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环节教学单:新课标视域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作者: 童云 朱婷
摘 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新要求,审视学科实践、固守标准本道、推进微观改革是对当前教育教学现实使命的自觉落实。“关键环节教学单”即借助过程分解、预设点拨、关联磨课、内容统筹、课例选题的多重路径,经历精细有效、精彩有趣、精深有度的要点式学习历程,建构有生命力的初中语文课堂,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迭进和优化,助力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模式革新。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环节教学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为前沿、先进、创新的理论要求,精准把握新课标的核心宗旨及价值导向,构建整体统筹、重点突破、依标教学的课堂规划方案,能构筑理念、设计与实践间的通衢,使新课标在属性、立意、结构方面的突破点与关键点得到切实有效地理解与贯彻,以期回馈、指导、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引领:基于语文教学现境改变的新课标核心要旨提炼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发展目标、培养方式和教学场景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整,要求以“核心素养”为纲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调在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中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从而增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从课程层面为优化语文教学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1.素养为纲,纲举目张
新课标从注重知识本位转向发展素养本位,强调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新课标即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并在学生个体经验发展中促使其素养得到提升。
2.育人为本,正本清源
新课标从汲取知识内容转向培植德育信念,始终把培养人、发展人、提高人和造就人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既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培养,又重视整体的提高;它既立足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今天,又关注学生不断发展的明天,达到育人目标。
3.实践为线,学用共通
新课标从知识技能训练转向实践能力学用,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并构建起来的,要求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让语文教学从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文实践活动。
4.情境为辅,接轨生活
新课标从单一课本资源转向生活真实情境,高度重视情境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还是课堂教学的实施,都应该重视情境。同时,学习情境的创设要符合规律、源于生活,要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建构:追求依标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学单设计要义解读
1.融汇课标精髓,规定词语概念
“关键环节教学单”是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锚定、规划并解决某一关键环节重难点问题,明确重难点突破思路,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分解细化教学重难点步骤、设计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焕发鲜活的师生精神力量的操作性教学单。
2.融贯课标要求,具化操作要素
“关键环节教学单”旨在通过目标提炼、环节分项、过程预设、活动组织、意图阐说和教后反思这一连续性、序列化的要素设计思路,遵循素养发展、能力进阶的规律,实现对标课标要求的语文课堂教学优化,以此追求理想课堂样态。
科学合理的关键环节:“关键环节教学单”以科学合理的重难点目标提炼为前置活动,要求依循课标要求、认知编写思路、解读文本特质、确立学情起点,明确课程中某一环节的重难点突破思路。
详细完备的设计过程:“关键环节教学单”以详细完备的重难点突破流程为内在机理,通过评估学生现有学习能力,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课堂实录预设为抓手,促成详而有度、详中有法、详外有序的导学设计方略。
彰显素养的意图说明:“关键环节教学单”以重点突出的活动建构和意图说明为组织形态。在精确解读课标价值、精准定位课标理念的基础上,教师筛定关键发展点、解说关键突破点、增进关键能力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思促教的整体反思:“关键环节教学单”以迁跃思维的整体反思为深层逻辑。通过教师及时评价并验收教学成果,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调整教学思路,同时记录课堂生成的机智追问,捕捉独到精彩的学生生成,积累扎实充盈的实践智慧。
3.融通课标理念,形成操作框架
“关键环节教学单”以“先行定位→过程分解→意图说明→教情反思”为操作流程,以“个性创造→协作打磨→实施应用→省察审思”为使用流程,通过对课堂教学关键过程做具体规划,在深度化、渐进式、应用型探索中发挥教学单突破、指导、预演的实际功用,发扬教学单链接课堂、对标课堂、优化课堂的独异价值,使课标理念真正落地。“关键环节教学单”的具体框架设计见表1。
4.聚焦课堂优化,阐扬设计意义
“关键环节教学单”在学习能效、活动趣味、精神生长、具身氛围上接续、渗透、贯通着新课标的精神气质,使课堂融有效、有趣、有灵、有美为一体,从而实现新课标引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轻负高效:“关键环节教学单”通过宏观调控实现精细化课堂设计,着眼语文课堂教学程序中内在机理的优化,借助周详的课程构想、有序的导学思路与合理的学情预判,实现学法变革、素养发展和育人落地的三级跃升,获取最大教学效益。
情趣盎然:“关键环节教学单”通过嵌入精彩式课堂活动,着重语文课堂任务驱动下组织形态的优化,辅以真实的情境创设和切当的意图阐说,涵养心灵、濡染情志、链接生活,实现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促升,培养其灵动活泼、开阔宽广、自信进取的现实品格。
生命发展:“关键环节教学单”通过引入师生对话的思力场、专业省察的研修场和智慧经验的积累场,着手语文课堂意义建构下深层逻辑的优化,形成具有向心力、多元互动的教学实践过程。在唤醒学习者个性潜能、张扬学习者生命自信的过程中,实现师生长效的素养发展、持续的幸福体验和热烈的生命激情。
美学共振:“关键环节教学单”通过师生共享课堂设计之美、语言艺术之美、思维碰撞之美,着力语文课堂审美向度中外显气质的优化,在知识获取中感受课堂丰盈自如、舒展鲜活的优美姿态,不断探索并建立焕发师生间和谐共振的多重美感的课堂。
三、践行:基于实践进阶的关键环节教学单使用路径阐说
1.循“标”进阶:基于思维引领的分解式教学
新课标对思维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提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集中具备“敏捷”“灵活”“深刻”“独创”“批判”的思维品质,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进阶。“关键环节教学单”即实施分解式教学,通过基于语言运用的关键环节设计,在3—4个教学步骤中创设思维进阶场域,搭建思维进阶路径,在梯度化、层进性、纵深式的思维训练线路中延展、生长、强化思维能力。
以《桃花源记》第二课时为例。教师将关键环节确定为“探究桃源寄托的社会理想”,重难点设定为“品桃源之美,探写作意图”。为突破教学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将此重难点分解为三个教学步骤,即“赏美→演美→探美”。在赏美部分,教师带领学生以“桃花源是美的,它美在……”的句式,在细读文本精要语段中斟酌语言形式,同时调度想象,以“我仿佛看到了……”作为描绘画面的起点,使学生浸润、徜徉、漫步在美的意境间,以此培植创造性思维。在演美部分,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围绕“渔人之说”补白文本,聚焦其入桃源时的具言,出桃源后的诣言,在演读人物中拓展思维空间,激发思维灵感,以此孕生发散性思维。在探美部分,教师最终引述他人对桃源概念图式的认知,聚焦“积极的理想寄托、消极的避世选择、复杂的情意舒遣”这三重看法展开自由辩论,由此培养理性化的思考意识和深度化的批判性思维。教学过程以任务驱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难度由表及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据“标”导学:基于方法指导的预设式点拨
新课标指出,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关键环节教学单”即以学法指导作为课程开发的导向性要求,以学法示范为引领,以学法要素为支架,以学法应用为过程,通过课堂实录式预设,构建有据可依、有理可循、有法可守的语文课堂导学模式。
《登勃朗峰》关键环节确定为“学习游记自由多样的特点,熟悉游记的写法和风格,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重难点设定为“品味作品幽默的语言,把握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表达效果”。设计三个教学步骤:从赏奇景中,把握散文笔法的表达效果;从析奇人中,把握小说笔法的表达效果;从品奇言中,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以步骤二“从析奇人中,把握小说笔法的表达效果”为例,教学单实录片段见下页表2。
教师结合学情预设演读支架,以车夫纵饮驾车之语、王者风范之行、友人自述之举为演读资料,借助“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方法指导学生演绎角色,从“品析描写语句、抓住破折符号、想象清醒状态、探讨山势车态、圈画数量词语、梳理人物关系”等角度,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度探究,再引入单元导语和旁批介绍,寻绎奇景与奇人间的内在联系,进入马克·吐温的创作意图语境,从而使自读作品教学真正落地。教师由此精准阐述每个能力点的教学设计意图,完成详细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3.依“标”研课:基于设计优化的关联式打磨
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2]“关键环节教学单”即以发展素养、立德树人作为打磨课堂、研修课例的实施依照,通过梳理、斟酌、考量、完善关键环节中的各教学步骤,赋予课堂与核心素养水乳交融的功能要素,形成具有知识密度和育人价值的教学整体。
以《社戏》第二课时为例。备课初稿将课型定为赏读课,确定“领悟鲁迅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为关键环节,重难点设定为“赏析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分解成三个教学步骤:从感官角度赏读自然美;从写法角度品读语言美;从景物描写中体会心情美。磨课时,教师发现文本有更深入的解读空间,结合新课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二稿将重难点修改为“揣摩品味课文写景特色,编制家乡风貌名片卡”,转课型为读写实践课,添加“以片段式场景描绘介绍家乡风貌、融汇乡土情怀”第四个关联性教学步骤。执教时,教师察觉学生写景片段未能融会贯通,以景传情的效果不明显。为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再完善任务设计,以生成思维导图、呈现优秀范例、引入评价量表的方式优化实践活动进行二次授课。由此,在深思熟虑的关联式磨课中,学生的素养与德行实现了扎扎实实的迁跃与发展。
4.守“标”提挈:基于内容统筹的充分式备课
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需“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3],设计逐步深入的学习任务,以实现学生素养发展。“关键环节教学单”依据教材,整体规划学习内容,统筹谋划教学流程。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结合学情特点,选择关键环节重难点作为教学突破口,以分解步骤为驱动,以学法指导为导向,借助学习资源,实施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难点。
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教师整合多重资源,以学情特点与教学风格为充分备课基点,以单元导读与预习导语为任务设计抓手,创设“征集‘物候会说话’春日校园宣传片活动”这一学习情境,整体筹划教学思路,设计“撰写物候调查卡片→编写物候宣讲大纲→创写物候宣传脚本”三个层阶式学习任务,组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将任务二“编写物候宣讲大纲”作为关键环节,将“理清说明顺序,训练逻辑思维”作为该环节重难点,分解三个教学步骤,即“分析说明思路→绘制思维导图→学写宣传大纲”。任务二的完成既以任务一中的整体感知与概念学习为基础,也为任务三的创写脚本与讲演实践作预备。可见,充分式备课让学生在掌握重难点知识的同时,在共生共融、彼此触发、有机贯通的学习任务链中生成创意产品、建构科学品质、提升核心素养,落地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