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课程设计策略分析
作者: 李凤珍摘要:大单元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方向,旨在通过整合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文章基于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其在小学数学课程设计中的意义、面临的难题,以及可行的策略。研究表明,通过加强教材整合、细化目标设定、改进教学活动设计和注重思维能力培养,可以有效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效果,为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实践支持。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程设计;教学策略;数学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6-0082-03
大单元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旨在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整合设计,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数学认知体系,培养其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大单元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阻碍了大单元教学效果的全面实现。因此,研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 大单元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课程设计意义
(一)促进学生系统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整合与精心策划知识内容,大单元教学模式协助学生构建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其系统性既展现在数学各领域间的相互关联,又贯穿于每一环节的逻辑递进。相较于传统教学的碎片化学习,大单元教学赋予学生更宽广的视角去领悟数学。借助跨学科与领域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得以更清晰地洞察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深化对知识本质的理解,避免知识的零散积累。此模式通过整体规划知识,助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实现不仅掌握数学技能,更能深刻理解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目标。
(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精心设计的单元教学使教师能够精准配置教学内容与目标,从而最大化地利用教学资源。此模式有效减少课堂中的重复性内容,确保每节课的高效进行。通过整体性规划,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关键知识点。此外,单元内部知识点的系统性串联,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显著增强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大单元教学鼓励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进度进行灵活调整,确保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相连。这种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还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单元教学模式超越单纯数学知识传授,更致力于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系统性整合数学知识,该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多层次的思维训练。从基础知识理解到高阶推理分析,学生逐步在大单元教学中构建全面的思维体系。此模式特别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助力学生通过归纳、推理与论证,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深入探索知识背后的逻辑,能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与独立分析能力,更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使其在日常生活与复杂问题面前,能独立判断、决策并妥善解决。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大单元模式中,学生通过深入探索特定主题或单元,能够真切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点燃学习兴趣。这一模式巧妙地将抽象数学与实际生活问题相融合,助力学生领悟数学的实际意义,进而催生深入探索的欲望。同时,此模式注重学生参与、合作与互动,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相互启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兴趣。这种互动式学习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还极大地提升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 大单元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课程设计难题
(一)知识点整合难度大
大单元教学模式敦促教师整合小学数学中的各知识点,构建逻辑连贯的教学单元。然而,实践中,众多教师面临知识点整合的艰巨任务。数学知识体系繁复且层次分明,知识点间的联系并不总是显而易见,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去梳理内在关联。例如,数与运算、几何、代数等基础知识需交错运用,但它们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使得知识点串联整合颇具挑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如何在知识点间搭建逻辑桥梁,以便学生习得单个知识点,领悟其在更广范畴内的应用。但问题是,知识点间可能缺乏明晰的过渡,导致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时感到茫然或缺乏自信,从而影响学习效率。此外,部分教师对如何融合传统知识点与新课标内容的理解尚不深入,进一步加剧了知识整合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模式时,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以指引教师精准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目标设定往往过于宽泛,缺乏明确方向。例如,教师仅提出“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却未明确具体技能与操作路径,导致教学重心不稳,甚至难以有效回应学生疑问。同时,目标模糊也影响了教学评价的准确性,使教师无法精准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难以及时反馈与调整教学策略。
(三)教学方法单一
尽管大单元教学模式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重于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仍受困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此方法虽有助于学生迅速吸收知识,但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单调的教学方式易使课堂乏味,难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阐释新数学概念时,教师常依赖长篇讲解与示范,却未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空间,导致学生更像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非主动的学习者。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感到数学学习乏味难懂,无法领悟其深层意义与价值。此外,单调的教学方法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尤其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时,学生的思维训练显得尤为不足。
(四)学生学习负担加重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长时间的高强度学习会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具体,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跨领域的知识,即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单一的数学知识,还要学会将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运用。例如,学生在学习几何与代数的结合时,既要理解形状的性质,也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这对小学生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大单元教学内容丰富,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导致课堂进度较快,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所有内容。
三、 大单元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课程设计策略
(一)整合教材内容,明确单元主题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整合教材内容并明确单元主题。教师需深入剖析教材各知识点,探寻章节间的内在联系,将零散知识整合为有机整体。例如,不同数学概念虽独立,却常有共同逻辑,可将相关知识点归入同一单元。为实现此目标,教师应详细梳理每学期知识点。以小学四年级“数与代数”为例,可将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与运算整合为一单元,主题为“数的认识与运算”。进而,教师需分析这些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如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相似,而分数四则运算则需基于前者,形成渐进性学习。同时,整合单元时要确保主题清晰,遵循学生认知发展顺序,如四年级的“数的认识与空间几何初步”单元,可整合“亿以内数的认识”“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运算”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初步认识”。围绕主线展开这些知识点,使学生通过学习基础主题,理解不同数学概念间的联系,逐步构建系统知识框架。这既有助于学生清晰理解各知识点作用,又能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
确立明晰的教学目标,应全面覆盖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还需深入触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在规划教学目标时必须注重其可操作性与可评估性。针对整合后的教学内容,教师应从知识、技能、情感三大层面出发,为每个单元甚至每课时设定详尽目标。例如,在“数的认知与空间几何基础”单元,除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与比较、角度的基本度量方法外,还应引导他们探索几何图形的基本特性。具体到课时,如“大数的认识”一课,目标可明确为“学生能够流利读写亿以内数,准确比较大小,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场景”。同时,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确保每个目标都包含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具体要求;如“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应能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并能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目标设定,既为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教学指引,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优化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
随着教育理念进步,传统单一教法已难满足学生多样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与学生认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探究式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等。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感知与运用数学,激发其兴趣并深化理解。比如,在“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可设计模拟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在虚拟购物中实践数字比较与运算,从而领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探究式学习则注重学生主动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角度度量学习中,让学生动手测量、讨论并总结方法,既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又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运算学习中,可组织小组讨论与集体计算,鼓励互助互学,增强互动,巩固所学。
(四)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知识的累积,更是思维的锤炼。为深化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及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应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逻辑推理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分析推导能力,如在探讨数的关系时,教师可构思需学生根据数的内在规律进行推理的题目,引导其逐步掌握逻辑推理的精髓,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培养更加严谨的思维模式。同时,开放式问题则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其探索多元化的解决方案。在“数与空间几何初步”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尝试运用不同方法求解图形面积”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出发,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答,进而提升其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实际应用题的设置也至关重要,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践,如通过解决家庭预算、物品测量等实际问题,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更能使其深刻领悟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四、 结论
大单元教学模式通过整合教材内容、明确单元主题,助力教师构建完备的教学框架;通过设定清晰的教学目标,保障课堂的高效教学;通过教学方法与活动的优化,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主动性;同时,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这些举措要求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并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未来,应聚焦于更多细节,探索符合不同学情与环境的个性化大单元教学,从而进一步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琼.基于大单元探究数学学习进阶路径——以分数教学为例[J].亚太教育,2024(10):120-122.
[2]刘艺鹏.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4(2):102-104.
[3]潘香君.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特征及课堂类型[J].教学与管理,2020(23):53-56.
[4]张芬,石黄萍,张景钢,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问题分析及其解决策略[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24(3):1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