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化与分化:初中英语教学学习迁移的创新实践探究

作者: 金秀萍

摘要:学习需要提升的一个重要能力是在相似的刺激下、相似的情境里或相似的概念中具有学习迁移的能力。目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对相同或不同的情况下引发的学习迁移中的泛化与分化现象,教师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应对方式相对也比较被动。文章根据心理发展的特点,从教学中的实际案例出发,阐述如何认识泛化与分化现象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并利用其特点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迁移。

关键词:泛化;分化;正迁移;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6-0097-04

只要学习,就有迁移。学习迁移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等的学习中。学习迁移是指人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或技能,可以影响随后学习的另一种知识和技能。比如,会骑自行车的人,很容易就能适应其他两轮车的骑行。彭聃龄指出: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两种。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顾名思义,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负迁移则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抑制的作用。负迁移通常表现为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或所需的训练增加甚至阻碍另一种学习进行。正迁移、负迁移都是学习的产物,但正迁移更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也是文章阐述的要点。

泛化与分化作为迁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迁移正负性质的关键因素。泛化是指所习得的行为、概念或技能从一个情景迁移到其他类似的情景,泛化产生的结果就是正迁移、负迁移的现象。泛化是对类似刺激、情境和概念不加区分的迁移过程,而分化与泛化正相反,是敏锐察觉先前刺激、情境和概念的差异并针对差异做出不同反应。即在学习中一旦出现负迁移的现象,则需要在具体操作中帮助个体进行分化刺激,以建立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反应,避免造成学习干扰。

抓住学习迁移中关键的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对学习迁移能力的提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学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根据相同或者不同刺激进行跨情境的泛化与分化,那么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能力就会大打折扣,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功能会大打折扣,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文章以具体的教学片段为例,阐述在教学中利用泛化与分化对学习形成正迁移的具体实践。

一、 求同之妙:学习迁移中的泛化

从不同事物中抽象出相似的特点,而把事物的特异性作为背景来处理的类比学习,是学习的必然过程。泛化,就是这样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找到刺激物、情境以及概念的相似性,是进行学习迁移的重要一步。这也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获得基本信息的能力培养过程。

泛化是发生在一定的条件之下的,不能想当然地发生。例如,学生有可能完全掌握了拼写和语言机制,但不会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写作文。泛化,一般在相似的情境或概念中更容易发生。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善于利用学习过程中的泛化现象的特点,采用相似的刺激,设置类似的情境,形成相似的概念,促进学生的学习正迁移。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们经常设计同一种文体或者同一个话题的文章阅读、练笔等教学活动,反复练习理解技能,以帮助学生达到学习迁移的目的。以牛津8A Unit 7 Reading的阅读为例,文章体裁为诗歌,描述的是四季的自然与生活之美,后面所有的设计都可以围绕学生已经接学习过的中文诗歌特点和生活的美好,进行跨语言和跨文化的学习泛化。在Pre-reading阶段,教师通过游戏“读英文诗句猜季节”导入,游戏中以南京的四季美景图片呈现答案,为本节课的最终学习任务作铺垫。在While-reading阶段,教师围绕诗歌特点,用一根线索“Which is your favourite season?”贯穿全文的分层阅读,先求同,设计出以下教学方式:

首先,要求学生速读全诗,找到诗中不同季节最让学生喜欢的特点:冬天的雪、春天的花和雨、夏天的冰激凌和游泳、秋天的收获与落叶,迅速帮助学生抓住了这首诗的主调——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此为基础,提醒学生思考东西方文化差异:中国文化讲究万物萌发为一年的起始,以“春夏秋冬”为四季之序列,而本诗却把冬季放在第一位,Why do the writer describe the season “winter” first?

接下来,进入细读阶段,教师带着学生品读诗文,一边读懂诗歌的内容,一边赏析诗歌的表达特点。按照文本顺序,以问题“What are winter days full of? Why do the birds fly far away in winter?”引导学生阅读诗文第一节,理解细节。本节诗歌的赏析从以下角度开展:

1. Enjoy the beautiful rhymes:帮助学生读懂押韵,了解英文中有时为了押韵会调整句式顺序,呈现例句,朗读学习,正强化学生对押韵的认识。

2. Enjoy the wonderful expression:把普通表达(There is snow everywhere.)和诗歌表达(The world is full of snow.)进行对比,读出作者写雪用的“full of snow”活泼生动的茫茫白雪画面。

3. Enjoy the beautiful personification:以一个问题“Can trees and flowers forget to grow?”启发学生发现诗歌的拟人修辞手法。

4. Enjoy the beautiful image:请学生找读How many things in winter has the author mentioned in this part?诗文以snow, trees, flowers和birds四种物体展开对冬天的描绘,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有没有肃杀之气?思考语言和修辞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带领学生朗读第二节的春,以轻快的朗读语调带给学生对充满生机的春的感受,并通过判断正误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有困难的细节:

1. The windy and bright days are perfect to fly kites! (T)

2. Bees and butterflies would like to play among flowers in the April showers. (F)

为学生能把刚刚学到的技能实现泛化,赏析本节诗歌继续从以下角度开展,但根据需要调整赏析顺序:

1. Enjoy the wonderful expression:请学生找到特殊句型感叹句“What a perfect time to fly kites!”,对比普通表达,理解感叹句对表达作者欣喜之情的作用。

2. Enjoy the beautiful personification:第一节学习了拟人动词表述,请学生找出第二节中拟人的动词。

3. Enjoy the beautiful image:再次朗读本节,从所给中文诗歌中找到关于“风”“晴日”“风筝”“花草”“春雨”“蜜蜂”“蝴蝶”的诗歌表达,如“纸鸢”“东风”“蛱蝶”“照日”等,引导学生形成对春景的美好联想。

4. Enjoy the beautiful rhymes:利用学生掌握较多的中文中关于春天的诗文,呈现一个翻译例子(春光煦暖和风吹,恰迎纸鸢满天飞。蜂蝶嬉闹戏花丛,俏避四月雨霏霏。)和一些词汇的翻译建议,请学生在4人小组内尝试把本节翻译成中文,注意翻译诗文的押韵。

在利用学生已有中文阅读经验的基础上,把中英文的差别当作背景,提取出同一文体的共性,进行解读,有利于学习者掌握其特点。在这堂课中设计的相似的情境、刺激和概念,让诗歌阅读的方式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概念,完成了迁移学习中重要的一步“泛化”学习。

二、 存异之精:学习迁移中的分化

分化是与泛化相对的过程,分化的形成是选择性强化和消退的结果。虽然泛化与分化虽然都是指向相似的刺激、情境或概念,但泛化是对类似事物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是对类似事物做出不同的反应;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泛化和分化在学习迁移的过程中,是互为补充的。因为泛化引起的反应是相同的,分化引起的反应是不同的,学习过程中的分化应该是建立在泛化基础之上的。林崇德认为学习迁移中的泛化发生后,继续进行条件作用训练,但只对特定条件刺激予以强化,对类似刺激不予强化,会导致有机体抑制泛化反应。若只对特定条件刺激发生反应,就是分化。

为避免学生在面对相似的刺激、情境或概念时产生认知混淆,出现负迁移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需要在具体操作中帮助个体进行分化刺激,以建立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反应,避免造成学习干扰。继续以牛津8A Unit 7 Reading的阅读为例,诗歌第二节学习结束后,以“求同”为目的的学习迁移泛化已经完成,教师马上开展“存异”的分化教学。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并回答问题:What are our sweet memories in summer?并赏析诗中画面:对比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对夏天活动的描述,请学生思考:“What pictures do you have in your mind?”画出东西方夏日生活图,对比不同文化中不同物体对季节的象征。通过对比,细品“sweet memories”“quiet streams”“lazy afternoons”的精妙与中国文化美好的不同。

第四节的秋日,则用阅读填空的方式,呈现该节的重点细节:

When the days are shorter and the temperature drops, the leaves turn brown and fall into piles upon the ground. Farmers are busy harvesting crops.

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一段描写南京秋天的英语文章,请学生改写成四句英文诗。

Autumn is perhaps the most beautiful but shortest season in Nanjing. It is also considered the best season to visit Nanjing because of the pleasant cool and dry weather, and the amazing views of orange-red maple leaves everywhere.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s about 20 degrees, very suitable for outdoor activities such as walking, hiking mountains or visiting temples, parks, etc. Nanjing is especially charming in autumn.

赏析诗歌最后两句,回答本节课开头的那个问题:Why do the writer describe the season “winter” first?学生根据“will”一词能判断出作者的语气,联想到《西风颂》中“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文化差异,以及昼夜时长变化的地理知识。

与泛化不同,分化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意味着有机体逐渐能够分辨刺激物之间的性质差异。学习的有效迁移,分化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体现的是知识、技能、思维和能力的综合提升。本课的设计中,已经包含对文本的总体把握,写作顺序的剖析,文章细节的理解,各种技能的训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