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联读设计
作者: 邝伟 战琳【群文任务】研习批注式阅读
[设计说明]批注式阅读,是本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二”的第一个任务,也是教学环节中设计的唯一任务。开展群文阅读,旨在让学生在批注式阅读的基础上,切实把握“批读”方法,同时整合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经验。
“以任务为引领”,通过课堂实践活动达成目标,是新教材的意图,也自然成为本课的重点,以引导学生或在原文空白处或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做好批注。
【分解任务】
一、整合人物叙写片段,把握人物形象。
二、梳理纪实性作品的感情线索,把握夹叙夹议的表达特点。
三、感受作品语言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设计意图]根据“学习提示”确定研习任务。
【教材学习】(一课时)
一、《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表现了作者悲愤的情感态度,说说“悲”和“愤”的意蕴是什么。
二、两篇文章都记述了“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生动事迹,谈谈你的初读感受。
三、从这两篇文章中,你能感受到鲁迅作品语言的哪些特点?试举例分析。
四、查阅资料,了解“三一八”惨案和“左联”五烈士的相关历史背景。
[设计意图]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停留在“师传生受”阶段,虽然自主学习成为共识,但如何促使学生自主阅读仍然值得研究。教师“以任务为引领”精心设置“任务”,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实践提供依据。
【课堂展示】
一、交流自读感受
二、质疑和相互释疑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完成联读活动,了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情况,利于教师掌控教学进度。同时,引导学生交流互动,可以将自读引向纵深。
三、师生对话
围绕“自主阅读”展开课堂对话(略)。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任务,通过以上学生活动,教师凭借教学机智,主持相应的教学活动。可以是教师对自主阅读的评价和指导,也可以是教师对下一阶段的深入研习做一些知识性的必要讲解,也可以是教师对如何进入深入阅读做进一步的指导。
【任务研习】(二课时)
[设计意图]本课根据“单元研习任务”要求,组织小组交流,合作整理一个“批注本”,在班上展示,或者指导学生按任务撰写读书笔记。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完成这个研习任务,可以分解为以下具体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抓手,也是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批注路径。
建议活动一课时,展示交流分享一课时,同时老师要即时做评价和订正,帮助学生完成批注任务。总之一句话,借助“批注”这个形式,体现“学习提示”的“规定动作”。
[情境导语]
《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两篇文章所写的事虽然不同,但都表达了鲁迅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联读两篇散文,不仅有利于我们学习片段写人和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更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鲁迅,感受其独特的语言魅力。
[研习任务探讨]
研习任务一:研习片段写人的表达方式
情境设置:写人叙事,有多种方式,可以完整地记述人物的一生,也可以通过一些片段来突出人物的某种品质或者要表达的主题。《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都采用了片段写人的方式,这种方式既凸显了人物的品格风貌,也不拘泥在一人一事上。哪种方式为好,应根据表达需要决定。
[设计意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回顾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资源,理解什么叫片段写人,让学生理解片段写人的作用和效果。
子任务一:梳理人物事迹相关片段,在刘和珍、白莽和柔石三人中选择一个人物,根据写人片段写一段人物短评,并在此基础上以“×××二三事”为题,写一则人物小传。
实践活动一:人物短评
活动提示:人物短评一般不用概括性的评语,最好能根据人物描写细节或者描写过程中的关键词语做出评价。如刘和珍“欣然前往”中的“欣然”,是作者对“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的有力回击,等等。
参考:
刘和珍,真猛士。她追求真理,于艰难的生活里毅然预定全年《莽原》,在一篇篇战斗檄文中坚定了革命的信念;她敢于斗争,欣然前往请愿,以心怀民族命运的赤诚和热血直面惨淡的现世;她勇毅坚定,挺身于队伍的最前列,从容对抗反动政府,终于无端喋血。她是为中国而死的青年,她是革命斗争的先锋,她是不死不朽的英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将个人的青春融于历史的洪流,奋然前行!
实践活动二:撰写小传
活动提示:“撰写”不等于原文照抄,应具有改写性质。在保持原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一定的过渡性语句,也可以增加一定的描写和交代。既然是“小传”,就需要体现短文的精练性、完整性和可读性,切忌贴标签。
参考:
柔石二三事
初识柔石,乍看是有些迂的。
这种迂大抵源自他旧式文人的道德信仰。他时常和我谈起自己的名字被家乡气焰嚣张的乡绅褫夺的旧事,言辞奋激,似乎受到了极大的耻辱,颇有些台州式的硬气。他甚至不大敢和女性同乡走在一起,大概生怕失了“男女授受不亲”的体统,乱了秩序。
他似乎也并不明白人情世故,总是相信人们是好的,他的旧作品里,都很有悲观的气息。每每听到我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类似“人心惟危”的言论,他圆睁了近视的眼睛,前额竟也冒出亮晶晶的汗珠,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
然而这“迂”又似乎不尽然乏善可陈,他习惯先人后己。每次在马路上行走的时候,他一定会靠我很近,近乎扶着我走,生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哪怕其实他自己因为近视并没有好眼神。有一次,他年底回家乡住了好些时日,朋友们都责备他。他无不悲愤,他说他的母亲双眼已经失明,希望他多住几天,他实在是不想辜负了母亲的拳拳的心,我知道又何止母亲之心拳拳,他的心何不是亦然?
他始终期望用文艺唤醒民众早已麻木的魂灵,他潜心创作,也拼命翻译,希望能用刚健质朴的作品影响人们。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创建朝花社,介绍东欧和北欧的文学,介绍外国的版画,印《朝花旬刊》,印《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印《艺苑朝华》。他总是把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揽在自己身上,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他为此从未停止努力,甚至打算学习德文,直至被捕时,他衣袋里还藏着印译作的合同。
甚至他终于决意要改变这“迂”。
朝花社倒闭后,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力气固然白化,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账。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他于是一面将自己所应得的朝花社的残书送到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局去,希望还能够收回几文钱,一面就拼命地译书,完成了《丹麦短篇小说集》和戈理基作的长篇小说《阿尔泰莫诺夫之事业》,卖给商务印书馆准备还借款。
……
我所认识的柔石,就是这样一个“迂”的柔石啊!
子任务二:《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采用了片段写人的方式,结合你所写的人物小传,谈谈片段写人的一般方法和表达效果。
讨论:(课堂活动,略)。
参考提示:
一般方法:①片段写人,往往是一个人的多个片段,或者多个人的某个或多个片段,需要精选材料、裁剪和组合,尽量舍去与文本主旨不相关的事件。②根据需要进行人物描写,塑造形象。《记念刘和珍君》选取了刘和珍的多个小事进行组合,比如预定进步杂志、听课、与校方做斗争、欣然参加请愿、英勇献身。这些都体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优秀品质。③所选事例首先必须真实,但为了增强表现力,可以适当地进行文学加工,但必须具备文学的真实。
表达效果:①选取典型细节,节省笔墨;
②突出人物某些方面的品质,展示人物性格;
③灵活自由,不受拘泥。
[设计意图]①通过人物评传的方式,让学生自读文本,梳理整合,把握人物风貌和品质,切实由过去的老师讲述转变为学生“习得”。②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片段写人的方法,学习纪实性作品写人的一般方法和规律,为将来阅读类似写人叙事的文章培养一种能力,体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和“学习资源”的精神。③这个子任务具有整合的意义,对复杂记叙文片段写人的方法做一个小结,帮助学生掌握片段写人的方法,提高写人叙事的表达能力。
研习任务二:梳理文章情感线索
情境设置:“愤怒出诗人”,这是西方流传的一句名言。这里的“愤怒”应该是指诗人充沛的感情,包括喜怒哀乐。《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而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古往今来,文学创作概莫能外。
研习任务:“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先生压抑不住内心的悲和愤,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感情深挚沉痛。请你选其中一篇梳理文本的感情发展脉络。
活动建议一:关注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要说的话”“我说不出话”“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设计意图]①阅读的基本要素是把握文章线索,线索构成包括时空、物品、人物、感情等。②这个任务是“学习提示”的明确要求:“要注意概括刘和珍的有关事迹,梳理本文的情感发展脉络。”
活动建议二:可以在书上勾画出来,然后做些整理,在批注中点评这些句子的含义,或者在读书笔记上绘制思维导图。
研习任务三:感受鲁迅文字的表现力
情景设置:正如许广平所说,这两篇散文“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哀痛,表达了革命者至情的文字”。《记念刘和珍君》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为了忘却的记念》则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但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请你选取相关的文字,结合你的感受,分析相关文字的意蕴。
参考例句:
①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②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③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
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语言运用】(代作业)
[设计意图]①新课标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教师教学用书》也明确“力求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立足点和根本点”。②回避传统课后大量刷题的情况,立足课文,体现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一、下面句子有语病,修改后,请说说加点词语具有怎样的感情色彩。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