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从何发力?
作者: 邹碧颖加班文化盛行,没时间消费?3月16日,中央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提出“保障休息休假权益”,包括鼓励带薪年休假与小长假连休,实现弹性错峰休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等。
这份《方案》的内容还包括:科学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多措并举稳住股市。2025年提高部分学生资助补助标准。推进多层建筑加装电梯和发展老年助餐服务。优化营业性演出、体育赛事和各类大型群众性活动审批流程。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分年限保障“久摇不中”无车家庭购车需求,等等。
“育儿补贴、劳动工资等政策,相关职能部门正在积极加紧制定和推出,后续会陆续出台。”3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方案》相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中国已连续十余年稳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和最大网络零售市场。与此同时,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国内)消费者信心和预期偏弱、部分消费需求未充分满足、消费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仍客观存在。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一揽子提振消费的政策,绝不是简单的应急之策。中国面临两大消费问题:一是消费不足,消费增速放缓、消费对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下降等;二是更深层次的消费率过低问题,这可能需要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进行结构性调整,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福利提升,大幅度提高消费占比,进一步扩大国内大市场。
消费不足是一种结构性偏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然而,2023年中国消费同比增速为7.2%,相较而言,这两年,消费增速有所放缓。2025年,中国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特朗普关税与出口变动,扩内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前,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一份研报中指出,假设中国公共消费率回升到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公共消费每年还有约1万亿元的提升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重点任务之首。此次《方案》出台经过了30多个部门的会商和反复论证。李春临介绍,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证监会、教育部、卫健委、农业农村部等,也都在积极谋划相应的政策。诸如扩大住房公积金使用范围、农村低收入人口提能增收行动等,相关职能部门正在积极推进。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近两年,中国经济面临着需求不足的压力,不是投资不足,而是消费不足。从与国际比较看,中国居民实际最终消费占GDP比重较全球平均水平低约20个百分点。用购买力平价口径,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在与中国大体相同发展阶段比较,中国的家庭消费、服务消费和最终消费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差距。
刘世锦指出,现阶段中国的消费不足,是一种结构性偏差。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偏低且内部差距很大。
二是城市化水平偏低、质量不高。服务消费,特别是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发展型消费,很依赖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在传统的农村和水平不高的县城,这方面的消费,往往有钱也花不出去,当然更多的情况是缺钱。
三是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目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约4亿人,相对低收入群体有9亿人。中等收入群体没有过半,从国际经验看,在中速增长期的后半程就容易出现需求不足。
刘世锦表示,对目前的消费不足问题,要明确重点痛点:
第一,消费不足的重点是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社保、养老等与基本公共服务相关的发展型消费不足;第二,从人群上说,城市居民面临着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压力,但缺口最大的还是农村居民,重点是近3亿农民工、近2亿进城农民工;第三,从体制机制政策看,实质上还是由来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要通过以人为中心、发展权利平等的城市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找到破题之道。
七大行动保民生促消费
此次《方案》按照增收减负、高质量供给,优化消费环境等政策思路,提出了30条政策举措,提出七大行动,包括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供给端的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行动、消费品质提升行动,及外部环境端的消费环境改善提升行动、限制措施清理优化行动等等。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在发布会上介绍,2025年,财政部将进一步强化医疗、教育、养老、就业保障,支持提升居民消费能力。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667.4亿元。
同时,支持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之,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700元。2025年,中央财政加大中央本级教育支出和对地方的教育转移支付力度。
通过提高部分学生资助标准、扩大政策覆盖面,延续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和本金延期偿还政策,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等,减轻学生家庭的教育支出压力。
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继续加力扩围。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在会上介绍,“加力”就是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支持资金力度由去年的1500亿元增加到3000亿元。“扩围”方面,一是增加了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手环)三类数码产品的购新补贴政策;二是将汽车报废更新旧车范围扩大到符合条件的国四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以及2018年底前登记注册的新能源乘用车;三是将家电以旧换新产品从8+N增加到12+N,增加了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和微波炉,同时地方可以结合自己实际增加品类;四是在对家装厨卫“焕新”所用的物品和材料继续给予补贴的同时,鼓励地方探索以装修合同为依据开展补贴。
据了解,消费品以旧换新首批810亿元已经于1月初下达到地方。截至3月16日,全国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合计超过132万份;消费者购买12大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过2600万台,4100多万消费者申请了5100万件的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
新闻发布会上,有媒体提问,中国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还会扩大到其他产品吗?“我觉得不妨看看实施效果,再决定下一步的政策。”李春临说。
服务消费也是中国消费的一大增长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扩大健康、养老、托育、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如何推进服务消费发展?李刚介绍,商务部将围绕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健全服务消费“1+N”政策体系,第一,完善家政服务消费、旅游消费、数字消费、体育消费等领域支持政策。第二,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第三,搭建促进平台,开展“服务消费季”“中华美食荟”“跟着电影品美食”“跟着赛事品美食”等活动。此外,改善消费环境。制修订一批餐饮住宿、养老家政、文化娱乐等领域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提升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等等。
中央促消费方案出台后,各地方案也陆续公布。
3月16日,浙江省政府公布的《大力提振和扩大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将在结婚生育、优学优教、医疗保障、养老助老等方面,实施居民减负行动。比如,浙江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放结婚消费券、托育券。2025年,浙江计划新增公办普通高中新生学位2万个,为持有居住证的农民工随迁子女100%提供义务教育公办学位。浙江将为全省重点人群免费开展结直肠癌筛查;为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
日前,广东出台《广东省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实施方案》,便明确要壮大银发经济市场规模,激发释放消费潜力。方案提出开展消费促进行动,如将老年产品和服务纳入各级促消费政策范围,支持各地通过消费券、体验券等方式推进银发经济消费。
李春临表示,接下来也将指导地方加强对夜间消费集聚区域活动场地、交通运力、临时停车位等配套保障,简化促销活动、社区集市等审批流程,推广跨部门联合监管以减少对大众消费场所的影响等,为消费新业态成长“保驾护航”。
刘元春分析指出,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需要穿越周期、穿越短期问题进行中长期布局。当下的解决之道与简单进行消费刺激不一样,必须对深层次的收入分配体系、深层次的保障体系进行提升,对各方面的一些基础性参数进行调整和改革。目前,中国推出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是分层级、分类别的,既有以“两新”为主体的消费刺激政策,又有培育消费能力的一些收入政策,更有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消费结构提振的相应改革政策。
这不是应急之策,而是固本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