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浸润式”德育的实施策略

作者: 徐晶

摘 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浸润式”德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实践表明,“浸润式”德育能够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功能,将德育元素自然融入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审美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浸润式;德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要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奠定基础。与传统的直接灌输不同,“浸润式”德育理念契合语文教学的特性与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营造充满德育氛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并领悟道德情感与价值观念,实现知识增长与品德提升的良性互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联性

语文课程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价值,与德育密切相关。从人文性角度看,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与文化内涵,为德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如爱国情怀、亲情友情、社会责任感等,从而引发内心的情感共鸣,使德育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从工具性角度而言,语文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思想感情,这为德育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在写作与口语表达中,学生能够学习阐述道德观点、讲述道德故事的有效方法,从而深化对德育内容的理解与践行。

此外,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当学生对文本中的道德内涵有了深刻感悟时,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究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提高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能力,实现语文学习与品德发展的相互促进与协同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剖析

(一)爱国主义情怀的彰显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黄河颂》通过激昂的笔触描绘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与坚强不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黄河所象征的民族精神,感受中华儿女在国家危亡时刻奋起抗争的爱国热情。

(二)传统美德的传承

《论语》选段是传统美德教育的经典素材。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导学生勤奋学习、待人友善、胸怀宽广;“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则培养学生的自省意识、忠诚品德与诚信观念。反复诵读和思考这些简短精炼却蕴含深刻哲理的语句,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诚信、友善、尊师、好学等传统美德,提升个体的品德修养。

(三)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散步》一课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在散步过程中面临选择的故事,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与责任担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抉择,让学生体会家庭责任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家庭责任延伸到社会责任,帮助学生理解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浸润式”德育的课堂实施策略

(一)情境创设与德育融合

一是多媒体情境的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够为德育渗透搭建桥梁,使学生在欣赏语文之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例如,在《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精美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园林独特的建筑风格与艺术之美。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园林背后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培养环保意识,还能生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德育在美的欣赏中悄然生根。

二是角色扮演情境的构建。角色扮演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情感,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施效果。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揣摩角色的心理与性格特征。例如,扮演皇帝的学生会意识到虚荣的可笑与危害;扮演骗子的学生能够反思欺骗行为的不道德;扮演诚实小孩的学生则会体会到勇敢说出真话的可贵。通过这种角色扮演,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诚实、正直等品德的重要性,从而深刻领悟故事所传达的道德意义,达到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德育目标。

(二)文本解读与德育渗透

一是关键词句的德育挖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文本中关键词句的深入挖掘是实施“浸润式”德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有一段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形容词和动词,帮助他们理解“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词语呈现的自然之美,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同时,动词“长吟”“伏”“窜”等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能够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童年在百草园中探索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不仅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还能在欣赏语言美的过程中,生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使德育在词句的赏析中自然融入。

二是主题探讨的德育深化。对课文主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深化德育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骆驼祥子》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祥子从一个勤劳、纯朴、善良的青年逐渐堕落为自私、懒惰、狡猾的“行尸走肉”的过程。通过剖析祥子的“三起三落”,学生能够认识到,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个人的努力往往难以实现理想,从而珍惜当前的社会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浸润式”德育的课外拓展途径

(一)阅读拓展活动的德育效能

一是经典名著阅读与品德修养。组织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是在初中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生动展现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革命斗争中的成长历程。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保尔身上坚韧不拔、勇敢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进而反思自己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与行为。这种与经典人物的心灵对话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坚韧的品格,培养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是时事阅读与社会担当培养。开展时事阅读活动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阅读时事新闻、评论文章等,并进行讨论与交流。例如,在有关环境保护的时事报道中,学生了解了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破坏等问题,以及各国为应对这些挑战所采取的措施。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必须从自身做起,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并倡导身边人一起参与环保行动,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二)语文实践活动的德育价值

一是演讲比赛中的品德展现。语文实践活动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提供了丰富的途径。例如,在“我的梦想”演讲比赛中,学生需要在活动筹备阶段精心撰写演讲稿,深入思考自己的梦想及其背后的价值追求。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同时培养自我认知与规划能力。在演讲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克服紧张情绪,还须清晰、流畅、富有感染力地表达观点,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与勇气。同时,聆听其他同学的演讲也能够拓宽视野,增进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培养包容与开放的心态。

二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德育体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社区文化宣传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学生在分组进行活动策划、资料收集与宣传展示的过程中,学会了沟通与分工协作,体会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培养了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在与社区居民互动时,学生能够了解社区的文化需求和居民的生活状况,从而增强了对社会的认知与理解,激发了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通过这种社会实践,学生将课堂所学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了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德育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生根发芽。

“浸润式”德育的实施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实践。未来,教师应进一步深化德育理论研究,融合新兴技术,创新实践模式,持续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德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时代背景,推动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提升个人品德、实现自我价值,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