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语境还原·当代参与:革命传统作品意义生成的路径探究

作者: 郭跃辉

摘 要 意义建构和生成是革命传统作品阅读教学的目的。从文本、作者、读者三个维度进行解读和分析,是一般文学作品意义生成的路径。以文本细读为前提,在还原历史语境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将作品融入当代语境中,实现读者的二次创造,这是革命传统作品意义生成的路径。

关键词 革命传统作品 意义生成 文本细读 语境还原 当代参与

意义建构与生成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龚鹏程教授认为:“人们接受文学教育,不是要学习如何爬到树上去采一根香蕉,而是在品味整个种族或人类的意义体系,从文化生命之中开发自我内在的意义世界,在存在的感受和认识方面做深入的挖掘,成为一个有文化涵养、有意义生活的人。”[1]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传统作品的阅读也应以意义建构与生成作为核心目的。

如何实现意义生成呢?单一的阐释维度显然不可取,也不符合文艺理论发展的趋势。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教授文森特·B.里奇教授在《21世纪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复兴》一书中提出了“批判性阅读”的思路,即将文本细读、意识形态批判、文化批评、亲近式批判和快乐阅读结合在一起[2],既强调感受式、体验式的阅读,也注重英美“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同时又注重社会文化语境的作用。受此启发,笔者认为革命传统作品意义生成的一般路径是:以文本细读为前提,在还原历史语境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将作品融入当代语境中,实现读者的二次创造。因此,对于革命传统作品而言,从历史语境的角度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从当代参与的角度实现“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3]革命传统的传承是这类作品教学的关键点和落脚点所在。本文拟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最可爱”,并从文本细读、语境还原、当代参与三个维度进行解读。

一、文本细读:“最可爱”的言语形式

陈思和教授认为,文本细读就是“评论家把作家创作的作品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文本,可以像医学上做解剖实验那样,对文本进行深度拆解和分析,阐释其内部隐含的意义”[4]。其中,言语形式是文本细读的重要维度。《谁是最可爱的人》所在的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精读”,要求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中,这与文本细读的精神是相通的。课文后“思考探究”第三题也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运用了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段落,并从人称、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体会其抒情效果。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教师往往注意到松骨峰战斗中场景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开头、结尾段落的排比句,忽略了对“防空洞谈话”中战士话语的分析,笔者拟从句式的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战士的部分话语:

1.怎么能不觉得?我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

2.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闷得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不能晒,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啊……

3.谁不想哩,说不想,那是假话,可是我不愿意回去。如果回去,祖国的老百姓问……

4.我们什么也不要。可是说心里话,——我这话可不一定恰当啊,我们是想要这么大的一个东西……

对于“我”的提问,这名无名无姓的战士道出了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四次回答,均出现了“不过”“可是”等转折词,这种转折句式恰恰体现了战士的“最可爱”之处。首先,战士们是“最可爱”的人,而不是打仗的机器,更不是“超人”,他们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情感和需求。正如魏巍所说:“如果我们写出了战士的思想感情,那给人的感觉就会大大不同。他们会感到:原来做出这样英勇行为的人,是跟自己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即使例子不太突出,仍然会感人的。”[5]这也是转折语前半部分的指向所在。其次,“最可爱”的人不论是在精神还是意志方面,一定有超越普通人的表现,这也是志愿军精神的本质,具体说来就是“对于伟大祖国的爱,对朝鲜人民深厚的同情和在这个思想基础上产生的革命英雄主义”,是“伟大深厚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思想感情”[6]。这也是转折语后半部分的指向所在。再次,比起松骨峰战斗的惨烈、马玉祥火中救孩子的英勇,“防空洞谈话”的片段似乎不够典型。实际上,松骨峰战斗和马玉祥火中救孩子,是从集体和个人两个角度体现“抗美援朝”的主题;“防空洞谈话”的片段更侧重于体现“保家卫国”的主题。此处的转折句式,尤其是“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如果回去,祖国的老百姓问……”等句子,就是“保家卫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因此,解读革命传统作品,首先要通过细读的方式,尤其是通过言语形式透视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类似的细节在文中还有很多,例如句末语气词的使用、程度副词的使用、设问句式的使用等,这些都是革命传统作品意义生成的关键节点。

二、语境还原:“最可爱”的革命意图

对于革命传统作品的解读,仅关注文本言语形式等内部要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文本置入到其产生的历史语境中,或者说对文本产生的语境进行还原,才能更加全面而透彻地把握文本的意义。《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作者魏巍随军采访后写的一篇通讯,但它却是被作为头版头条发表于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的社论版块。这其实也暗示了这篇通讯的特殊性,即既具有客观性、叙述性、文学性等一般特征,也带有政论文的特点,同时还有抒情散文的意味。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样一种“混杂文体”呢?这就要对作品产生的历史语境进行还原。

作为一篇通讯,其首要作用在于宣传报道。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我国新闻报道的重心在表明中方立场、揭露美帝阴谋上;当中央决定秘密入朝作战后,为确保首战必胜,《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隐蔽了出兵信息;第一次战役胜利结束后,我方媒体才加强舆论宣传,例如宣传各地开展的抗美援朝运动、朝鲜战场我军的捷报等[7]。但这仅限于官方对战争的抽象报道,至于战争的具体细节如何,我军战士的战斗状态与精神如何,这些都没有得到充分报道。魏巍这篇随军采访后撰写的通讯,使得这场战争有了具体可感性。广大民众不仅了解了战场的真实细节,同时也切身感知到志愿军的伟大精神。其中,松骨峰战斗部分就是对这场战斗进行的接近自然主义的真实描写,战斗场面就是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1营营长王宿启向作者讲述的。与新闻、简讯不同的是,通讯更侧重于对事件的经过、人物行为以及部分细节展开报道,具体化的细节往往会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正如吴晓东教授所说:“一个巨大的数字总会瓦解较小或更小的数字。而换一种方式理解,即使是几十万人,乃至几个人,也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个个生命个体的具体的消亡这样一个事实,就会使我们深有触动。”[8]当作者将这场战斗中“带火扑敌和用刺刀跟敌人拼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一一列出时,可想而知能给读者带来多大的心灵震撼。显然,新闻或者简讯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其次,这是一篇带有政治性的文艺通讯,其最大特点就是强烈的抒情性。魏巍曾坦言:“我们应当学习鲁迅精神,只要作品对群众有用就是最大的安慰了。何况这些都是文学性的政治,是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的,它本身就是散文的另一种形式。”[9]而作品中的抒情成分,包括直接抒情、排比抒情等句子,能够最大程度地感染读者。还原当时的语境,这种文体带有的抒情性、鼓动性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战争动员,能够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除了这些直接的抒情成分外,文本又带有强烈的对话性,作者不是自抒胸臆,而是将读者当作交际对象,例如“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等,这更能够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情感距离。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王传洪(笔名吉悌)就认为“魏巍同志的抗美援朝散文是政论、特写和抒情诗的完美的结合。而把这三者合而为一的是奔腾澎湃的战斗热情”[10],而这种特殊的文体,只有置入那个特定的年代,才能得到合理的阐释,才能把握其深层的革命意图。

三、当代参与:“最可爱”的现实意义

英国学者阿拉斯泰尔·福勒指出:“阐释明显有别于建构,阐释中我们无须悬置起当下,而是要唤起一切时代意识,牢记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唯有如此方能抓住经典作品中历久弥新的东西,无论那是什么。”[11]这对于解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有很大的启发。这篇通讯发表后,一度引发强烈反响,“最可爱的人”不仅成为志愿军战士的另一种称呼,同时也成为全民的道德标准。“支援最可爱的人,学习最可爱的人,作(即‘做’)一个最可爱的人”成为我们全民的口号[12]。这其实也是该文在当时的影响和价值体现。70多年过去了,这篇文章对当代读者尤其是中学生有怎样的影响呢?如果学生仅从文中获取了一些语文知识或者抗美援朝的历史知识,那么文本的意义建构就要大打折扣。

首先,《谁是最可爱的人》有助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侧面,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是“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3],而抗美援朝精神正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可以说,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松骨峰战斗的勇士群体形象、在烈火中救孩子的马玉祥个体典型形象、防空洞无名战士的形象,都指向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但是,随着“讲述历史的年代”和“历史讲述的年代”距离的不断拉大,学生与这一文本的隔膜感也在不断加强,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长津湖》《金刚川》等影视资源以及相关的图片、文字等历史资料,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产生的语境中,继而在品读关键词句、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实现革命精神的传承。

其次,“最可爱的人”的内涵逐渐从志愿军战士扩展到解放军战士,后来又扩展到其他战线和行业中。正如《人民文学》副主编肖复兴所说:“《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以说是一个经典,在上世纪50年代,这篇作品让‘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而时隔这么多年,‘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呼仍然跨越时空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任何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感动了社会的人都可以成为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我觉得这是魏巍的一个贡献。”在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涵盖了公安干警、消防员、创业者、医护人员、煤矿工人、环卫工人、铁路工人等几乎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奉献者。基于此,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去寻找、采访新时代里“最可爱的人”,挖掘人物品质,书写人物故事,通过拓展阅读和读写结合的方式实现“最可爱的人”精神的传承。

总之,对于像《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的革命传统作品,读者应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把握“这一篇”文本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行语境还原,从创作意图的层面解读文本。同时也要将文本置于当代语境中,通过读者的二次创造,进一步拓展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作品的文本含义、作者本意、读者创意才能够实现统一,同时要将作者本意和读者创意置入历史语境和当代语境中进行观照和挖掘,这也是革命传统作品意义生成的基本路径。

[本文系第二批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基于‘教研培一体化’的初中语文教研方式转变研究”(课题编号:GDJY-2024-A-a0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龚鹏程.文学散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97.

[2]文森特·B.里奇.21世纪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复兴[M].朱刚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38.

[3][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8,4.

[4]陈思和.初中语文现代文选讲·前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1.

[5][6]魏 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写作经过及体会[J].军事记者,2001(4):11.

[7]代翠翠,任友谊,李 萍.舆论战视域下抗美援朝时期新闻报道的斗争艺术——以《人民日报》(1950-1953)报道为例[J].军事文化研究,2023(1):85-90.

[8]吴晓东.废墟的忧伤:西方现代文学漫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73.

[9]魏 巍.魏巍自选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167.

[10][12]李建军.重读《谁是最可爱的人》[J].文学自由谈,2009(5):144-151.

[11]阿拉斯泰尔·福勒.文学的类别:文类和模态理论导论[M].杨建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29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