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视化模型在写作教学中对学习进阶的有效辅助
作者: 吴子玉
摘 要 美国学者提出新一代科学课程设计的“学习进阶”理念,其强调学生思维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但是“过程”这个区间并不容易明确,区间的边界却容易设立,所以我们需要借用模型作为思维的外显来明确进阶的路径。结合北京卷“微写作”题型以及部分实战题目,并结合创意写作的相关知识和理论,用两个具象化呈现的模型将写作领域中学习进阶的路径明确化。
关键词 写作模型 学习进阶 思维可视化
信息化背景下,美国学者提出了新一代科学课程设计的“学习进阶”理念,理念认为学习是一个逐渐累积、不断演进的过程,学生对某一内容主题的理解存在多个不同的中间水平。在学习某个内容主题相当长的时间段中,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将日趋成熟、不断深入[1]。既然是进阶,那就涉及从上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的过程,有过程的先后才有进步的比较。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有明确的进阶意识和进阶路径就是重中之重。同时,就语文学科来说,写作领域是最不容易明确进阶的评价标准和进阶的实际路径的,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模型或图式来让思维可视化。
这里我们选择实操性较强的微写作题型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和对象,微写作的核心能力培养导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能否运用简练、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学习生活、社会现象的思考。所谓“微”显功力,“微”显才情。众所周知,“微”并不等价于缩减,也不等于删短,而是浓缩和精华。北京市高考命题中的“微写作”这一题型在作文的体例中也是要求文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因其字数少,写作耗时短,思维区间目标明确而专一,这正是非常适合微课类写作教学的题型。但无论写作教学如何创意,如何思辨,如何花样繁复,我们都力求探知语言背后的思维生长点与思维困局,我们根本上需要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明示了学习目标与内容。实用文写作容易被写作者忽略,要让应用性写作从功利套子和边缘地位中挣脱出来,在应用与审美间架起创造的桥梁,褪去实用性交流的枯燥性,增添审美性表达的趣味感,这样我们需要在高中阶段着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准度、思维梯度。思维这种存储于大脑中的形而上的抽象内容,是非常难以把握和难以提升的部分,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外在支架来明示和落实思维的提升,也许系统性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第一步,就是需要将学生脑中的思维过程可视化。
一、可视化对思维进阶的有效辅助
学习进阶呈现出的学生行为表现并不仅指向单独的学习活动或学习任务,而是在特定内容领域中,随着知识的积累、学习体验的深入所呈现出的纵向的阶梯式发展进程。[2]学习进阶过程的核心还是要落实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从思维内容层面来讲,语文思维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思维内容,借助想象和联想,以提高思维主体的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为直接目标的学科思维。它同时兼备有创造性、形象性、逻辑性、辩证性等,语文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在特定的语文情境中,解决语文问题时表现出的新颖性、独特性。
思想作为人类独一无二的天赋,它每时每刻都诞生在学生大脑美妙回路中,这也因此设置了天然的屏障,若没有外显的工具,我们将无法看见学生的思想,更不用提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所以思维可视化至关重要。思维可视化指的是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结构、方法和策略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实现思维可视化的图示技术主要包括图示方法和生成图示的软件。从本质上看,思维可视化就是让不可见的思维过程显性化、具象化,并通过图示将最终的思维结果分解细化,以更小的思维区间展现思维的过程,这样可以同时兼顾思维的过程与结果,从而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与教育教学效能。本文将以两大图示模型来呈现思维可视化的具体过程与案例。
而微写作这一题型,虽然只在北京市高考命题中独创,但这也代表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考试中的一种落地方式,且在日常教学中,微写作的练习也比大作文的教学更加灵活和可行。微写作的核心题型是依托“议论说理”这一表达方式来设问的,一般是选择一个核心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在规定的150字内用简明的语言呈现自己的思辨过程。越短的文章往往越考查思维和语言之间的紧密结合,这种微雕的艺术需要学生动用的思维过程非常紧凑和精妙,相比于动辄长篇大论的大作文来说,微写作更需要学生精雕细琢自己的思维逻辑。因此,在培育和锻炼语文学科思维方面,微写作这一文体能够成为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辩证性思维等高阶思维[3]的上佳模式。
二、用“同心圆”模型帮助学生矫正思维准度
如前所述,思维可视化以可视化为隐性思维过程的显性载体,以思维训练和思维发展为根本目的,它通过图形、图像等视觉手段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具象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将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教育评价可以更直观地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水平,所以笔者基于日常教学实践和考试实况,选择近几年区分度较高的北京市微写作模拟题,重点介绍“同心圆”模型和“三角阶梯”模型在思维准度和思维深度上的实践与运用。
题目:(2022年北京市朝阳区一模考试)有些同学喜欢刷读书分享类的短视频,认为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博览群书。针对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陈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在笔者分析题目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篇典型的学生错误示例。
我认为这一现象有严重问题。首先,观看读书分享类短视频会让观看者被视频的高频音画、快节奏配乐等刺激,不利于记忆。其次,长期观看短视频会使得同学们手机成瘾,影响健康生活。短时间了解故事梗概无法体会文字之美,无法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能收获的知识很有限,是无意义的。
在这一个片段中,学生针对有些同学的做法进行了严厉的批驳,批驳的主要逻辑是大谈特谈某种做法的“危害/不利影响”,例如观看短视频不利于记忆,以及短视频会让同学们手机成瘾,影响健康生活。这些表述看起来言之凿凿,但其实在审题上是有失准度的。
对于这道题来说,核心的思考点首先是行为“喜欢刷读书分享类的短视频”,其次还需要注意这一行为的动机“认为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博览群书”。所以当我们在进行看法和理由的分析时,需要抓准切入点,提升自己的思维准度。图1所示的这个颜色由浅入深的同心圆就是思维准度的一个具象化展示。同心圆意味着每个圈层的内容都是以同一个核心为标准,在这一个标准的衡量下,颜色的浅深意味着切题的思维准度,颜色最深的就是最准,颜色最浅的就是偏题跑题。现在我们来试一下,在理由中紧抓“视频—读书”“短视频—读书分享”“刷短视频—博览群书”这三组关系中,哪一个是应该放在最深的圈层里的?
很明显针对这道题来说,题干中强调的“认为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博览群书”才是最为核心的本质问题,而前者的“喜欢刷读书分享类”的行为只是这一动机的表象呈现。那么这一动机的核心矛盾其实是如下:刷短视频意味着能够用时长短的视频代替读大部头的书,这样可以提升读书的速度,读书越快,越可以读更多的书,也更能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同时,读书分享这个内容的短视频也有一种替换思想,也就是将他人阅读后的分享等价于自己的阅读感知,以此来偷换“博览群书”所隐含着的读书质量。而这些所有的动机的背后都源自一种“短时间博览群书”的目的,而这种目的意味着“短、快、泛、多”的走捷径思维,是一种目的导向之下的功利思维。如果我们没有切住“刷短视频—博览群书”这个题目中最为核心的关键词,如果我们的审题思维失准的话,那我们就难以抓住这个题目的深层内涵——“多、快而泛地知道与高质量阅读的区别”。
无独有偶,另一道题也是一样的考法,摘录如下。
题目:(2023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期中考试)“雅韵金声”诗歌诵读活动举办在即,有些同学表示学习繁忙,不想参加。请你给他们写一条短信,鼓励大家积极参加。要求:针对性强,有说服力,语言得体。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笔者摘取一些句子列举如下,借这些例子帮助学生纠偏,矫正思维准度。
学生答案示例。
1.这一活动可成为你综素平台上传内容之一/赠送精美礼品或给予奖状。
2.集体活动/班级活动/活动倾注全年级语文老师心血。
3.结交很多朋友/青春回忆/提高自信心/拓宽视野。
4.诗歌诵读有助于学习繁忙之余的休息/缓解疲劳焦虑/放松/激励下一阶段的学习/激励我们学习。
5.只占用自习课时间/只选择简单诗句/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不用大家背。
6.可以在诵读中积累作文佳句/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对学习语文古诗词有帮助/提升文学素养。
7.上台演讲、课堂发言等活动,有助于提升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共鸣能力。
8.有助于提高审美情操/陶冶心灵/在疲惫枯燥中感受美的熏陶。
9.学习的本质和初心是为了个人成长,诗歌诵读活动能提升审美素养从而促进综合素养的发展/学习不是狭隘的,不只是为了考高分。
10.生活还有诗和远方,让我们从日常繁复的麻木中抬起头,去看到诗的美、生活的美。
以上10条是学生们重复度最高的几种理由,现在我们还是用同心圆模式来帮助学生辨析自己的思维准度。以上10条可以依照审题的思维准度大致划为三个角度“参加活动有好处/有奖励”“诵读诗歌本身就有好处”“诗歌诵读对学生有好处”。而在同心圆中,针对这道题的题干中“有些同学表示学习繁忙,不想参加”来看,题目的核心矛盾应该是“诗歌朗诵活动”和“学习繁忙”这一托词的关系。所以上述10条理由中,只有扣住了“诗歌诵读对学生有好处”这个角度的才能真正有效得分,因为在思维准度上更高。
另外一个例子是2024年北京市丰台区一模考试中的一道题。
学校计划为高三学生举行隆重的成人仪式,对于是穿着校服还是礼服,同学们意见不一。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言之有理,理由充分。
这道题的思维准度也需要紧扣“成人仪式和校服/礼服”之间的关系来落实。选择礼服的理由,不是因为穿礼服本身有什么好处,选择校服的理由也不是因为礼服有什么不好所以穿校服,而是要考虑“成人仪式”和“校服/礼服”之间的“双向奔赴”。选礼服是因为“成人仪式”的需要,而不仅仅是考虑礼服的价值,所以“礼服”在这里具有成人仪式所赋予的“需求价值”。也就是说,礼服代表着一种仪式感,同时也是内心成人的外化呈现,而非简简单单是为了好看和留下青春记忆。穿礼服是整个成人礼的一部分,礼服、礼节、礼仪都是一种外在彰显而已。
三、用“三角阶梯”模型辅助学生提升思维梯度
解决完思维准度只是一切思考的起点,接下来的升格还需要从思维梯度说起。
依旧以2022年北京市朝阳区一模考试微写作题目为例,我们来比较三个学生的写作示例。
示例1:
我认为这一现象是弊大于利的。观看短视频确实可以让我们更快了解书中内容,但视频的观点往往会成为思维的桎梏。例如我在读《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前因看了一些短视频,在真正阅读时便对书中人物戴上了“有色眼镜”。大量观看短视频会限制我们的自主思考,进而缺少自己对书籍的独特理解。其次,短视频的内容往往会忽略书中大量细节描写,单单观看短视频不利于我们领略作者精彩的文笔,无法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因此这一现象弊大于利。
示例2:
我认为这样的想法不正确。通过他人的读书分享快速了解大量图书的梗概,省时省力,本无可厚非,但一味追求这种“短时高效”可能助长快餐文化下的浮躁风气,而失去阅读图书带来的诸多教益。除此之外,读书分享类视频不可避免地带有视频创作者的主观解读,而这种解读带有片面性,使书中立体丰富的内容平面化、简单化,如《红楼梦》中薛宝钗咏柳絮诗中的人生志向便很难完全显现。因此借由短视频的“博览群书”只是浅尝辄止、多而不精、以偏概全的,不能让人透彻理解图书的精深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