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振国:隆基首先要活下来,才能改变世界

作者: 徐沛宇

中国光伏制造业正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关键节点。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全球光伏市场遥遥领先,光伏制造各环节中,中国企业全球产量占比最高的环节超过98%,最低的环节也接近85%。另一方面,2023年下半年开始,行业形势急转直下,2024年陷入至暗之年。

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及其导致的惨烈价格战,2023年营收前六的光伏制造龙头企业,2024年合计预亏超过300亿元,仅晶科能源实现微利。当年,多家光伏企业陷入裁员风波。

位列亏损榜首的居然是多年优等生隆基绿能。2020年到2023年,隆基累计盈利432亿元,超过全行业利润的10%。但隆基在2025年1月16日公告,预计2024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82亿元到88亿元。这个亏损数据与TCL中环(82亿元到89亿元)持平,并列榜首。

3月18日,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做客《财经》演播室对话《财经》执行主编马克,回应了市场关心的一系列问题,从隆基的技术路线、市场结构、管理思路,到光伏行业的竞争态势、未来发展,到中国光伏行业过去十余年高速成长的得失。

李振国说,2024年是他成就感最差的一年。这不是因为隆基亏损,而是因为隆基的员工人数减少了,之前隆基的员工数量一直在增长。“有很多兄弟姐妹离开了隆基。以前总觉得隆基为几万人提供了工作平台,那背后是几万个家庭,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2024年,隆基裁员及动态优化人员5%,涉及上万名员工。

李振国说之前他总想着去改变世界,但今天他的切身感受是“首要是让企业活下来,把这个平台持续运行下去,然后才有能力改变世界”。

对于隆基的未来,李振国说到今年下半年隆基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局面,因为他对隆基的二代BC(背接触)电池充满信心,该电池备遭质疑的良品率和生产成本问题都已得到解决,将在2025年下半年量产上市。

对于困扰行业的价格战和产能过剩问题,李振国认为有解,不同解法付出的代价不同,但首先要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不能再有人花别人的钱来打价格战。

对于中国光伏行业何以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李振国认为技术进步是首要因素,其次是产业政策。中国光伏企业的研发能力已和国外同行拉开较大差距,这是真正硬核的优势。

对于光伏行业的未来,李振国认为短期内增速会放缓,中长期仍然前景光明。仅中国市场,要实现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需要每年安装500吉瓦以上的光伏发电,连续安装30年。

本次对话历时两个多小时,以下为摘要版。

对话李振国:隆基首先要活下来,才能改变世界0
马克(左),李振国(右)。摄影/魏媛

行业基本面没变,隆基为何能变好?

《财经》:从2020年到2023年,隆基累计盈利超过400亿元,但2024年预亏超过80亿元。您说到2025年下半年隆基会有一个很好的局面,行业基本面并没有明显的变好,您的信心从何而来?

李振国:在于隆基自身的一些改变。

2020年到2023年这四年,大家都没有想到会这么快速的增长,全行业都吃到了这个红利。但是从2023年四季度开始出现严重失衡,整个行业从最初的意想不到,到不知所措,到后期各自想各自的招儿。

2024年隆基做了很大调整,一是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研发成功了二代BC电池。到2025年下半年,BC二代电池会建成比较大的产能,隆基自己有50吉瓦,加上跟合作伙伴共建的,一共有60吉瓦,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量产光伏产品。二是对组织进行了优化调整,消除了一些冗余,队伍的战斗力更强了。

《财经》:消除冗余是指员工数量缩小了,对吧?

李振国:对,特别是管理职能的人员减少比较多。原来可能有很多层级,现在我们要求职能部门最多两个层级,上传下达的顺畅程度好了很多。

第三个调整是,在组件业务之外其他业务领域的布局定位想的更清楚了。隆基会继续往后延展场景化的应用,包括跟储能结合、发展氢氨醇等业务。尽管今天它们没有爆发,但我们仍然对未来有信心。两年前我们在氢能的投入上可能太大了,今年有所收缩,但并不代表着我们不看好。

所以综合刚才讲的这些内容,到2025年下半年我们会有更好的局面,我是很有信心的。

《财经》:这三个都是内因的改善。对于外因,您有没有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

李振国:大家都没有经历过2024年上半年这么严重的供需失衡状态,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第一反应是我跑得快一点,让别人跟不上。但在亏现金的状态下,你干得越多、跑得越快,失血就越快。到2024年下半年,很多企业意识到要想把别人挤出去并不容易,付出的代价太大,现在大家都理性思考、理性动作了。

另一方面,我觉得政府主管部门也意识到了,光伏行业作为中国在全球真正全面领先的行业,需要更多的规范。比如,《招标投标法》规定低于成本价投标中标涉嫌违法,那是不是要下力气去整治?我相信国家会净化和规范产业环境,行业协会最近也在跟大家做沟通,行业状况有改善的趋势。

《财经》:您觉得未来光伏市场增长会怎么样?

李振国:中长期我们仍然是看好而且有大信心的。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源转型、碳中和都是大家的共识。在这个过程中,绿色电力有巨量需求。

不过,我觉得最近两三年可能不会再像过去三四年那么快的增长。2025年-2026年的增速有可能会降低,因为遇到了短期的市场和技术性困难,比如消纳、储能的匹配。

《财经》:最近两三年,您觉得能够保持20%左右的增速吗?

李振国:不一定会有。中长期的增长没有问题,光伏是一个前景光明的产业。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每年安装500吉瓦以上的光伏发电,连续安装30年才能实现。中国光伏市场去年新增装机277吉瓦,2025年超过277吉瓦的信心不足,不过也不会跌太多,肯定还在200吉瓦以上。

《财经》:2025年2月9日,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今后相当一部分的新能源发电价格会随行就市。您觉得这个政策对光伏行业会有什么影响?

李振国:国外很多电力市场从一开始就是市场化交易,中国基本上是国家以固定电价保障性收购,这种机制的好处是做财务模型测算时确定性很高,但把不确定性给了电网侧,导致有些区域、有些时间段弃风弃光比较严重。所以,完全市场化的交易是一个趋势,我们希望有更加市场化的环境。

《财经》:您看到这个文件的第一反应是喜还是忧?

李振国:略有些担忧。它有利于行业中长期的发展,但短时间内让大家不知所措,投资模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了。

《财经》:这个文件出来之后,我们也做了一些采访,多数看法就是电站的收益率会下降。如果电站的收益率下降,一定会影响到设备制造端。

李振国:倒也不一定。过去一个光伏电站可能纸面收益率还不错,但如果出现比较大幅度的弃风弃光,那么它的实际收益率就没那么高。电价市场化以后,它可能纸面收益率下降了一点,但是这个收益是确定到手的,吸引力可能反而会变强。

《财经》:到目前为止,设备制造端还没有感受到下游的压力对吗?比如说要求进一步降价。

李振国:价格已经压无可压,因为目前的市场价格已经低于成本了。海外有些企业认为价格到底了,向我们提出以目前的价格签订大量的长期合约,我们不敢签。如果我们签了这个协议,后面的交付风险很大。

《财经》:隆基目前的营收差不多是海外和国内各占一半,您预计未来隆基国内外市场的营收结构会不会有变化?

李振国:光伏行业从一开始国际化程度就比较高。2013年、2014年之前,终端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出口的。之后国内的上网电价等支持政策发布之后,国内市场逐步发展,一直到最近两三年,国内装机量已上升到约占全球一半。海外市场也一直还在那里,如果大家最终的目标都是碳中和,那么海外市场的占比会越来越多。

过去两三年里,海外市场基本上每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长,但增长重心一直在变化。最开始以欧洲为主,发达国家的市场发展速度很快。后期一些新兴市场,比如东南亚、中东、非洲增速都很快。平均下来,海外市场的增速一直比较平稳。

在海外各地我们都布置了业务力量。有些国家已经出台明确政策,希望制造业能到当地去发展。但是我们需要谨慎对待,比如东南亚被美国双反的四个国家,当地产能存续下去的难度很大。

《财经》:所以并不是说因为国内市场增速下来了,隆基就要加大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

李振国:市场开拓还是要加强的。只不过前一段时间是大家热议制造业外移的话题,我觉得需要谨慎来看待。

《财经》:现在隆基海外市场的重点是哪几个?

李振国:最近这两年唯一还能赚钱的市场基本上就是美国了,美国的组件价格差不多是其他地方的3倍。欧洲的价格跟中国差不多了。另外,增长比较快的地区,例如中东、非洲等市场,都是隆基发展的重点。

《财经》: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经明确表态,希望外国公司在美国本土建工厂,隆基有没有考虑在美国增加产能?

李振国:我们在谨慎评估。美国市场有吸引力,但又有比较复杂的地缘政治影响。作为企业来讲,到底在那边布不布局、投入多大的资源,不能轻举妄动。

《财经》:特朗普上台是不是导致隆基在美国市场的投资变得更加复杂?

李振国:表面上看是这样,但是从过去八年的发展来讲,头四年我们在美国的业务,以及美国光伏市场的增长,反倒更平稳一些。最近这四年,美国光伏市场波动变得更大了,我们在美国遭遇到的负面影响也更大了。这跟大家想象的不完全一样。

BC电池的良率和成本问题都解决了?

《财经》:接下来聊一聊BC电池。当年单晶技术并不是主流,但您对此坚定不移,最终笑到了最后。现在看起来好像BC又有点当年单晶的感觉。您仍然会笑到最后吗?

李振国: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一定会笑到最后。其实这是一个物理学问题,它最后能够走到多远?可以从物理学的一个定理中找到答案。

《财经》:因为BC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更高?

李振国:是的。无论什么样的电池结构,栅线在正面的时候,它就会遮挡太阳光,栅线移到了背面,正面没有遮挡,转换效率就可以提高,发电能力就得到提升了,对吧?这是物理学最简单的道理。

不过,因为技术难度太大,成本又高,所以大家认为走这条路太难了。隆基通过技术创新,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们花了七八年的时间,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我觉得BC电池在光伏产业发展史上的意义很大,从技术难度上来说比单晶更大。

只不过今天BC电池带来的直接价值不如当年单晶带来的大。BC电池能多发电,而电今天便宜了;它能节省硅料,硅料现在也便宜了。但跟当年单晶取代多晶相比,BC电池多发的电和节省硅料的幅度更大。

《财经》:对BC电池的质疑是成本比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高,生产成本高50%以上,良品率要低2个到5个百分点,这个问题现在解决了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