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四个支架 破解“二元”难题
作者: 刘丹摘 要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目越来越重视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二元思辨型”的作文题目是衡量学生思维深度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在写作该类作文时常常会陷入“观点片面”或“立场模糊”的陷阱,要摆脱表面化思考进而实现深入的论证,就需要建立一个多角度、立体化的论证框架。在深入探讨“二元思辨类”作文时,可以搭建四个思维支架:一是立足现实,侧重“一元”;二是分析概念,明确边界;三是梳理关系,建立联系;四是高层概念,引领共性。这四个思维支架,具有侧重点和层次性,是解决“二元思辨型”作文难题的关键。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思辨 支架
“二元思辨型”作文,指的是作文材料中存在两个有一定关系的概念、观点,需要考生在二者之中做出选择,或辨析二者关系的作文。如2024年广州市一模作文题:“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也有人说,相处时,守住自己的立场最重要。”试题材料提供了“相处之道”这一写作背景,引导考生思考什么才是“最好的相处之道”,并提供了两个选项:站在对方的立场和守住自己的立场。
有的考生认为“站在对方的立场”和“守住自己的立场”,二者都有其合理性,因此他们采取“折中”态度,既要又要,看似全面,其实立场不明;也有考生认为,观点要鲜明不能含糊,因此他们“一条路走到黑”,选择一个观点大唱赞歌,而对另一个观点的合理性忽略不计,看似鲜明,实则缺乏思辨。两种思维指导下的行文论证,评分都不会高。
高中作文如何避免“骑墙”和“偏激”?下面提供几种思路。
一、立足现实,侧重“一元”
一般来说,材料中出现的观点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只不过适用的情境、场合不同而已。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材料中的观点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选择观点的时候,可以立足“当下”这一具体的情境,选择“更适合当下”的观点。
例如:
我认为,在目前人与人、社群与社群的联系日益紧密、合作的作用日益突出的社会中,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更为重要。(2024广州一模标杆卷《将心比心,和谐发展》,有删改)
立足当下,除了指立足当下这个时代,也可以立足新时代青少年这样一个身份,这样也能让同学们的习作更有针对性。
二、分析概念,明确边界
能否对材料中出现的关键概念进行阐释,体现了学生思维品质的高低。阐释概念时既要阐释这个概念的内涵,也要阐释它的外延。内涵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反映,反映质的规定。外延是具有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事物对象的范围,是量的规定。从理论而言,概念是确定性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概念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它们具有肯定区域、否定区域和模糊区域。在写作时,往往并不要求精确阐释概念,只需要大致说出概念的肯定区域(它意味着什么)和否定区域(它不意味着什么)就可以了。
例如阐释“站在对方的立场”这一概念,有的学生写出“站在对方的立场意味着换位思考、体谅他人,它并不意味着丧失自己立场、放弃底线”,这说出了这一概念的内涵边界。
而概念的外延边界则重点阐释“什么时候适用这个观点,什么时候不适用这个观点”。例如: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不意味着丢失自身的原则。当交往涉及底线,我们就不应迁就对方立场,而应守好自己的立场,捍卫自己的原则。(《将心比心,和谐共处》)
立场交锋之时,若为日常小事,则站对方立场,化解矛盾;若事关人生观、世界观,则坚持自身立场,恪守正道。(《小事站他人,大道守自身》)
三、梳理关系,建立联系
在二元都具有合理性的情况下,思考二元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能有效避免出现“既要又要”和稀泥的情况。常见的逻辑关系有因果、主次、先后、并列等等,能把二元之间的逻辑关系说清楚,比单纯的“既要有要”更能体现思维的深度。如:
好的故事是力量之源。好的故事给予我走好自己人生之路的力量,一种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故事中一个又一个深刻的灵魂都向我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活出精彩的自己!——“好的故事”是“力量”之源。(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观故事万千风采,展我辈民族英姿》)
技术能影响我们利用时间的效率。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人们利用时间的效率,让我们对时间的控制越来越精准、自信。另一方面,技术让我们逐渐模糊了时间的概念,开始漫无目的地挂在网上消耗时光。——“技术”能影响“时间”的利用效率。(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乘科技之翼,做时间主人》)
本手乃妙手的前提,妙手是本手的进阶。只有打好本手的基础,勇敢创新,方能开新路,出妙手。妙手的本质,是量变引起的质变,是长期坚持本手苦练后的灵光乍现。——“本手”是“妙手”的前提。(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本手开新路,妙手达通途》)
在我看来,借鉴、化用别人,是自身进步的捷径,而独立创新,是出类拔萃的关键,二者并不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借鉴、化用”与“独创”相辅相成。(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借鉴在左,创新在右》)
能否在考试的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厘清关键概念之间的联系,并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是检验考生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的试金石。所以在日常作文训练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梳理关系,建立联系”的能力。
四、高层概念,引领共性
要提高“二元思辨类”作文的思辨性,既要发掘二元各自的价值、意义,也要思考它们的局限和不足,并通过一个上位概念——一个更广的范畴,将二者关系加以统摄升华,实现互补融通,从而得到一个突破性的深层次结论。如2024九省联考作文“送礼还是送钱”。
亲人、朋友之间互赠礼物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现象。一些人认为接受礼物的一方可能并不需要这个礼物,与其精挑细选不如直接把买礼物的钱送出去,这样对方就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个作文题的引导语有明确的“比较”意味,大部分的考生都会选择“送礼不如送钱”或者“送钱不如送礼”二者中的一个,但无论选哪个观点,都会因为它的过于绝对而在论述过程中显得底气不足,有种“越写越心虚”的感觉。但是,也有的考生能跳出“二选一”的藩篱,另辟蹊径,不落窠臼。比如有的同学提出“表达情意”这一高层次概念。
亲朋之间相互馈赠,重要的不是馈赠形式,而是表达情谊。在选择送礼还是送钱的时候,我们要因人制宜,因事制宜。我们要根据亲戚朋友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馈赠方式,比如我们去外地旅行回来,带给亲友最好的礼物莫过于当地特产、文创等具有纪念意义的实物;探望生病的亲朋,送水果鲜花营养品或者红包都是不错的选择;而面对为学费发愁的贫困大学生,送钱肯定是最好的选择……因此,送什么关键看对方需要什么,我们送的是一份情谊。礼尚往来,其实是情的往来。(《礼尚往来,是情的往来》)
上文通过“表达情谊”这一大概念的统摄,将“送礼”和“送钱”统一起来,提出要因人制宜、因事制宜。这就有效规避了单方面强调“送礼”或“送钱”的局限性,使对问题的思考从片面转向全面,从形式进入本质,体现了较高的思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