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材料情境中驰骋
作者: 仲彩燕摘 要 写作是富有情境性的活动,考场作文要符合作文材料的情境。2024年新课标I卷作文更注重材料情境的运用,但在考场作文中却出现了只有核心概念而无情境、材料情境只是一碟开胃菜、材料情境只是一件外套的种种现象。要想在材料情境中自由驰骋,就要能够写出材料情境中的环境、写出材料情境中的情态、写出自洽的材料情境逻辑。
关键词 2024年新课标I卷作文 材料情境 考场作文
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与以往的作文有什么不同?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其更注重材料情境的运用,促使考生学会在材料情境中驰骋。
我们先看某地根据作文材料提供的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
踏上问题的旅程
2023年,GPT的横空出世引爆了一场全球学习者的狂欢。你只需要向对话框输入问题,几分钟后,GPT便会给出一个算法决定的答案。如此,问题一个接一个得到解决,我们的问题似乎越来越少了。
果真如此吗?
窃以为,随着新科技时代的到来,我们的问题非但不会减少,反而会越来越多。
面对疑难时,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问题。问题分为主观性和客观性两类。诚然,客观的科学性问题或许能够得到解决,但是主观性的问题只能由我们亲自探索。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增长,我们会如故人一般发出“天问”,也会如赤壁之客般询问人生的真义,这样的心灵之问不断累积,使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多。
进一步讲,人工智能给出的科学性问题的答案就一定是正确的吗?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戈尔丁曾言:我们提出问题的全部原因,是为了开启一段深入探索这个问题的旅程。许多问题往往没有答案。古往今来,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经历了从天圆地方到地心说,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固有的答案被一次次推倒,新的理论一次次建立,而问题依旧在那里,我们就像西西弗斯,推着巨石攀登问题的高峰,锲而不舍,日复一日。
但是,科学的边界正在推进,宇宙的边疆正在拓展,我们何以抵达问题的终点?问题没有解决,又何谈减少?
然而,问题的意义本就不在于答案。人工智能的运用解决了常识性问题,让我们们有更多精力去提出更高质量、更精练的问题;同时,围绕人工智能,我们就其发展、前景、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展开全新的讨论。
从一个问题出发,让思维的火花激荡起一轮又一轮新问题。这些问题联结成网,代表了人类认知的方向,重塑了人类智慧的边界,推动了人类未来的发展。让我们循着问题之径踏上崎岖的历史之道,从而实现螺旋上升,这才是问题的意义。
因此,当人们对GPT这一问题“解答神器”沾沾自喜时,我不得不说一句冷话了,问题的多少与人的思维品质成正比,当我们失去一切问题时,便已失去人的特征,成为唯机器是瞻的奴隶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唯有让问题越来越多,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踏上问题的旅程,纵使无法到达终点,这旅途中的一花一木,也已是人生至美的景致。
人会失去求知欲吗?
在爱因斯坦带着相对论横空出世之前,科学家们一度认为,物理大厦架构已然完成,后人只需要做点修修补补和添砖加瓦的工作就好了。我们现在也面临着相似的状况。当下,人们会不会也秉持着那样的想法,认为人们只需缝缝补补,等着问题越来越少?答案是不会,毕竟爱因斯坦他来了。
这是为什么?按理来说,当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答的时候,人类就不该产生任何问题了。那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求知欲被满足,问题不应该越来越少吗?首先,“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答”本身就是伪命题,是不可能做到的事。科技的进步解答了旧的问题,也引出了新的问题。人的认知伴随科技发展不断进步,开拓的认知助长了求知欲,也助长了新问题的出生,认识也不断扩大,从认识麦子到思考“麦子怎么种”,到“怎么培育新种子”“为什么要这么种”,再到“太空怎么种麦子”,问题不断增加,期待新的科学解释带来新的问题。
问题的来源是认识和求知欲。人的认识会不断扩大,那求知欲会越来越旺盛吗?有人说,“科技进步的原动力是懒,为了懒,人类发明了工具”。在我看来,科技进步的原动力是求知欲,是对于未知的探索精神。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刘慈欣曾经做出了许多精准而惊人的预言,就包括“当人类不为生存担忧,便可以思考额外的问题”“当一切物质欲望都被满足之后,求知变成了进步的源泉”。古人云,“无知者无畏”。博学的人常常感觉世界宏大,自身渺小,正是因认识的扩大而认识到自己不认识的事物。那么伴随着未知的增长,人的求知欲也会随之增长。人不仅不会失去求知欲,反而会助长自身的求知欲。因此,人的问题不会越来越少,反而会越来越多。
正因求知欲的存在,人的问题永远得不到满足,世界是不是永远无法被人所了解呢?是的。人的认知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增加,就像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衍生出无数有关宇宙的问题。宇宙无穷,但问题催着我们前进,求知推着我们发展。
保持好奇,保持疑惑,保持谦虚,保持求知,世界无穷大,求知无极限。
两篇文章有没有不同,有什么最重要的不同?第一篇文章处处不离“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第二篇文章没有直接提及,最多闪烁其词。两篇文章哪一篇更名副其实呢?请看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我们通过阅读可知,材料谈及的是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时出现问题的问题,也就是材料提问的一个前提是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它不同于爱因斯坦时代的问题,不同于祖冲之时代的问题,更不同于哈姆莱特时代的问题。
我们再看阅卷要求:在基础等级评分中要求“符合题意”,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在量化评分细则中要求“能体现题意,基于材料生发观点”。一言以蔽之,即写作要依据“材料情境”。
一、写作的情境性
情境是指在某一或某些特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结合的处境或状况,既包括人的生理属性和心理属性,也包括自然之物和人造之物,更包括其他客观存在的一切事情和物体。作文情境就是人和环境两大系统的交会之点,包括情景、境地等情况。情景是与景色相关的情感、情形和情况。写作材料的搜集、筛选、固定和使用,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历史条件,当然是情境性的。情境不同于纯客观的环境,它还包括主观的心理环境,是主客观环境共同融合的产物。作文写作是依据题目材料而写,即在“规定情境”中下笔千言、妙笔生花。写作就是考生在命题者的引领下,在材料规定的情境中体验、辨析、表达。而考生和命题人、社会当事人等会有意无意地渗入其角色意识,都会与情境中的相关人、物甚至考生自己产生互动。考生作文的情境离不开命题材料的情境,只有在命题材料的情境中翱翔,才不会折翅。
像第二篇例文,看似洋洋洒洒,没有离开“问题”情境,却是偏离了命题者所设置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的问题情境。
二、材料情境的特性
1.形象直观,内容丰富
在一般人的认识中,具体直观的形象的作用常常大于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形象中包含有逻辑与非逻辑的思维,也包含有混沌的直觉与情绪等。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话题意蕴丰富,发人深思,有较强的思辨性,给写作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第一句中的“问题”,指科技应用能解决的现存的许多困惑疑难;第二句中的“问题”指向多元,既可以指科技应用未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指随着科技应用新产生的问题,还可能指科技应用使人类提出问题的能力越来越低等问题。“科技应用”是“问题”产生的背景,得到“答案”是“问题”越来越少的前提,“问题”是思维拓展的基点。因此我们可以说,材料情境形象直观,有静有动,动静互补,具有动态性和生动性;有个体有群体,个体群体互补,具体个性和共性。这就要求考生要能在共性中写出个性,越是个性的就越是共性的,当然就越能吸引人。
2.有表有里,表里互补
一般情况下,作文的材料情境主要是陈述性信息,同时也有情态和环境等中的非陈述信息。许多考生看到的只是陈述性的表面语言,而难以看到文字背后的内里信息。阅读材料“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时,大部分考生们也许会走马观花,看过字面,不知字里,更不会以里证表,以表说里,比如问题的“多与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不断地推陈出新,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
又如问题的“浅与深”,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浅问题”的迅速解决会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
再如问题的“得与失”,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问的能力?表面的“问题”少了,而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
再如问题的“虚与实”,有些很虚的问题可能不为人知,即使为人知,也不为人解,大家都觉得务虚不如务实,甚至还会被看作是不着调、不靠谱,而很实的问题,则可能被他人称赞,推广。也许更实的问题只是注重于眼前和当下,却不能关注长远和未来。当然,我们不能以此非彼,以彼非此。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是真正面对“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时的问题。
有表有里,表里互补,不是一句空话,审题时需要,写作时更需要。
3.主观客观,相互渗透
虽然命题者在讲述材料情境时力求客观,但仍然无法完全回避情感、态度的主观性,同时考生在解读时又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性,再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就直接要求考生要有自己的主观色彩,“联想”强调由此及彼,由材料内蕴联系生发某个维度的“问题”,表达个人的感悟,思考解决问题的路径。“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强调“我”的存在。考生应从自己的积累、视角出发理解题意,表达“我”从材料中获得的启示,写出“我”的个性思考和真情实感。
材料情境的客观性、叙述的主观性、考生思考的主观性,都要求主观客观相互渗透,写出独属于自己的“这一个”。
三、材料情境被忽视的表现
1.只有核心概念而无情境
古有苏子于赤壁愀然而问,今有钱学森引人思考的人才之问,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似乎什么时候都会冒出一个两个的问题。而随着科技的发达,AI的广泛应用,貌似问题的答案很容易就能得到。在我们的生活中,问题是没有限定的,世界也不分领域。问题源于无知,只要我们思维认识中有无知的地方,问题也恰似一江向东流的春水,当我们不断解决,它又会不断地诞生。……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如果将我们在大千世界中的认知比作一片空白中的一个黑点。我们得到的答案越多,黑点就越大。如此,黑点周围与空白接触的面也就越大。我们的问题自然也会增多,谁又能说清楚宇宙的空白有多大呢?……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提出问题会不会越来越少的疑问。……问题是开始,但答案永远不是终点。提出问题需要我们的思考,得到答案也不能仅仅依赖于现代科技。每当我们对答案提出思考,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便会更深一些,生活也会更精彩一些。
文章刚以人工智能开了头,却又煞了尾,甚为可惜。这样的文章不在少数,可能是老师在高三复习时特别强调要扣材料,扣材料的方法有两种:明点和暗扣。明点则是最可行的方法,直接抄一下材料中的核心概念又是最便捷的途径,但这使得学生考场作文时极容易忽略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