持条件。通过组织展开小学语文古诗词跨学科学习,能够促进学生进行多维度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实现了对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兴趣的提升。展开基于跨学科学习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兴趣和理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体而言,在当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引入跨学科学习理念有着极高的现实价值,也是新课改视域下强化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是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必然选择,助推学生持续全面发展。

三、 基于跨学科学习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讨

(一)古诗词与美术学科教学的结合

古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事件等普遍具有一定的画面感。从这一角度来看,教师可以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基于跨学科教学理念的引入,推动古诗词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以此为学生深化、具象理解古诗词内容提供有力支持。实践中,可以在实际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艺术体验,结合美术创作艺术形式,通过绘画、美术作品鉴赏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表达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例如,通过欣赏与古诗词相关的绘画作品,分析和比较诗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与画中的表现手法。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想象古诗词中所描述的场景,并使用美术创作的形式呈现古诗词中的景象,让学生从美术创作的角度入手,深刻感受古诗词的独特美感。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探索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如通过展示相关的水墨画作品,让学生从绘画的角度理解和感受诗词中的意象,如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赏析。

另外,教师也可以从艺术活动的角度入手,设计与古诗词主题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吟诵、戏剧表演、故事扮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古诗词的艺术美和内在意蕴。教师也可以设计包含跨学科元素的创新教学活动,如组织与古诗词相关的实践活动、小讲坛、主题阅读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二)古诗词与信息技术教学的结合

信息技术在当前的小学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深入性应用,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更好、更开放、更生动的教学环境与情境的营造,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古诗词内容与描述的场景,达到更好的古诗词教学效果。例如,在《七律·长征》的教学期间,教师可以结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带领学生在线上“重走长征路”,更为直观的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面对着的困难;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应用多种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呈现、与其他学生分享在诗词学习中所产生的个人感受。

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如多媒体展示、在线视频、互动学习平台等,使古诗词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山居秋暝》(王维)是一首五言律诗,通过初秋傍晚雨后的山中图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和追求内心宁静的心境。然而诗中景象与学生现实生活距离较远,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画面,在该篇古诗的教学期间,教师可以结合智慧课堂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将脑海中模糊的画面具象化,并与人工智能不断对话进行修正,让脑海中的诗句幻化为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结合智慧课堂工具开展学生小组合作教学,将最满意的作品通过希沃易课堂进行投屏展示,并深度讨论作品,深化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有效的、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诗歌意境,让学生细细品味诗歌的每一抹画面之美、每一缕意境之韵。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基于对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应用,开发和利用跨学科教学资源,如建立相关的教学资源库,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三)古诗词与音乐学科教学的结合

从古诗词的词牌、节奏、声调、韵律等角度来看,古诗词本身具备一定的音乐性。因此,在跨学科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可将古诗词教学与音乐深度融合,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在课堂上,教师可选取与诗词主题、意境高度契合的音乐作品,开展吟唱教学,使学生在音乐的帮助下更好地体会诗词的音韵和意境。

以《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为例,这首诗充满真挚的情感。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以友情、亲情为主题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接着,引领学生深入诗词鉴赏,多维度感知王昌龄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开设“诗词我能说”音乐主题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收集与《芙蓉楼送辛渐》有情感共鸣的乐曲,以及主题相近的诗歌,然后以小组形式,将这些诗词用歌曲演绎出来。通过音乐与古诗词教学的有机融合,学生能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情感等丰富内涵。这不仅显着提高了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成效,更能让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四)古诗词与科学学科教学的结合

通过小学古诗词教学与科学学科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能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入手展开思考,实现对学生认知视野的更好拓展。依托古诗词中的物象比喻、自然描写等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关联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探讨古诗词与自然科学、数学等学科之间所存在关联性,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展开科学探索的精神与兴趣,同时也达到进一步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成效的效果。例如,《石灰吟》(于谦)主要利用对石灰的描写进行对人的高尚品质的暗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入手,对石灰展开探究,了解石灰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并与本首诗内对高尚品质所表达内容之间进行关联性理解。古诗词与科学学科教学的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石灰性质、用途等知识的掌握,了解石灰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也更为全面的认知诗词中作者所想要表达出的中心内容。在跨学科教学、讨论的支持下,学生的认知视野得以拓宽,有机联合古诗词与科学领域,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对古诗词与科学背后所存在着的深刻意义、关联性进行探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结合自然科学知识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将生物学、生态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植物、动物等自然元素,让学生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并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图。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文本解读时,可以引入其他学科知识,如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科学依据,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同时,也可以选择与自然科学相关的主题,将古诗词学习与这些主题相结合。例如,结合生物学知识解释“草长莺飞、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提升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

(五)古诗词与历史学科教学的结合

小学教育阶段,虽然没有开设历史课程,但是通过多种渠道,小学生普遍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同时,古诗词本身蕴含着一定的历史知识内容,包括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引入的历史典故、诗人的个人经历等,使古诗词与历史学科的结合展开小学语文古诗词跨学科教学成为可能。实践中,通过在学生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历史知识内容,可以实现对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更好调动,并引导学生从古诗词创作背景的角度入手,深化完成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

基于跨学科教学理念的指引,在实际组织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托古诗词创作背景等知识内容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搭配实施历史文化背景教学,结合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在讲解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诗人的创作背景,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结合抗金背景讲解。

同时,教师也可以提炼古诗词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或历史典故,以此为切入点实施基于古诗词与历史学科教学的结合古诗词跨学科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词内涵。例如,在《七步诗》(曹植)的教学期间,由于该古诗词的写作背景为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成诗”,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可以从写作背景介绍方面入手,引出曹植、曹丕这些历史人物以及对应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从历史人物与故事的解读中,逐步深化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句内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面向学生播放与曹植有关的视频,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逐步对曹植这一历史人物形成更为立体的认知,从而更为深刻、真切的理解诗人在古诗词中所表达出的情感。

(六)古诗词与地理学科教学的结合

依托语文古诗词教学地理学科教学的结合,能够为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环境与文化了解程度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析古诗词所表述的地理背景,落实对学生正确地理景观认知的强化培养,让学生逐步掌握不同的地域文化,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四、 结论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对培养学生所提出的目标要求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不谋而合。基于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引入跨学科学习理念有着极高的现实价值,也是新课改视域下强化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是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必然选择。实践中,依托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美术学科教学、信息技术教学、音乐学科教学、科学学科教学、历史学科教学、地理学科教学等多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丰富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与形式,提升了古诗词教学现实成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助推了学生持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艺.小学语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实施策略——以“寻找古诗中的美”项目为例[J].天津教育,2024(26):125-127.

[2]卢良华.写景古诗词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以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为例[J].文科爱好者,2023(6):121-123.

[3]贺利芬.新课标实行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施路径及策略[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大数据背景下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交流会论文集,2024:437-438.

[4]徐欣.跨学科理念下学习活动构建的策略——以小学语文古诗词与音乐主题融合为例[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10):49-51.

[5]李晓蕾.学科融合,让知识在体验中火起来——古诗词中学科融合体验式教学探索[J].小学语文教学,2024(12):30-31.

[6]王发芝,雍永洁.基于跨学科学习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路径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4(7):157-15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