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感知·触发

作者: 蔡黎

摘 要 简答题在试卷中的分量再度增加是2024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中共存的客观趋势。简答题对标的考点是逻辑思维中的实证能力和核心能力中的语言感知力。按照实证过程所需的三大要素,简答题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在这些类型的简答题中,实证能力会触发语言感知力,语言感知力会助力实证能力,二者共生共荣。培养实证能力和语言感知力,高效全面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实证 感知 触发 简答题

2024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与往年相比,在试题结构上都呈现出客观题数量逐步递减、主观题数量逐步递增,并且主观题数量均超过甚至远超客观题数量的趋势。在主观题中,简答题占例最大,核心考点聚焦于实证能力、语言感知力和语言表达力。前两者关涉信息的形成,后者体现于信息的传达,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因此,清晰认识与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证能力和语言感知力是解答简答题的坚实支架。

一、逻辑思维之实证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学科课程目标之一是发展逻辑思维。设置简答题是考查逻辑思维之实证能力的重要方式。实证,“即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不以任何理论原则为根据而是以现实本身为根据,通过对现实的研究得出对现实的认识,把现实本身作为思维真理性的最高标准”[1]。这里所说的实证能力是考生阅读相关文本,感知其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以文本内容为依据,通过对信息进行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等多重处理来表达并证实自身观点和阐述自身发现的能力。“科学假说的验证过程包括实践检验和逻辑检验。”[2]作答简答题的过程与科学中的假说验证是同质的。考生需要借助实证能力完成试题中的逻辑检验。

在实证观念的指引下,简答题分为以下三种梯度有别的类型。

1.追溯论据型

追溯论据型简答题的题干直接明确地提供需要证实的论点,要求考生找到支撑论点的论据。出于对整张试卷中考点覆盖面的考虑,论点可能有关观念、情感、语言或手法等。既定的论点规定了考生的答题方向,考生要从题干中的论点出发,回归相应文本,追溯相关的论据,提炼论据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Ⅰ卷第14题题干限定了要实证的论点是“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论据的范畴是材料一。以上试题指令要求考生回归材料一,从众多信息中,搜索出李陵丧失大将节操的具体表现,并简要概括。这道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为证实王夫之对李陵评价的正确性与客观性,提供准确、有力并且相对充分的论据。

Ⅱ卷第5题题干限定了要实证的论点是“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证明的范畴是“中国航天人身上”。考生在中国航天人的相关信息里,以“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两个要点为圆心,分别扫描搜索,然后整合信息,用来证明两个要点是否成立。

追溯论据型简答题考点相对单一,难度中等,重点考查考生搜索与整合信息后进行实证的能力,命题人因文出题,考生按照指定方向,辨识、分析、概括、表述和证实信息即可完成答题。

2.探究论点型

探究论点型简答题的题干规定了答题的大致方向,但是不提供具体的论点,要求考生按照题干要求,结合自身理解,提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个人论点。在解答中,考生的思维会经历两个方向相逆的思考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以题干规定的答题方向为指南,感知与理解相应文本。这是由抽象到具象的思维发散过程。第二个过程是整理前一过程中所得到的诸多观点,归纳和概括出符合题干要求的论点,并用流畅、简洁、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这是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聚焦过程。

例如:解答Ⅰ卷第5题时,考生需要带着题干中“根据材料”“《论持久战》”“看问题、想问题”和“启示”这四个信息点回到材料中,探究《论持久战》对我们看待与思考问题有哪些思想和行动上的指导作用,最后形成个人观点。解答Ⅱ卷第4题时,考生首先以题干中“《〈月背征途〉推荐序》”“了解这本书”和“材料三”三个信息点为大致方向,撒网搜索,然后贴合题干中

“《〈月背征途〉推荐序》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有哪些帮助”这一内容来拉线整合,最后分条呈现。这类试题的考点涵盖了对信息的辨识、分析、归纳和概括等方面。

相比于上一类简答题,这种类型的简答题的考点略有增添,难度有所提升,答案或明或暗地分布在文本中。考生要深入读懂文本,才有可能形成自身观点。

3.共生论据和论点型

这种简答题不止于追溯论据,也不提供明确的论点,而是提出中心话题或不同的论点等相对宽泛的自由空间,要求考生直接提出己见或判断后表明态度,常常借助“分析”“说明”“谈谈自己的理解”等命题指令,要求考生对自己提出的论点加以证实。

例如:Ⅰ卷第4题题干的前半句限定了答题的大致靶向是“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考生必须围绕这个靶向,在材料一中精确搜索,找到哪些地方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然后感知、理解与分析这两种类型的句子在论证方面产生的多重效果。该卷第22题题干首先提出了中心话题是“恢复疲劳”,然后列举了不同的两种态度,接着要求考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考生在自主判断后,表明个人态度,即确定论点,并用论据加以证明,约等于完成一个微型的议论性片段写作。

从考点和难度上看,这类简答题超过了前两种题型,属于综合型的高难度简答题。

二、核心能力之语言感知力

语言感知力是个人触摸与解码语言的首要能力。没有良好的语言感知力,则无法深入语言内部感受其深奥与美妙。语言感知力指“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3]。个人对语言的感知涵盖了音形义等多方面,简答题中侧重对语言的语义感知。

1.实证触发感知

“思维本身是由动机激发的,也就是说,通过我们的欲望和需要,通过我们的兴趣和情绪。”[4]当思维被实证指令激发时,考生会迫不及待地去感知文本。为了实证既定论点或自主形成的论点,考生会沉浸于文本中,搜寻能与论点相契合的内容。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简答题,其最终的书面文字表达环节都离不开逻辑实证。可见,实证任务与能力触发了个人对语言的感知力。

例如:Ⅰ卷第8题题干直接指明了需要实证的观点是“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考生带着这一实证任务,感知文本中与“放牛”“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相关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理解,解释这一观点成立的原因。考生如果缺少实证意识与能力,不明确实证方向,抓不住论点核心要素“放牛”“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不清楚这道题是要由果溯因,证明因果关系,那么对语言的感知会走向倾斜与散漫模糊的误区,造成答非所问的后果。

2.感知助力实证

语言感知力是简答题不可或缺的解题支架。考生只有对语言的语音、语义和情感有敏锐准确的感知力,才能感悟语言的特点,理解语言的含义,为实证做好必要的准备。

例如:甲卷第15题要求简要赏析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考生如果缺乏对诗歌颈联的语音、语义和内在情感等的感知力,那么便很难理解相关诗句的含义与情感,不能进行语言的审美赏析,无法感受到“软”“低”二字带来的多方面的艺术效果。Ⅱ卷第9题要求考生感知文本中多次出现的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分析其叙述效果。考生第一步必然是到文本中寻找相关语句,然后通过反复感知、比较和权衡这些语句,最后归纳和证实叙述效果。这是由语言的具体感知到形成抽象观点,语言感知力是顺利完成这一过程的基石。

三、教学策略

实证能力和语言感知力如同简答题的左膀右臂,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严谨有力的实证能力和灵敏准确的语言感知力,我们有如下路径。

1.挖掘课本教学资源,注重逻辑实证能力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突出逻辑实证能力的重要性,在多处设有相关内容。例如,必修教材中有开展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议论要有针对性、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等。这些内容既指引了教学方向,也提供了教学资源。

广大师生在共同树立实证意识的前提下,应该积极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不宜忽略以上资源。教师结合教材,设置具体真实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求实求真,训练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抽象与具象的双向往返思维流动能力,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流动性,全面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2.开展深度语言学习,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教育领域中的深度学习同样具备主体性、对话性与协同性的特点。对话是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的;协同性,除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协同,学生和教师之间也应相互协同。”[5]唯有师生共同开展深度学习,在长久充沛的语言文字渐染中,对话协同,才能提升语言感知力。

统编教材中有两个单元是整本书阅读单元,教师可以通过导读课、研讨课和展示课等不同课型,集中时间,组织与引导学生通读全书。如果只开展这种泛化的语言感知活动,那么对提升语言感知力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收效甚微。在通读后,教师再设置不同的阅读专题任务,促使学生深入精确地再度解读文本。此后借助思维导图、手抄报和学术专题小论文等多样化的形式呈现阅读成果。

在阅读练习或阅读试题评讲课中,教师应该大力减少答题模板归纳和强化,驱散形式化、套路化的迷雾,注重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解读,带领学生梳理文本的语义链,将对表层语言的具体感知和对深层逻辑的抽象梳理作为教学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方以启.马克思“实证科学”之“实证”概念解读[J].南昌大学学报,2011(6).

[2]周建武.科学推理:逻辑与科学思维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267.

[3]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4).

[4]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7.

[5]朱 玲.基于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引导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