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评点:领会章法之妙与细节之美
作者: 张丁丁 成智龙摘 要 以研习评点、学写评点为抓手培养学生语文高阶能力,是学者的真知灼见、课标的精神指引、教考的实践驱力、学生的学习正道。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课文《归去来兮辞》为例,通过研习金圣叹、林云铭、吴楚材三家评点,以期领会章法之妙与细节之美,为学生学写评点提供示范。作为古文评点初学者,可以遵循从局部到整体、从细节到章法的评点路径。先赏细节之美,历经注音释义、文句考据、文句段解、揭示文脉等;再赏章法之妙,历经结构层次、用韵情感、风格特性、文学价值等。
关键词 学写评点 章法之妙 细节之美 名家评点 《归去来兮辞》
一、引言
评点萌芽于先秦,实起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评点是一个合成词,“评”即品评,“点”即圈点。评点即读者在文本细读与鉴赏中对其重要或精彩之处进行圈点勾画并加以品评来揭示阅读心得和文本奥秘。评点丰富多样,从形式来看,有眉批、尾批、夹批等;从内容来看,涉及遣词造句、章法布局、价值影响等。历代名家评点兼有丰富多元性、跨越时空性与审美鉴赏性,对古代文学的欣赏、传播、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把名家评点文献和理念引入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高阶能力的应然要求。叶圣陶、张中行等语文教育家对此有过真知灼见。叶圣陶认为,指点文章的脉络,揭示作者的用心,旧时有所谓“评点一派”做得好的,对于读者很有帮助。今时语文教师若能继承这个传统运用在教学过程之中,要言不烦,启发几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领略,自必使学生大有受益。[1] 张中行指出,前人的评论,大多出于专家之手,见得广,谈得深,我们不只要重视,还要把它看作培养眼光的课本,不停止于记住论断,要更向前,学习前人所以作出此种论断的理论和方法。[2]当代学者陈文忠认为,文学经典的意义,整体始终处于动态生成和历史累积的过程之中。前人的理解不是我们理解的障碍,而是我们创造性理解的前提和财富。[3]三位学者均肯定了评点的教学价值,并鼓励继承评点传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要求指出:“围绕所读作品,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注释、评点等资料,加深和拓展对作品的理解;学习运用评点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不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4]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导语中要求:“做些梳理和评点,领会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单元研习任务指出:“评点,是古人品析诗文的常用方法。”[5]学习评点,既能培养细读文章的能力,又能提高概括表达的水平,有助于研习古代诗文。[6]近年高考古诗文命题中开始引入名家评点,要求学生分析前人观点的呈现过程,评点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在应试阅读和网络阅读盛行的现实困境下,研习名家评点,学写个人评点,对当下语文教学有很强的纠偏价值:纠重信息筛选而轻涵泳品味之偏,让细读回归;纠重技术操练而轻生命体验之偏,让灵魂在场;纠重问题预设而轻课堂生成之偏,让讨论升华;纠重多练细改而轻过程指导之偏,让写作得法。
由此可见,以研习评点、学写评点为抓手培养学生语文高阶能力,是学者的真知灼见、课标的精神指引、教考的实践驱力、学生的学习正道。
笔者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课文《归去来兮辞》为例,通过研习金圣叹、林云铭、吴楚材三家评点,以期领会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为学生学写评点提供示范。
二、领会章法之妙
南宋吕祖谦提出:“第一看大概、主张。第二看文势、规模。第三看纲目、关键。第四看警策、句法。”可见,评点一篇古文首先要关注章法之妙。金圣叹、林云铭、吴楚材分别从构思、用韵、风格方面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进行了整体评点,揭示了其独特的文学价值。
1.构思巧妙,四句一段
金圣叹在读《归去来兮辞》时进行了眉批领读:凡看古人长文,莫以其汪洋一篇便阁过。古人长文,皆积短文所成耳。即如此辞本不长,然皆是四句一段。试只逐段读之,便知其逐段各自入妙。古人自来无长文能妙者。长文之妙,正妙于中间逐段逐段纯作短文耳。[7]
金圣叹按照四句一段读之,对全文做出了十五解:一解,归计初决;二解,归心一畅;三解,离彼;四解,到此;五解,所需裕如;六解,受用安然;七解,莫往莫来;八解,随时不违;九解,与世永绝;十解,静侣自携;十一解,纵心自在;十二解,指物呈悟;十三解,委命爰正;十四、十五解,既不为官,亦不为仙,得日过日,快然自足也。
金圣叹对《归去来兮辞》的眉批,深刻揭示了欣赏古人长文的一种重要方法。他强调,在面对古人的长篇作品时,不应因其篇幅宏大、内容丰富而一带而过,忽略了其中的精妙之处。相反,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长文实际上是由多个短文或段落精心组合而成的。以《归去来兮辞》为例,金圣叹指出,尽管这篇辞赋本身并不长,但它巧妙地采用了四句一段的结构。他建议读者逐段阅读,这样便能深刻体会到每一段各自独立成篇、各有其妙的艺术魅力。这种分段阅读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节奏,理解作者在不同段落中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金圣叹进一步指出,自古以来,很少有长文能够仅凭其长度就达到精妙绝伦的境界。长文的真正魅力,在于它能够将多个短文或段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短文或段落各自独立,却又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长文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境。
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人的长文时,应该学会分段阅读、逐段品味。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精妙之处,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金圣叹的这种阅读方法和批评理念,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凡五易韵,此和而直
林云铭在读《归去来兮辞》后进行了尾批总结:此篇自首至尾,凡五易韵,为《骚》之变体。细味其中音节,《骚》哀而曲,此和而直。盖灵均于楚为宗亲,宜存一副思君热肠;元亮于晋为遗老,第留一双逃世冷眼。一则为箕、比,一则为夷、齐,所处不同故也。[8]
林云铭对《归去来兮辞》的尾批深刻而独到,他通过对比《归去来兮辞》与《离骚》的韵律、情感及作者身份背景,揭示了两者在风格和主题上的差异。以下是对这段尾批的详细解读。
韵律变化:林云铭指出,《归去来兮辞》自首至尾,凡五易韵,这是它作为《楚辞》中《离骚》的一种变体所展现的特点。本文共换韵五次:
(1)来、归、悲、追、非、衣、微;(2)奔、门、存、樽;(3)颜、安、关、观、还、桓;(4)游、求、忧、畴、舟、丘、流、休;(5)时、之、期、籽、诗、疑。通过韵律的变化,陶渊明巧妙地构建了文章的节奏和情感起伏,使得整篇辞赋既富有音乐性,又能够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其思想情感。
情感对比:林云铭认为,《离骚》的情感是“哀而曲”的,而《归去来兮辞》则是“和而直”的。这反映了两位作者不同的情感表达和内心世界。《离骚》中,屈原因对楚国的忠诚和对个人命运的悲叹,情感深沉而曲折;而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则以一种平和直接的方式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展现出一种豁达和淡泊的人生态度。
背景差异:林云铭进一步分析了两位作者的身份背景对作品风格的影响。屈原作为楚国的宗亲贵族,对楚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责任感,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君主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陶渊明则身处东晋末年,仕途不顺,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深感失望,因此他选择逃离尘世,回归自然,作品中流露出一种对世俗的冷漠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价值差异:林云铭将屈原比作“箕、比”(即箕子和比干,这两位人物都以忠诚和智慧著称),将陶渊明比作“夷、齐”(即伯夷和叔齐,两位均为坚守道义、不食周粟的隐士)。这种比喻既体现了两位作者在历史长河中的不同定位,也揭示了他们各自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
综上,林云铭的尾批总结不仅深刻剖析了《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还通过对比《离骚》,揭示了两位作者因身份背景、历史境遇不同而在作品中展现出的不同风格和主题。这种跨时代的文学比较,为我们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
3.高风逸调,罕有其比
吴楚材在读《归去来兮辞》后进行了尾批总结:“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宋罕有其比。盖心无一累,万象俱空,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深于道者不能。”[9]
吴楚材对《归去来兮辞》的尾批非常精练且深刻,表达了他对陶渊明此辞的高度评价。以下是对这段尾批的详细解读。
“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指出了陶渊明创作《归去来兮辞》的背景。陶渊明曾担任彭泽县令,但不久便辞官归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篇充满田园之趣和归隐之志的辞赋。
“高风逸调”形容陶渊明此辞的风格高远脱俗,不拘一格;“晋宋罕有其比”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风格在晋宋时期是极为罕见的,凸显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盖心无一累,万象俱空”揭示了陶渊明创作此辞时的内心世界。他心中没有任何牵绊和累赘,对世间万物都持有一种超脱和淡然的态度。这种心态正是他能够写出如此高风逸调作品的重要原因。
“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陶渊明在辞中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满足,这种满足并非空洞的幻想,而是他亲身实践后的真实感受。他确实从田园生活中找到了乐趣和满足,这种感受是实实在在的。
“非深于道者不能”是对陶渊明人生境界的高度评价。吴楚材认为,只有那些深刻领悟人生之道的人,才能写出如此高远脱俗的作品。陶渊明对人生的理解和领悟,使得他的辞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总之,吴楚材的尾批不仅高度评价了《归去来兮辞》的文学价值,还深刻揭示了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创作心境。这种评价不仅是对陶渊明个人的赞誉,更是对他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贡献的肯定。
三、体味细节之美
三位古文评点大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归去来兮辞》做出了颇高的整体评价。有了评点行家的引路,还需进行文本细读,方能领会古文之美。林云铭在《古文析义》序言中说:“读古文最忌在前后中间略解得数语便囫囵读过,其未解者一切置之。不知上下文,既解不去,即所解者皆错认也。兹编必细会全文血脉,每篇先讽诵过数十遍,然后落笔诠释,誓不留一句疑窦,致误同志欣赏。”吴楚材在《古文观止》序言中指出:“余束发就学时,辄喜读古人书传。每纵观大意,于源流得失之故,亦尝探其要领。若乃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此衷盖阙如也。”可见二人均十分注重古文的文本细读。
1.注音释义,知晓句读
古人写文章时并没有带标点。因此,评点者要根据语气词和语义自行断句。第一步,遇到生字则用常见字读音标识。第二步,遇到生僻的字词则加以训示。第三步,用小圈来标识句读。以上三步称之为“小学”,属于语义识别,为文本理解奠定基础。
吴楚材以随文夹批形式对文章生字进行了注音和释义。如:芜,谓草也。胡,犹何也。熹微,光未明也。衡宇,谓其所居衡门屋宇也。载,则也。欣、奔,喜至家而速奔也。稚,小也。柯,树枝也。流憩,周流而憩息也。矫,举也。翳翳,渐阴也。盘桓,不进也。交游,指当路贵人。驾言,用《诗》“驾言出游”句。亲戚,指乡里故人。有事,谓耕作也。畴,田也。巾车,有幕之车。窈窕,长深貌。壑,涧水也。崎岖,险也。欣欣,春色貌。涓涓,泉流貌。行休,谓昔行而今休也。寓,寄也。委,弃也。遑遑,如有求而不得之意。帝乡,仙都也。东皋,营田之所。春事起东,故云东也。皋,田也。聊,且也。吴楚材在评点中融入详细的注音和释义,为读者扫清了字面理解的障碍,这是《古文观止》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2.逐句分解,通作者意
与金圣叹对文章四句一解的简括不同,林云铭和吴楚材均是逐句细致讲解。
知人论世,解释文题。吴楚材在解释文章开篇之句也是破题之句“归去来兮”时引入背景,知人论世。吴楚材批注:渊明为彭泽令,是时郡遣督邮至,吏白当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乃自解印绶,将归田园,作此辞以明志。因而命篇曰《归去来》,言去彭泽而来至家也。这一评点即为读者交代了写作背景,也解释了文题,为读者更好地理解下文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