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丁中梅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在这一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教学逐渐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语文教师在积极融合其他学科知识中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强化阅读教学效果的同时,对促进学生思维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鉴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跨学科融合教学实施重要性,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跨学科融合实施原则基础上,总结了跨学科融合策略。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6-0027-0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统一,并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融自然、社会、音乐和美术等学科内容于一体,具有相对较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应巧妙融合其他学科,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习多学科知识,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跨学科融合教学实施重要性

跨学科学习即在学习中打破不同学科间的界限,实现对多领域知识的整合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同科目通常独立教学,导致学生难以觉察到各学科知识间的相互关联。首先,跨学科融合教学实施中能够拓宽小学生的知识视野。语文知识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中,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掌握相关的科学原理,从而培养其科学素养,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与意境的理解,实现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其次,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还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跨学科学习任务实施中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逐渐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深化,还能促进其在未来学习与生活中的全面发展,在长时间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最后,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跨学科融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生动的教学情境等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提升其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跨学科融合实施原则

(一)目标一致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中,遵循目标一致性原则至关重要。教师在设计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时,必须确保所融合的其他学科内容与语文教学目标保持高度协同一致,确保跨学科融合教学不偏离语文教学的本质,避免其他学科内容的简单堆砌或生硬嵌入;在此基础上,在语文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逻辑结构,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教师积极挖掘学科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结合其他学科的优势可共同服务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数学逻辑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数量关系与逻辑结构。遵循目标一致性原则,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确保跨学科融合教学的针对性,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整合性原则

内容整合性原则是小学语文教师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当首先深入理解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与教育目标,明确所需整合的其他学科知识范围与深度。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围绕语文教学的核心主题或单元,精心挑选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巧妙融合。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堆砌,而是需要教师在深入理解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找到它们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与契合点,确保整合后的教学内容既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跨学科内容整合可在引导学生不断积累大量知识基础的同时形成跨学科思维。内容整合性原则的实施,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与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跨学科融合教学的需求。同时,教师还应当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能够准确识别并整合其他学科中与语文教学相关的有价值内容,确保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三)方法创新性原则

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的重要模式之一。为全面发挥该模式的功能,教师应坚持创新教学方法,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框架与束缚,积极探索并实践跨学科融合的新型教学方法,充分认识跨学科融合不仅涉及知识内容的整合,更关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新的平台与载体,使学生能够在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中,深入理解与掌握语文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实际教学活动中,可在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 跨学科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与美术学科融合,强化文本理解

强化文本理解能力有助于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有效锻炼,是强化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展开跨学科教学模式,依据语文知识特点,实现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的跨学科教学;遵循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将美术元素融入语文教学,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文本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利用美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并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与文本相关的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文本与美术的双向融合。

例如,在《彩色的梦》一课中,课程内容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梦境中丰富的色彩和情感变化。对此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可以积极将语文教学同美术学科进行融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五彩斑斓的梦境”这一描述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色彩的情感表达:如红色在梦境中的象征意义可能是热情和激情,蓝色代表宁静与幻想,黄色则传达希望与光明;并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蓝色在梦中代表什么情感?这和文本中的梦境是否契合?”为学生在深入文本分析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美术创作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绘画的过程表达自身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为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绘制自己心中的“彩色的梦”,在创作过程中,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色彩来表现自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并通过色彩的搭配展现梦境的情感波动。而教师则应在绘画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选择色彩的原因,并讨论不同色彩如何与情感产生共鸣。如一个小组可能选择大量使用蓝色和紫色来表达宁静的梦境,而另一个小组可能会用红色和黄色来表现激情四溢的梦境。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指导学生绘画时应该特别关注学生如何通过色彩的深浅、冷暖、对比等技巧传递不同情感,并鼓励学生在创作中灵活运用色彩的象征意义与情感表达的技巧,从而在融合教学方式下帮助学生在更直观、互动的环境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同时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二)信息技术融合,拓展学习资源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积极融合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可以实现拓展学习资源的目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打破传统教学资源的局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材料,借助网络平台搜集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资源,生动直观地展现文本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语文知识。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进行融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守株待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融合,采用信息技术展示一段关于“守株待兔”故事的动画短片。视频中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音效可再现故事情境,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知文本的背景,并在利用多媒体平台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情节与寓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与故事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典故,不断加深学生对“守株待兔”故事所蕴含深刻哲理的理解;以此为基础采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如“我们为什么不应盲目等待成功?”鼓励学生在动画观看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身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的文化背景,提升其跨文化理解能力,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师可进一步借助互动式教学平台展示与“守株待兔”主题相关的其他寓言故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故事的共同点与区别,引导学生在平台上查阅不同版本的寓言故事,进一步拓宽阅读视野,通过设计在线讨论环节进行集体思考与交流。在进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平台展示与故事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典故,拓展学生的跨文化理解,促使学生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得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强化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效果。

(三)与体育学科融合,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可将体育学科同语文教学进行融合,不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可以巧妙地结合体育活动的动感与语文学习的内涵,为学生构建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引入一系列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身体,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体育活动中的团队合作、竞争挑战等元素,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与抗压能力,是强化学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传统节日》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与体育学科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和习俗,在此基础上引入一个与体育活动结合的课堂环节,如针对春节这一我国传统节日教学来讲,教师可以安排模拟“舞龙舞狮”的活动,引导学生分组模拟龙形和狮形感受节日的欢乐氛围并锻炼身体,增强合作意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并强调协作的重要性。在讲解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舞龙舞狮时,为什么要多人协作?你认为这个活动如何体现团结与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反思在活动中的合作和沟通如何促进集体的整体协作,引导学生讨论舞龙舞狮活动中的体能锻炼,让学生意识到这一活动对增强体力、协调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积极作用,模仿舞龙舞狮的动作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的魅力,实现增强学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综合素养的目标。

(四)与音乐学科融合,增强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同音乐学科进行融合,不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依托音乐艺术的情感表达力,将其与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为学生营造一种情感共鸣的学习氛围。在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选取与文本主题相契合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文本的情感色彩,采用音乐的节奏、音调与旋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本中的喜怒哀乐,从而增强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与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音乐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其对文本的情感联结,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例如,在《观潮》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音乐学科内容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潮水景象和诗人激昂的情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海浪声、风声或节奏感强烈的交响乐片段,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帮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潮水的汹涌与诗人心潮澎湃的情感波动;还可以选择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其节奏强烈、音调高亢,与潮水的波动和诗人的激情相契合。在进一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肢体表达,鼓励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模仿潮水的波动和起伏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如学生可以模仿海浪的起伏,利用手臂的挥动表达潮水的汹涌或通过肢体的摆动表现潮水的平缓,促使学生感受到音乐和诗歌情感的深刻联结,在动感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诗歌景象的理解,增强情感体验,从而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强化对诗歌语言的理解。

(五)与科学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语文知识同科学知识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可精选与语文课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实现能力迁移,注重培养学生将科学观察所得转化为语言表达的能力,鼓励学生用准确的词汇和生动的语句描绘科学现象,既增强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又促进了其语文表达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一经典故事与科学学科中的物理原理结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箭矢如何精准地射入草船以及草船的漂浮状态,并与浮力、风向等科学知识建立联系;并展示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变化等生活中类似的浮沉现象,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与故事中的情节相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分析草船如何依靠风力顺利漂浮,分析风力的方向和强度等角度出发,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中物理现象的理解;同时,采用简易的实验器材模拟箭矢射入草船的情境,观察不同风速和角度对箭矢射程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促使学生在多角度的观察中加深对故事内涵和自然规律的认知。

四、 结论

综上所述,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不断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在教学中积极应用跨学科融合策略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感,帮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中提升综合素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跨学科融合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必将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推动跨学科融合的广泛应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段拴霞.跨学科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新课标实施策略研究[J].课堂内外(初中版),2023(1):40-42.

[2]林珍珍.聚焦跨学科学习任务群,重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华夏教师,2023(20):46-48.

[3]张缩影.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优化设计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3):79-81.

[4]黄琳.小学语文教学中跨学科交流的机会与挑战[J].课堂内外(初中版),2023(51):131-133.

[5]许雅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3(43):57-62.

[6]刘世珍.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三有”教学思考与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23(10):69-71.

[7]吴佳琳.新课标下的小学低段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J].华夏教师,2023(29):66-68.

[8]徐敏.基于儿童真实生活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初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5):22-2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