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家国情怀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作者: 郭文良 张京京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根脉,在提升个体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以及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儿童的家国情怀,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儿童家国情怀教育是一种以爱家护国、唤醒家国意识为基点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家国责任与担当为重点的价值教育,也是一种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旨归的道德教育,蕴含着价值启蒙、情感升华与行动引领的价值意蕴。儿童家国情怀教育的开展,应从儿童出发,建立家国情怀教育文化体系;融入儿童生活,建构指向家国情怀培育的儿童参与式民主生活;注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优化家国情怀教育的过程;构筑儿童的意义世界,凸显家国情怀教育的实际功用。
关键词 儿童;家国情怀教育;价值启蒙;情感升华;行动引领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凝聚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烈的情感寄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近年来,家国情怀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2024年1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进一步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3]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与依托,家国情怀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儿童对家庭和国家的深厚情感,还能够培养其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与使命感。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发现,学者们主要从历史沿革、基本内涵、价值准则以及方法与途径等方面对家国情怀教育进行了探讨,但是对儿童家国情怀教育的系统化阐述尚未形成体系。因此,深入阐释儿童家国情怀教育的核心要义,深度挖掘其价值意蕴,积极探寻适宜儿童发展的家国情怀教育实施路径,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儿童家国情怀、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本质内涵:
儿童家国情怀教育的核心要义
儿童家国情怀教育既是对儿童进行情感培育和价值引领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培育其成为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高尚道德情操公民的关键。准确把握儿童家国情怀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实现家国情怀教育价值、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与保障。
(一)儿童家国情怀教育是一种以爱家护国、唤醒家国意识为基点的情感教育
儿童家国情怀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这种“情感”不仅指向儿童对家庭的深切依恋,还包含了对国家、社会、民族、天下乃至人类共同体的热爱,反映了儿童与家国的互动关系与紧密关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与“国”蕴含着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与情感结构。家庭作为一种直接的伦理精神寄托,是以“爱”为其基本规定性的。[4]基于血缘关系与伦理亲情维系起来的家庭,不仅是最基本的治理单位与实践场域,更是儿童寻求精神支柱与情感归属的主要场所。而“国”属于政治共同体,既是治理或管辖范围内的疆域,又是建立在血缘、姻缘与地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群体。家国情怀建立在自然情感的基础上,将天然血缘亲情上升为爱、敬天下一切人的伦理要求。[5]儿童家国情怀教育能够促使儿童将对家庭的眷恋与对国家的忠诚紧密结合,进而将对家庭的情感依恋延展到疆土之爱、国家之情,从而使儿童的情感逻辑发展沿着从小我到大我的教育路径稳步提升。总之,家国情怀教育能够促进儿童产生对家国的依恋与热爱并形成情感共鸣,从而唤醒儿童的家国意识并将其内化为稳定的情感状态。
(二)儿童家国情怀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家国责任与担当为重点的价值教育
价值教育是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引导个体追求价值真理、探寻个体价值归属、彰显个体价值取向的教育过程。它具体关注的是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的建构、价值理性的提升、价值信念的建立以及基于正确价值原则的生活方式的形成。[6]儿童家国情怀教育是价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塑造儿童的精神世界,培育儿童对家庭与国家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是维系个体间及个体与群体间稳定和谐关系的关键支撑,是社会有机体得以协调运作的重要纽带。人是“关系网络中的一个交汇点”,[7]在这个交汇点上,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相互连接,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在社会结构中,儿童是有责任担当的生命体,其家国责任不仅体现为个体自身对家庭的责任,还体现为将家庭亲情扩展至对社会的关怀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意识与伦理义务。从实质上看,儿童家国情怀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家国责任与担当为重点的价值教育,旨在通过系统的教育引导与培育,帮助儿童形成对家庭和国家的价值认同,并将这种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中的责任担当。
(三)儿童家国情怀教育是一种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旨归的道德教育
儿童家国情怀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最终指向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实践,目的在于根据特定的道德理念,指导个体遵循普遍的道德秩序规律,以促进其行为的道德化。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个体的道德范畴,核心在于对道德秩序的尊崇、对信念的坚守以及对伦理规范的践行。儿童家国情怀教育不仅为儿童行为提供道德规范,还旨在塑造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高尚道德境界。儿童是时代新人,家国情怀是时代新人的底色。家国情怀既蕴含修齐治平的精神追求与伦理道德,又包含体现人民意志、创造美好生活、推动国家进步的重要理念。个体既具有家和国统为一体的规定性,还具有由家至国精神追求的超越性。[8]儿童家国情怀教育正是基于这种规定性和超越性,以培育时代新人为目标,将传统道德秩序与现代价值理念相结合,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家国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二、价值凝练:
儿童家国情怀教育的价值意蕴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深入开展儿童家国情怀教育意义深远,主要体现在价值启蒙、情感升华、行动引领三个方面。
(一)从认知到内化:儿童家国情怀教育阶次递进的价值启蒙
1.家国情怀教育价值前提:深化儿童的家国认知
深化儿童对家国的认知是家国情怀教育的基础。儿童只有在对家国的认知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产生对家国的深厚情感,从而树立起为家国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深化儿童的家国认知,不仅包括对家庭、家乡、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基本知识的了解,更包括对家国精神、家国情怀、家国责任等深层次内涵的认识。儿童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起对家国的基本认知框架,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展示文化遗迹、参与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儿童直观地感受到家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深入思考家和国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紧密联系,从而深化儿童对家国的认知。
2.家国情怀教育价值过程:提升儿童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个体在长期道德实践中所形成的综合能力与内在素养,包括道德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与行为准则等。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促进儿童在道德认知、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自律方面的全面发展。一是强化儿童的道德认知。在家国情怀教育中,通过多种途径让儿童深刻理解何为家国责任,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准则。二是锻炼儿童的道德意志。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定的道德意志能够帮助儿童坚守道德底线,保持积极向上的道德风貌。家国情怀教育通过实际案例的教学,引导儿童在面对抉择时能够以大局为重,展现出坚韧不拔的道德品质。三是培养儿童的道德自律。家国情怀教育不仅强调外在的道德规范,更注重儿童内心的道德自觉。通过引导儿童理解个人行为对家国的影响,培养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将家国情怀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主动并自觉地追求崇高的道德人格。
3.家国情怀教育价值效果:增进儿童的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是个体以社会价值观念为参照所进行的精神创造活动,[9]旨在引导个体明确价值判断标准,调和价值冲突,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并形成稳定的价值观认同意识。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将家国情怀理念内化为儿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进而增进儿童的价值认同。这种价值认同不仅体现为对家庭、民族和国家的深厚感情,还体现为对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的自觉遵守。通过家国情怀教育,儿童能够逐步将家国情怀外在的价值要求转化为内在的价值坚守,从而养成行为自觉。此外,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促进儿童人生价值的实现。通过引导儿童在个人理想规划中凸显家国意识,坚持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优先性,增进儿童对家国的价值认同,进而提升其人生价值。总之,儿童家国情怀教育的价值启蒙逻辑涵盖了从深化认知到道德养成再到价值认同,为儿童深入理解和践行家国情怀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从意识到归属:儿童家国情怀教育内在机理的情感升华
1.家国情怀教育情感基础:故土家园与国家民族的个体情感
家国情怀教育的情感基础深深植根于儿童对故土家园与国家民族的个体情感之中。对故土家园的依恋感是儿童家国情怀教育不可或缺的情感基础。这种依恋感源自儿童对家乡的自然风光、风俗习惯、亲人朋友以及成长经历的深厚感情。以故土家园为基础的家国情怀建立在自然亲情、乡土生活的基础上,既有温情脉脉的差序类推,又有理想层面的公正不私,奠定了中国人文化认同、价值认同的底色。[10]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是儿童产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情感基础。当儿童认识到自己所属国家拥有悠久历史、辉煌文化以及卓越成就时,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通过家国情怀教育,儿童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体与故土家园、国家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使个体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形成更为坚定的家国认同感。
2.家国情怀教育情感互动: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群体情感
儿童家国情怀教育作为情感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借助情感互动机制,激发群体情感。一方面,儿童厚植家国情怀离不开对历史记忆的追溯。记忆是构成个人或集体身份的一个基本因素。[11]记忆滋养历史,历史又哺育记忆。历史记忆内蕴价值观念与价值情感,是儿童厚植家国情怀的宝贵载体。通过历史记忆,儿童能够感受到先辈们的奋斗历程与牺牲精神,这种情感共鸣能够跨越时空,将个体与集体紧密相连。家国情怀教育在传承与唤醒历史记忆中为厚植儿童的家国情怀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源泉。另一方面,儿童厚植家国情怀需要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追求与情感共识。通过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元素,有利于强化儿童的家国认同,增进其爱国情操。
3.家国情怀教育情感融合:命运与共与和谐共生的人类情感
儿童在家国情怀的培育过程中,通过情感融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情感基础和精神动力。一方面,儿童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培育儿童命运与共的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强调国家之间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还重视个体之间的相依相存、和谐互助。[12]通过家国情怀教育,儿童能够认识到自身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明晰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国家利益的内在联系,从而增强个人与家国命运与共的意识。另一方面,儿童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培育儿童和谐共生的观念。在当今世界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和谐共生理念愈发重要。家国情怀教育既引导儿童关注环境保护与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又引导儿童关注社会问题与维护公共利益,构建儿童与家国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总之,家国情怀展现了个体与家庭、家族、国家、世界及自然关系的相互融通与和谐共生,通过家国情怀教育能够促使儿童的个体情感向人类情感的转变,从而实现情感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