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基于生活的心流性输出:200秒课堂微写作策略
作者: 肖昌伟 段丽华摘 要 “源自生活和心流性输出”是写作教学的价值归依与实践遵循。明确200秒课堂微写作的价值本真,构建200秒课堂微写作的设计理路,探寻200秒课堂微写作的实施策略,借此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使语文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 200秒课堂微写作 生活即教育 心流性输出
写作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针对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心中无语,笔下难言”的写作困境,本研究秉承“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的哲学思想,从“有话可说”与“有话能说”切入,立足于学生写作现状,融合“取材于生活”的教育理念与“心流”式输出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200秒课堂微写作”的教学策略,逐步培养学生“心中有语,笔下流言”的写作品格与能力,为高中生写作素养的提升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200秒课堂微写作”的价值阐释
“200秒课堂微写作”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每天在课堂上进行200秒自主自由写作训练的教学策略。课堂微写作在概念上有两个核心维度,一是“微”,二是“写作”。“微”是指时间短,200秒即可,不作篇幅要求;“写作”是指内容和形式要做到规范、完整。本策略是一个兼具周期性、可塑性、延展性和进阶型的写作教学模式。
“200秒课堂微写作”赋予学生多重成长意义。“源自生活”的素材引领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素材,从而不再畏惧写作;“心流体验”为学生带来了写作快乐,200秒的专注令人精神振奋;“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师生对课堂微写作充满信心和渴望。
1.“源自生活”的素材引领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素材,从而不再畏惧写作
高考真题及仿真式作文教学与考试的“去生活化”特质是学生“不敢”写作的主要原因。从高一到高三,从教学到考试,所有写作都是追着“高考”跑,只有对分数的追求、对技术的套用,没有生活味道、缺乏个人体验。学生每次写作都是绞尽脑汁学范文、写他人,得分还不高。“无我”“无趣”“无获得感”,自然“不敢”写。
其实,生活是文学的源泉,是情感的温床。每个人丰富多彩的生活都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每个人都有过失败的经历和成功的经验,都有过难过、难忘的情感体验,都有过立志勤学的奋斗,等等。十几年的生活是富矿宝藏,越挖越有,无穷无尽。这些亲历的生活足以囊括所有的作文主题。只是在时间的洗礼下,有许多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了,只要我们把它翻出来,见见光,晒一晒,它就又变得鲜活了。同学们在生活中品味到的点滴温情,在笔端又经一次温习,将酿制出人间最香醇的佳酿。
“200秒课堂微写作”秉持生活立场,从“有话可说”与“有话能说”的切入点出发,走向“有我”的“在场”,体验“真我”的“亲历”。事实表明,持续性的“200秒课堂微写作”有助于学生勇敢地正视写作。
2.“心流体验”为学生带来了写作快乐,200秒的专注令人精神振奋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者普遍认为,心流状态是人类最优体验,使生活富有意义。“心流”指的就是人们全身心投入一项活动时的整体感觉[1],当人们进入心流体验这种主观状态后,能够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当前活动,感到知行合一、得心应手,觉得时间飞逝,非常享受当前的过程,而不是一定要达到具体的目标[2]。“心流”强调的是一种沉浸式的过程性体验,并不强调结果性目标。有同学在进行一段时间的“200秒写作”活动后感慨道:这是我从未体验过的写作快乐,“200秒”的专注令我精神振奋,但是“200秒”根本不够。老师,能不能将时间延长一点点?我想有更长的“心流”体验,这种状态太美妙了。沉浸式的心流体验不仅令人乐此不疲,而且对写作也将不再心存畏惧。
3.“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师生对课堂微写作充满信心和渴望
“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3]强调学生应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来陈述个人观点,诚挚地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并在此基础上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我们特此推出了“200秒课堂微写作”这一创新实践。该写作模式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的预置主题与固定格式,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开放、自由的写作空间。在这里,“写”不再是一种外在强加的任务,而是一种内在驱动的诉求,强调的是“真写”——真正动笔去记录思考、抒发情感,以及“写真”——追求内容的真实性与深度,鼓励学生勇于展现自我,坦诚地表达对世界的独特见解与感受。“200秒课堂微写作”不预置主题,不强制格式,只是“写”——“真写”和“写真”——而已。通过这一实践,我们期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其个性发展与思维深化,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人文素养的未来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200秒课堂微写作”的意义和价值远不止如此。“200秒写作”不仅是学生“取材生活、心流体验”的活动,也是教师“立德树人”的渠道。教师通过正向引领、等级评分和互动评价等路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师生间的互动和共同成长是教学相长的靓丽风景。
二、200秒课堂微写作的设计理路
“200秒课堂微写作”操作简单:每节课上课后,教师先对上节课的“200秒写作”进行点评,接着组织学生进行为时200秒的自由写作,课后进行批阅……依次循环。
1.根本遵循:生活即教育
据了解,大部分高中生认为素材匮乏是导致“心中无语,笔下难言”现状的主要原因。其实不然。高中生有着十几年生活阅历,他们的素材贮存十分丰厚。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决定教育”“用生活来教育”[4]。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较早较多较完整地提出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概念。[5]上述大师的理念和主张启迪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写作内容的重要资源。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知识储备、思维水平等决定着写作内容的深度、丰度和广度。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去挖掘写作内容。陶行知先生说“接知如接枝”“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些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6]。学生真实的生活正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有学生在“200秒写作”中总结道:持续的“200秒写作”让我有了许多惊喜的发现。原来,我的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原来,我是如此的富有,我拥有数不尽的写作素材;原来,我之前一直是守着摇钱树和聚宝盆乞讨。我决定今后将不再畏惧写作,我要充分挖掘自身素材。是的,向内探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富翁”,都有一座随身携带的素材宝库。“200秒写作”就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从回忆过去、关照当下和畅想未来中挖掘生活素材,品味人生,提升境界。
2.关键要素:“心流”体验
据了解,大部分高中生对写作缺乏自信,有较强的畏难情绪。如何帮助学生提升写作兴趣并改善写作状态是一大难题。美国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于1975年率先提出的“心流(Flow)”理论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兴趣和自信。
通过对攀岩选手、外科医生及艺术家等职业的研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发现他们会在工作中产生一种独特的体验,他将其称之为心流体验(Flow Experience)。“心流”指的就是人们全身心投入一项活动时的整体感觉[7],当人们进入心流体验这种主观状态后,能够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当前活动,感到知行合一、得心应手,觉得时间飞逝,非常享受当前的过程,而不是一定要达到具体的目标[8]。“心流”强调的是一种沉浸式的过程性体验,并不强调结果性目标。正是如此,“200秒写作”关注点是在“写出来”的过程中体验“我手写我心”“笔写生活”的快感,不强调文笔的优劣、字数的多寡,也不强调立意的高低。“200秒写作”只有一个要求——书写真实的生活。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者普遍认为,心流状态是人类最优体验,使生活富有意义。我们将“心流(Flow)”理论运用到写作训练中,极大地提振了学生写作的高峰体验和写作信心。
3.核心要求:既真又实
在“200秒写作”的教学策略中,“真实”被确立为核心要求,其内涵包含“真”与“实”两大维度。具体而言,“真”体现为三个层面:客观性,要求写作内容基于事实,不虚构、不夸张;意义性,强调文章需蕴含一定的思想深度或价值导向;逻辑性,则指文章结构严谨、思维清晰、表述连贯。而“实”则侧重于内容的充实性,即文章应信息丰富,言之有物。
在实践中,学生习作往往呈现出三种有待改进的情况:一是“真”而不“实”,即文章虽基于真实事件或感受,但内容空洞,缺乏深度与广度;二是“实”而不“真”,表现为文章内容丰富,但缺乏真实性基础,或逻辑混乱,意义模糊;三是既不“真”也不“实”,即文章既缺乏真实性,又内容贫瘠。这三种情况均偏离了“200秒写作”所倡导的“真实”原则,需在教学实践中予以重视并引导改进,以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有位同学写道:今天天气依旧晴朗,但我脑海里却浮现的是今天中午吃饭时,朋友不小心撒了自己一身,衣服全脏了的场景。这仅仅是客观地叙述了一件真实发生的事,虽有“客观性”,但是“意义性和逻辑性”都严重缺失,“充实”性就更欠缺了。“今天天气依旧晴朗”与“我脑海里却浮现的是……场景”间如何构成“但”的转折?“我脑海里却浮现的是……场景”的意义又何在?“意义性和逻辑性”的严重缺失同时导致“充实”性的欠缺。“200秒课堂微写作”要求既真又实,就是要求学生具体细致地写出生活中瞬间的独特体验,实现在生活中写作、为生活而写作,用写作记录自己的生命状态和真实生活。
三、200秒课堂微写作的实施策略
尽管“200秒课堂微写作”简捷高效,但在实际教学应用中,若缺乏系统性的引导与支撑,其效果可能大打折扣,甚至流于表面形式。因此,在实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教师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即“四阶段八支架法”,以确保该写作训练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其效用。
1.起步阶段:建立标杆
本阶段的核心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构建写作的参照框架,具体包括明晰写作的基本规范、理解并掌握评价准则,以及确立内容的选择方向。为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精心设计了等级评分体系与正向引导支架,旨在通过量化的反馈与积极的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支架一:等级评分。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写作的“等级评分”制度:6分起步,10分封顶;低于6分,即为不合格,不予评分;质量至上,不人为控制分数;评分标准为“真情实感”的四个维度——客观性、意义性、逻辑性和内容充实。刚开始时,大部分是6分,极少数为7分,少数为不合格;直到一个月后才逐渐开始整体性进步为大部分是7分,极少数为8分,几乎没有不合格作品。分数的变化作为一种量化的反馈机制,能够直观且具体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使学生直接体验到进步带来的成就感与成功的喜悦,这种正向激励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持续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想见:一个月来的坚持,从没有分数到6分,再到偶尔的7分,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品尝到进步的滋味。一个月的坚持实属不易,很多学生从来没有过这么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这为学生植入了一个信念——坚持就是胜利。学生将相信更持久的坚持必将品尝到更甜蜜的滋味。看得见的小进步会积累成质变的大成功。
支架二:正向引领。教师通过展示和点评优秀作品为学生建立“正向”标杆,明白怎样的写作是“好的”。例如,教师对某位同学的习作进行展示并对标对点地进行点评,为全体同学树立了清晰的标杆。
学生习作:今天是很赶的一天。/早上赶着起床,赶着去扫地,结果还是迟到了,就被派去倒垃圾。倒完,就赶着回班。在早读完后便去买早餐,回来的途中,上课铃响了,便又赶着回去。/明天要好好把握时间,摆脱赶时间的一天。
教师点评:本文段既“真”又“实”。“客观”叙述了“今天是很赶的一天”的状况;最后的自我警醒“明天要好好把握时间,摆脱赶时间的一天”,极富意义;第一部分“起”,第二部分“承”,第三部分“转”“合”,很有逻辑;第二部分对第一部分展开了很“充实”的描述,使得“赶”很丰满。另外,这一段也很符合“凤头、猪肚和豹尾”的结构要求。这是一个很精彩、精致的小文段,值得学习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