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语文教科书评价的问题反思与改进对策

作者: 邹佳叡 余萌萌

摘 要 语文教科书评价是语文教科书建设的重要一环,有效实施语文教科书评价有利于提高语文教科书质量,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然而,当前我国语文教科书评价在研究与实践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扩大语文教科书的研究规模,并改善语文教科书的实践。

关键词 语文教科书评价 问题反思 改进对策

评价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概念,英文表述为“evaluation”,意为“评价”“评审”“估计”“定值”等,泛指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见解,对作为客体的人或事所客观具有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价值属性的判断和衡量。[1]因此,石鸥认为,教科书评价的关键和核心就是“对教科书质量的判断、对教科书优劣和其他特性的判断”[2]。语文教科书评价,顾名思义,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语文教科书的质量作出客观判断的过程。语文教科书评价是语文教科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为此,有必要对当前语文教科书评价的现状进行理性的检视,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以促进语文教科书评价水平的提高。

一、语文教科书评价的重要价值

语文教科书评价是一项事关多方利益的活动,社会、出版商、教师、学生、家长乃至语文教科书本身等都是语文教科书评价的利益主体,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语文教科书评价有不同的功能。总体来说,语文教科书评价的功能集中体现在促进语文教科书自身的完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等方面。

1.语文教科书评价能提高语文教科书的质量

这是实施语文教科书评价最直接的结果。语文教科书的编制和设计是一项系统性、高难度的大规模工程,参与过《最新国文教科书》编纂工作的蒋维乔等人就曾对此发出过感慨,在教科书的编制中,“以国文科为最难,无成法可依附也”[3]。因此,在语文教科书的编制和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纰漏,如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爱迪生救妈妈》就曾因真实性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质疑,最终人民教育出版社将该课文从教科书中删去。[4]而通过对语文教科书选文、装帧、插图、习题设计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能够发现语文教科书在编制和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促使语文教科书编写人员不断地改进,以提升语文教科书的编制质量。

2.语文教科书评价能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

在我国语文教科书编制中,一直存在一个课程内容的确定性问题,它受制于教科书的助读和练习系统的编排,如果语文教科书“在助读和练习中所展示、所生产的‘a内容’确定性偏弱,不但影响语文教学的效益,还往往会导致教与学过程中的错误”[5]。由此可见,语文教科书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载体,从课程层面揭示了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师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直接依据,对语文教学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然而,我国语文教科书是一种文选型教科书,即以范文为主体,比较注重选文的“文质兼美”标准,这导致了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语文教科书其他系统的编排。开展科学有效的语文教科书评价,能对语文教科书的各个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保证语文教科书功能的全面发挥,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我国语文教科书评价的问题反思

我国语文教科书评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与实践两个层面。在语文教科书评价的研究层面,目前,语文教科书评价研究的整体现状十分惨淡,且研究内容还比较肤浅、零散。在语文教科书评价的实践层面,其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指导性的评价标准体系;评价多由官方和专家主导,一线教师和学生缺乏话语权;多注重静态评价,忽视了对语文教科书的动态使用的评价等。

1.语文教科书评价的研究层面

(1)语文教科书评价研究的现状十分惨淡

从相关论文的发表和专著出版情况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我国语文教科书评价研究的现状。从相关论文发表情况看,截至2024年7月2日,分别以“语文教科书评价”和“语文教材评价”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精确检索,共得到文献134篇,在剔除了无关和重复文献后,共得到文献113篇。从文献的发表作者看,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翟志峰(3篇)、宋秋喜(2篇)、冯高跃(2篇)、董蓓菲(2篇)、王帅(2篇),其余作者均仅发文1篇;从文献的发表机构看,高校占据了绝对的比例,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上海师范大学(4篇)、华东师范大学(4篇)、西南大学(4篇)、闽南师范大学(4篇)、云南师范大学(3篇);从文献的发表年份看,1994年到2015年共发表论文43篇,2016年到2023年共发表论文70篇。从相关专著出版情况看,在研究者目之所及的著作中,冠以“语文教材研究(分析)” 或“语文教育评价” 的专著很少有涉及语文教科书评价的内容。仅有魏本亚所著的《语文教育评价》和杨泉良所著的《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两本著作中涉及了语文教科书评价的内容。《语文教育评价》在第八章“语文课程评价”中辟出一节,对语文教科书评价的依据、对象、方法与工具等进行了介绍[6];《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在第四章“语文教材的使用和评价”中简要介绍了教科书评价的维度和初中语文教科书评价的标准[7]。

以上数据至少可以说明三个问题:首先,我国语文教科书评价研究的整体规模较小,并没有得到相关研究者的重视。其次,研究人员来源单一,高校研究者占据了绝对比例,中小学教师参与较少,且没有形成专业的语文教科书评价研究的群体,无法形成规模性的话语体系。最后,虽然近年来语文教科书评价研究的文献数量开始增多,但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总之,我国当前的语文教科书评价研究现状仍十分惨淡,基本难以为我国的语文教科书发展与建设服务。

(2)语文教科书评价研究的内容较为零散、肤浅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梳理,可以发现我国语文教科书评价研究的内容整体比较零散、肤浅。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研究成果本身就不多的情况下,语文教科书评价研究却涉及了大量的研究议题,如评价的主体[8]、标准[9]、程序和方法[10]等,这就使得研究内容整体上显得比较零散,缺乏聚焦,难以形成规模性的探索与争鸣。其次,我国语文教科书评价的理论建设较为薄弱。由于我国语文教科书长期以来实行的国家统编制度,语文教科书的评价多是由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因此,学界对语文教科书评价研究的重视程度一直不够。这导致我国至今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语文教科书评价理论,对于语文教科书评价中所关涉的一些问题的认识也比较简单,例如,对于语文教科书评价的概念的定义多采用移植法,即直接引用教科书评价的概念,然后加上“语文”这一限定词汇,缺少对语文教科书评价本质的探讨与争论。

2.语文教科书评价的实践有待改善

语文教科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语文教科书的质量,而这取决于语文教科书评价的实践水平,但遗憾的是,我国语文教科书的实践水平却并不尽如人意。首先,我国尚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语文教科书评价标准体系。教科书评价标准体系是实施教科书评价最有效的工具,“良好的教科书评价标准,既应该体现教科书的基本性质,完成教科书评价的基本功能,也应该能够对现实中的评价活动所提出的问题给予回应”[11]。因此,完善的语文教科书评价标准体系是语文教科书评价实践工作开展的依据和保障。但是相较于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系、审查体系以及出版体系等,我国尚未公开出台一套权威的、科学有效的语文教科书评价标准体系,这也导致了我国语文教科书评价长期处于一种经验化的水平。其次,语文教科书的评价实践多由官方实施和主导,一线教师和学生参与度较低。一线教师和学生是语文教科书的最直接使用者,对语文教科书最为熟悉,因此,对语文教科书的评价也最有发言权。但在实际的语文教科书评价工作中,教师和学生的声音往往是十分微弱的。以当前语文教科书评价常用的问卷调查法为例。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只是被调查的对象,而对于问卷问题的编制,教师和学生是难以参与的,所以教师和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接受既定的评价框架和标准,而这显然是违背了提问设计的基本要求的,“问卷调查是对有价值的未知信息的搜索和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调查对象所拥有的信息的量与质远远胜于调查者,如果调查者缺乏虚心请教的坚定立场,那么即使能够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信息,获得的信息也有可能充满虚假,至少很多敷衍的成分,不堪大用”[12]。最后,在实践中,人们往往注重对语文教科书的静态评价,而忽视了动态评价。静态评价即对语文教科书文本的评价,它包括对某一版语文教科书进行整体评价,或对教科书中的插图、课文、习题等进行评价,这可以部分地反映出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质量,但一部好的语文教科书还必须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需要对语文教科书的使用过程展开评价,即动态评价,目前,这方面的评价实践有待加强。

三、我国语文教科书评价的改进对策

面对我国语文教科书评价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为保障语文教科书评价的质量,应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

1.扩大语文教科书评价研究的规模

一般来说,语文教科书评价研究的规模决定了语文教科书评价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影响力,这是繁荣语文教科书研究的首要前提。就我国当前的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状来看,扩大语文教科书研究的规模是关键。当前,我国语文教科书评价研究在研究人员、成果数量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语文教科书评价研究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为此,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扩大语文教科书评价研究的规模。首先,应扩大语文教科书评价研究的队伍,在大力吸纳高校或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基础上,鼓励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到语文教科书评价研究的队伍中,形成相对固定的研究群体,并逐步扩大研究的影响力。其次,推动语文教科书评价研究的相关学术组织建设,尤其是要注意为高校或科研机构与一线教师之间提供沟通与和合作的平台,促进多元主体间的交流与碰撞,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形成学术研究共同体。最后,国家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研究课题申报方面可以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以为语文教科书评价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以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到语文教科书评价研究的队伍中来,以产生更多的高质量成果。

2.改善语文教科书评价的实践工作

语文教科书的评价实践是语文教科书评价工作的重要一环,面对当前我国语文教科书评价实践的现状,应以实践为导向,改善语文教科书评价,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系统完善的语文教科书评价标准体系是确保语文教科书评价工作开展的依据和保障,目前我国语文教科书评价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其实都是因语文教科书评价标准体系的不健全所致。因此,制定系统完善的语文教科书评价标准体系是开展语文教科书评价工作的迫切需要。对此,应建立健全语文教科书评价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文件,对语文教科书评价的流程、标准和实施等进行规范。其次,将教师和学生也真正纳入评价主体的范围中,从教师和学生看待语文教科书的视角来编制问卷或访谈提纲,以保证语文教科书评价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注重语文教科书的动态评价,构建语文教科书使用质量监测模型,以实现对语文教科书从生产到使用的全流程监测。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语文教科书评价在研究与实践层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语文教科书评价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必须要将这些问题予以针对性的解决,以促进语文教科书评价的发展。

[课题项目:2024年西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写作课程知识生产与循证实践”(项目编号:SWUB24060)]

参考文献

[1]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492.

[2]石 鸥.教科书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9:187.

[3]庄 俞,蒋维乔,杨瑜统.最新国文教科书:初等小学用(第一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4:编辑大意.

[4]晋浩天.人教社声明:新版教材不再选用[EB/OL].光明日报,(2017-03-23)[2024-03-02].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7-03/23/nw.D110000gmrb_ 20170323_2-06.htm

[5]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51-152.

[6]魏本亚.语文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7-165.

[7]杨泉良.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30-138.

[8]陈志华.教材评价的“教学者”视角——兼与《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交流[J].教育科学研究,2014(10):51-55.

[9]危世琼,赵乔翔.初中语文教材评价标准初探[J].宜昌师专学报,1994(2):82-86.

[10]张志刚.语文教材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47-50.

[11]侯前伟,张增田.教科书评价标准建构:功能、路径与展望[J].当代教育科学,2019(8):61-68.

[12]徐国兴.问卷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3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