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作论视角的游记散文教学内容择定

作者: 刘晓武

摘 要 游记散文教学多以“所至”“所见”“所感”三要素构建,但若以创作论的角度选择与确定教学内容,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训练思维,提升审美创造能力,加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 创作论 游记散文 教学内容 所至 所见 所感

初中语文游记散文教学,普遍是围绕游记散文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来展开的。这种日渐僵化的教学容易固化学生的思维,难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孙绍振先生说:“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基础是创作论,解读的深化不是被动地接受成品,而是追随作者体验创作的过程。”[1]我们可以借助“创作论”的视角去把握文本、设计教学、开展对话,抵达游记散文文本深处,感受语言的自由灵动,体会作家的审美趣味,领悟文本的丰厚哲思。

一、物视角与成人视角

有些游记散文的精妙之处在于视角的选择。但是,不应只是简单地分析独特视角的作用,而应拓展开来,从创作论的角度展开分析,探究作者为何采用这个视角写,换成其他视角写会产生怎样的效果。通过比较分析,真正体悟视角的独特性,把握文本丰富的情韵。例如,教学《一滴水经过丽江》时,许多老师会带领学生体会“一滴水”视角这种写法的别具一格,但很少从两个层次去比较分析视角选择的意味。分析“一滴水”视角的精妙,实际上存在着两个层次的比较,第一个层次是“一滴水”视角与其他事物视角相比较,比如与“一片云”“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等各种视角的比较。通过还原与比较,可探究出采用“一滴水”视角的好处在于更加灵动自由,时间上,随意跳跃;空间上,任意切换;形态上,自由变换;角度上,灵活多变;文化上,深沉厚重。综合起来看,“一滴水”的视角别具情态,富有意蕴。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体悟作者阿来精心的选择、精巧的构思和独特的创造。第二个层次是“物视角”与“成人视角”相比较,通过细加比照分析,可以探究出物视角的好处在于写法灵活,拟人化手法运用富有童趣,更能贴合学生阅读心理,让学生容易接受并喜欢。而采用成人视角写游记,则可以让内容更为厚重,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思想。阿来另一篇散文《丽江记》就是采用了成人视角写成的游记,正好可以拿来与《一滴水经过丽江》作对比阅读,比较在不同视角下内容选择、构思、写法和艺术效果方面的异同。这样有层次的教学,会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思维训练更加扎实有效,语言运用能力大大提升。再结合文本背景探究,自然就会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由阿来在《丽江记》中的记述“她正色说,丽江市政府一直希望有一篇写丽江的文章,可以编入中小学教材,从我的微博上看到我要来丽江,所以……我笑说,我这是自投罗网。但丽江的千头万绪,如何写起,还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真是个难题”[2]可见,选择何种视角取决于写作目的和写作对象。由此可知,作家写作会考虑读者感受。

二、所至与为何至

游记散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大多是寻觅作者的游踪,将文本中所涉及的地点统统罗列一遍,就算是把握了行文思路,完成了整体感知。例如中山市横栏中学夏二姣的《〈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教师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圈画出这滴水的游览地点,根据提示完成水的游览路线”,为了“防止同学们不清楚游览线路,我已将丽江的一些标志性地点标注出来,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在方框内补充相应地点”,之后,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到表现它心情的标志性词语”。[3]从教学设计过程来看,这一环节耗时较多,组织学生开展了多种活动,有速读、圈画词语、画图(教师绘制出大部分路线)、填表、找标志性词语等。但从教师设置的教学活动来看,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信息筛选,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第一遍阅读文本的过程变成了筛选信息的过程。但是,游记散文阅读教学仅仅是让学生知晓游踪?简单地完成信息筛选?如何解读得更深入?如果从创作论角度来看,追随作者体验创作的过程,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丽江那么大,作者去过的地方有很多,而作者为何仅仅选择这些地点写?又为何重点写“四方街”?哪些地方一笔带过?还有哪些地方一笔都不写?这样的问题链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文本,激活学生思维,深层次地把握游记散文特点。经过讨论、探究,学生会明白游记散文并不像摄像机那样摄录完整的游历过程。游记散文写作有比较和筛选,又有联想和想象。写作内容一定是作家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写作目的等综合因素影响后的产物。1984年,阿来第一次来丽江,此后,他前后20多次重访。阿来在丽江体验过丰富的活动,去过丽江许许多多的地方,曾探寻“丽江高山植物园”“玉龙雪山”“九子海”等地,可是在写《一滴水经过丽江》时,“玉龙雪山”等一笔带过,“丽江高山植物园”“九子海”等一概不提。“所至”当中,作者阿来着重写“四方街”,文中反复强调“我也要去四方街”,是因为四方街有厚重的历史故事(木氏家族、徐霞客),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有古老的文化印记,有温馨的生活画面。相比较而言,阿来觉得其他地方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探究作者阿来这样写的原因,可能是基于如下考虑:一是文章不宜过长,选择重点内容写;二是要让中小学生读者感兴趣;三是要让“一滴水”把主要内容串起来。因此,与“一滴水”紧密关联的地方就被作家写进文章里,而一些地方则被舍弃了。被写入文中的一处处踪迹,或是风景的显现,或是情意的汇集,或是文化的投射,或是思想的凝聚。

游记散文教学要关注“所至”,更要关注“为何至”,这样就可以带领学生体会游记散文丰富的情韵和独特的意味。

三、所见与为何见

在教学游记散文时,不仅要关注自然风景,把握作者的丰富情感,还要关注与之相关联的历史、文化及作者对社会、生命、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教学《一滴水经过丽江》时,需要带领学生体悟丽江美丽的自然风景。潭水与雪山相互映衬,令人目眩神迷;古城的建筑与自然相互依托,令人沉醉不已。但更要关注作者表达的对历史、文化、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随意涂抹的几句就让丽江古城变得厚重,如同作者所说,这每一句话里都有一段丰厚的历史。教师可以援引资料,激发学生思考,探究为什么要加入对历史的描述及其价值在哪里。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关探究,思考作者是如何知晓这些历史故事的,引导学生体悟作家读书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

“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仅仅是写所见吗?显然又不是,作家其实是借此表达对东巴文化的迷恋,对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的珍爱。“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这一处写得极美,表面看是“一滴水”的所见,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的亲身感受呢?阿来在丽江感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淳朴与善良,领略到了民俗民风的和美与清雅。主客之间,温馨自然,这场景如同一幅极雅致的人物画,背后隐藏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迷恋。作家为何要这样写?其实这里也表达了对人性之美的讴歌。追随并体验作家的感受,就能读到更多,而不是简简单单地贴上“美丽”“和谐”“自然”等几个标签。

同时,教师应带领学生把握作者是如何表达“所见”的,把握“这一篇”的语言特色。《一滴水经过丽江》中,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摹自己的“所见”,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通过揣摩、体悟“这一篇”游记散文的语言特点,并开展朗读、默写、仿写等一系列语言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紧抓语言的缰绳,带领学生欣赏“所见”,深入思考“为何见”,带领学生游走于文本深处。

游记散文教学要关注“所见”,但从创作论的角度,不应单单止步于此,更要关注“为何见”,探究作者是怎么用语言把“所见”表达出来的。

四、所感与为何感

游记散文教学一般要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的“所感”,但在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体悟的往往是表面的东西,阅读在一个平面上滑行。文本有很多层次,游记散文也不例外。学生阅读文本,比较容易获得对丽江自然美的感受和体悟,但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所感”,为何有这样的“所感”。例如,对丽江古代文化的留恋与沉思,在《丽江记》有具体的说明:“丽江古城中的木氏土司府也重新修筑完毕,成为一个热闹的旅游景点。”“其中,土司木增与中国文人少有的旅行家徐霞客的交往,就是一段富有文化意味的佳话。”“徐霞客居停丽江期间,还为土司木增修订编校汉文书稿,指导木增之子的汉文写作。”[4]据此,我们就明白了作家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中写下的:“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一个完成了丽江古城的修建;一个让丽江古城融入历史,从此美名远扬。多么富有意味的画面,自然让阿来难以忘怀,两个历史人物必然一同出现在阿来的文字当中。

继续追问与思考,探究还有什么“所感”,为何有这样的“所感”,“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远方”指的是哪里?无外乎是现代化的都市,在那里,人们内心喧哗,十分浮躁。而在丽江,人们尽情欢歌,而内心却无比晶莹。在这里,生命得以沉静,得以纯化。“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终于以水的方式”中“终于”一词隐含的心理感受是幸运与幸福,“以水的方式”是什么样的方式?应是自由的方式、宁静的方式、最原初的方式、净化灵魂的方式。这是一场宁静的灵魂之旅。“所见”与“所感”充分融合在一起,“所感”源于“所见”,“所见”触发“所感”,因作家独特的审美眼光,而“见”到独特而有味、丰富而深沉的内容。阅读教学如同教师带领学生“剥洋葱”,一层一层,一层又一层地剥开,剥出真味,直抵文本内核。

溯“所感”之源,体悟到的是一位优秀作家的审美情趣、人生阅历、思想深度和文化追求,是一位作家极高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信息技术支持下分级阅读对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推进策略研究”(课题编号:AH202416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75.

[2][4]阿 来.丽江记[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3:220.

[3]夏二姣.《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24(0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