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舞台表征绘童真
作者: 顾嘉悦摘要:表征是幼儿思维的主要载体,幼儿的多元表征为教师了解全面、真实的幼儿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提出了生活教育思想,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强调生活舞台作为幼儿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场所。生活教育思想为观察、分析幼儿的多元表征提供了理论基础,便于教师准确反映幼儿真实发展状态,为幼儿教育提供更为科学、全面的评估方法。文章将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如何利用幼儿多元表征,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真实性评价,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进行深入探究,提供有效策略。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幼儿多元表征;真实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6-0156-04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深刻揭示了生活与教育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评估指南》中提出:“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幼儿的日常生活是其学习、成长并真实展现自我的广阔舞台,不同的幼儿擅长的表征方式是不同的,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表征方式也存在差异。教师应通过敏锐且细致的观察捕捉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多元表征:从语言表达的细腻入微,到行为举止中流露出的纯真无邪;从情感的自然流露,到创造力展现的无限遐想,这些都为教师提供了深入了解幼儿个性特征与发展需求的窗口。基于这样的观察教师能够做出更加全面且真实的评价,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引导。
一、 日常点滴绘童颜,幼儿多元表征细观察
国内外学者对多元表征有诸多研究,概念也不尽相同。对幼儿园来说,多元表征是指符合幼儿自身年龄特征的记录方式,所表达的内容包含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包括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的符号、言语、神态、动作、图像等多种形式。
(一)细腻语言表达:幼儿思维与情感的窗口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语言表达是其与外界沟通的桥梁,随着幼儿成长使用的词汇日益丰富和语法结构逐渐复杂。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孩子们语言能力的成长,更揭示了其认知水平和情感发展的轨迹。因此细腻的语言表达是了解幼儿内心世界、评估其成长状态的重要依据。
(二)纯真行为举止:幼儿性格与习惯的映射
幼儿的行为举止如同一张未经雕琢的画布,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性格特质与生活习惯。通过观察这些纯真无邪的行为举止,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幼儿的个性特征,为引导其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这些行为也是幼儿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反映了孩子们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和适应能力。
(三)自然情感流露:幼儿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的笑容、泪水、拥抱与拒绝都是内心情感的直接反映。这种情感的流露没有成人的复杂与掩饰,纯粹而真实,是幼儿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观察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反应,教师能够直接体会到孩子们的快乐、悲伤、好奇与困惑,进而理解其需求与渴望。
(四)创意无限展现:幼儿创造力的舞台
幼儿会通过游戏、绘画、手工等多种方式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过程中幼儿还会不断尝试、探索、创新,将平凡的材料转化为奇妙的作品。观察幼儿创造力的展现不仅是对其潜能的发掘,更是对每个孩子个性和天赋的真实性评价,便于有针对性的培养。
幼儿的多元表征强调认识与意识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思维特性,尊重并欣赏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创意与表达方式。
二、 陶行知思想启真章,幼儿真实性评价显光芒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幼儿教育的广阔天地,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应根植于幼儿的实际生活之中通过真实的体验和实践来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幼儿真实性评价应运而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笔测试,而是更加注重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真实表现以此全面、客观地评价幼儿的发展状况。
幼儿真实性评价如同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幼儿的成长轨迹和个性特点,关注幼儿的语言表达、行为举止、情感流露以及创造力等多元表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记录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的需求和潜力。这种评价方式促进了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也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融陶行知思想于多元表征,引领幼评新航向
多元表征是幼儿从感知运动阶段向抽象思维阶段过渡中常见的自我表达方式。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应重视、支持幼儿的多元表征,并通过观察、记录多元表征,分析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在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辅以有效教学手段,给予幼儿充分展示的空间和机会,帮助幼儿获得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日常织梦,记录表征多棱镜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幼儿进行真实性评价时教师需要深入观察并记录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多元表征。教师需化身为敏锐的观察者关注幼儿的语言表达——那是思维与情感的直接窗口,还要细致入微地观察每个孩子的行为举止,因为这是性格与习惯的微妙映射;情感的自然流露则像清泉般纯净,是幼儿内心世界最真实的写照;创意的无限展现更是幼儿创造力迸发的火花不容错过。为确保观察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教师应该采用文字描述、照片捕捉、视频记录等多样化的记录方式,用于构建每位幼儿的个性化成长档案。这些档案会记录每个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精彩瞬间,更为后续的深度分析提供了丰富素材。这些记录应详细、客观,能够反映幼儿的实际能力和发展水平。而教师应运用专业的知识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深入剖析,以清晰地看到幼儿发展轨迹和成长变化,并注重个体的差异性,为每个孩子制订适合自身的发展计划和教育策略。
除了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多元表征记录外,幼儿园还创新性地引入了“运动档案袋”以全面捕捉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风采与成长。运动作为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锻炼体格并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在“运动档案袋”中,幼儿园教师精心设计了多样化的记录模块,可以用于记录幼儿参与各类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从简单的跑跳游戏到复杂的团队运动,每一次尝试与挑战都被一一记录下来,用于展现幼儿对运动的热爱也反映其体能与技能的提升过程。幼儿园还特别关注幼儿在运动中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户外自由活动时孩子如何利用自然环境进行有趣的体育游戏,或是自发组织小型比赛。这些创意无限的表现都是创造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将这些精彩瞬间以照片、视频或文字描述的形式收录进档案袋作为幼儿成长中的宝贵财富。运动档案袋还记录了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情感变化与社交互动,孩子在运动中的快乐、挫败、坚持与鼓励以及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与竞争,都是情感世界和社交能力发展的重要体现,都融入档案袋中,将形成更加完整、立体的幼儿成长画像。
(二)工具并蓄,多元评价绘彩虹
1. 情境剧场,演绎幼儿真实瞬间
情境评价法是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进行幼儿真实性评价的科学、有效评价方法,巧妙地将幼儿置于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观察孩子们在这些情境中的表现来评估其发展水平。在实施情境评价法时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情境,确保这些情境能够自然激发其真实反映,避免人为干预导致的失真,并关注幼儿的语言、行为举止、面部表情等以全方位捕捉其在不同情境中的多元表征,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在不同方面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其情感、认知、社会性及创造性等多方面的发展。
比如,教师可以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布置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小超市区域,里面摆放着蔬菜、水果、玩具、书籍等各种仿真商品,并设置收银台和购物篮。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超市的购物流程,让学生懂得如何挑选商品、排队结账等,然后让幼儿自由探索并模拟购物过程。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多方面表现,包括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挑选商品,这反映了孩子的选择能力和自主性;在挑选过程中,幼儿之间是否会有交流,观察是否会询问对方的意见或分享自己的发现,这体现了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当遇到商品不够或需要找零时观察幼儿是否会主动向教师或同伴求助,这显示其问题解决能力和适应性。教师还可以观察幼儿在结账环节是否能礼貌地与“收银员”交流,这些都能反映幼儿社交礼仪。通过这样的情境评价,教师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幼儿在日常生活技能、社交能力、认知发展等多方面的真实水平,为后续的教育指导提供有力依据。
2. 作品解码,聆听幼儿心灵之声
作品分析法是另一种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进行幼儿真实性评价的有效工具,侧重于分析幼儿在完成特定任务或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作品。其作品不是色彩的堆砌和形状的组合,更是幼儿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对话的桥梁。教师是幼儿作品的观赏者和解码者,需运用专业的眼光和细腻的情感,聆听幼儿心灵深处的声音,进而才能做出真实性评价。教师需耐心审视幼儿作品从色彩的选择、线条的流畅度到构图的布局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幼儿情感、兴趣与能力的直接反映,并尝试将自己置于幼儿的角度感受作品背后可能蕴含的情感色彩,有助于理解幼儿的真实自我。教师要将幼儿的作品视为其成长轨迹的一部分,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的作品来观察幼儿在技能、认知和情感上的进步与变化。
比如,在开展“我记忆中的春天”绘画活动时,教师可以采用作品分析法,孩子可能会用鲜艳的绿色描绘生机勃勃的草地,用粉嫩的桃花色或明亮的黄色表现盛开的花朵。这些色彩的选择和运用不仅反映了幼儿对春天的直观感受,也展现了独特的审美偏好和情感表达。教师还应关注幼儿绘画作品中的线条表现,有的孩子可能用流畅而柔和的线条勾勒出温柔的春风和摇曳的柳枝,而有的孩子则可能用粗犷有力的线条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和万物复苏的力量。这些线条的运用体现了幼儿的绘画技能,也透露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观察世界的角度。构图布局也是作品分析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应观察幼儿如何在有限的画布上安排树木、花朵、小动物等各个元素,既考验了空间感知能力,也反映了思维逻辑和创造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作品的构图了解其如何将心中的春天景象转化为视觉艺术的,并进一步评估其整体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透过作品而呈现的多元表征让教师可以对幼儿进行更为真实的评价,有助于更加精准地把握幼儿的发展特点。
3. 童言对话,倾听纯真世界回响
一对一倾听作为真实性评价的重要工具直接体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原则。通过一对一访谈的形式使教师与幼儿轻松开展深入的对话交流,也会促进心灵与心灵的触碰。一对一倾听,教师化身为倾听者,以无限的好奇与耐心捕捉幼儿话语中的每一个音符,构建纯真世界的真实图景。在一对一倾听中,教师应以开放性问题为引导,让问题如同钥匙打开幼儿的话匣子使其想法、感受和体验自然流露。在倾听幼儿回答时,教师还需敏锐地观察其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声音变化。这些非言语信息往往与言语内容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幼儿情感的完整画面。一对一倾听后,教师需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度解析,识别幼儿话语中的关键词汇、情感色彩及思维模式,归纳出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性及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多元表征,进而做出真实性的评价。
以林林(化名)为例在自主绘画游戏之后,教师邀请其参加了一次一对一的交流。教师以开放式问题为引导:“林林,你觉得今天玩的哪个游戏最有趣?”林林想了想兴奋地回答道:“我最喜欢的是今天的‘小小画家’游戏!因为我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画出漂亮的画!”说着林林用语言描述画的内容,眼中闪烁着对绘画的热爱和想象的光芒。教师继续追问:“那你在画画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林林认真地想了想,说:“有一些线条总是画不流畅,看起来不好看,后来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找了一本书当作工具,才让画好了,这样画的房子就不会歪歪扭扭了!”林林的话语中透露出她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成就感。通过这次一对一交流,教师不仅了解了林林在游戏中的具体表现和情感体验,还深刻感受到了他对团队合作、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独特理解。这种基于幼儿自身视角的评价方式,更真实、全面和深入便于对孩子做出真实性评价。
(三)注重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在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幼儿真实性评价实践中,需要注重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这是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准确的前提,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真实性是评价的核心要求强调在幼儿自然、真实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进行观察与评估,避免人为干预和刻意安排。教师应当成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记录者和支持者,而非导演或评判者。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来捕捉幼儿在真实游戏时的互动、学习时的专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等,这些都能为评价提供丰富而真实的素材。情境性是评价的重要特征,幼儿的发展是与其所处的环境、情境紧密相连的。这就需要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到情境因素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将幼儿置于具体的、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评价,才能使评价的真实性提高。为了实现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便于准确捕捉幼儿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还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和方法以获取全面、深入的评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