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视域下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路径

作者: 王佳

跨学科学习视域下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路径0

[摘 要]关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要打通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壁垒,引导学生立足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边界。部分教师并没有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和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针对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依托其他学科知识设计学习活动,聚焦学习问题的解决,立足学习成果的转化,实现学习主题的延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跨学科学习;学习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5)07-0040-03

关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立足语文实践活动,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但是,从一些语文跨学科学习案例来看,部分教师并没有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和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

指导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不是多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立足一门主导学科,根据学习探究的内在规律,把多门学科知识、思想和方法整合在一起,助力学生在主动探究学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强化认知体验,解决实际问题。

一、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有效确立语文学习主题

关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选题要求,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生活的范围、学习兴趣和能力,精心选择学习主题和内容,组织、策划多样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入手,选择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内容,确定富有探究意义的学习主题,围绕主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和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多学科知识、思想与方法,明确学科融合内容,按照“确定主题—主动探究—拓展学习”的认知路径,推进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促进多门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一课,编排在以“中华美食文化”为主题的识字教学单元中。学习这篇课文,学生需要认识“炒、煮、煎”等汉字。这些汉字和烹饪方式紧密相连,折射出的中华饮食文化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从学生学情来看,一些学生缺乏一定的劳动经验,对课文中提及的烹饪方式不太熟悉,故而对生字的理解较为浅显,很难基于汉字感悟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教师可以把跨学科学习主题确立为“中华美食文化”,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中华美食文化的丰富多样,认识和烹饪有关的生字新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根据上述考虑,教师可以按照“确定主题—主动探究—拓展学习”的教学路径,设置“语文+劳动”的跨学科学习活动(见图1)。

这样的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聚焦中华美食文化,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设计了四个相互关联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学习活动1,意在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主题,体验美食烹饪的过程。学生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尝试制作一道美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零距离体验各种美食的烹饪方式,为深入理解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打下坚实基础。学习活动2,设计初衷是引导学生交流制作美食的经历,联系本单元语文园地中关于食物味道的词语,向同学讲述美食的味道,并完成美食推介,以促进学生基于自主劳动实践,活用所积累的字词,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习活动3,意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情境“报菜名”,把《中国美食》这篇课文中提到的和食材、烹饪方法有关的生字读正确,进一步探究中国美食用“烹饪方式+食材”来命名的规则,感悟形声字的造字规律,知晓和火有关的字要么是火字旁,要么是四点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字词,强化对中华美食文化的认知体验。学习活动4,意在指导学生探究了解中国春菜的分类和烹饪方法,在挖一挖、做一做、品一品春菜的实践活动中,深入感知中国美食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强化对中华美食文化的认知。

综观上述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教师紧扣学习主题,把语文学习和劳动教育统整起来,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和劳动体验中积极学习、主动应用多学科知识,有效达成语文跨学科学习目标,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有效解决语文学习问题

在语文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出发,基于多门学科的知识特点和思维方法,统整设计具有思维含量的核心问题。立足核心问题的有效解决,教师可按照“创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路径,引导学生借助语文实践活动,融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核心问题。

例如,在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一课中,编者安排了两个言简意深的小古文:《囊萤夜读》主要介绍了夜里车胤凭借囊中萤火虫的微光进行读书的故事;《铁杵成针》则介绍了李白看到老妇人想把铁棒磨成针的感人画面,决定发奋学习的故事。两篇文言文都告诉我们,中国读书人一以贯之的勤学苦读精神,阐明了唯有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道理。在预学反馈时,教师发现有些学生对故事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这两则文言文的故事是真实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于是,教师基于学生的真实问题,结合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知识,开展主题为“文言文思辨”的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见图2),帮助学生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困惑。

这样的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基于对《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两则文言文的理解,围绕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产生的真实问题“这两则文言文的故事是真实的吗”来构建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核心问题,联系科学学科知识设计学习活动——开展测试萤火虫亮度的科学小实验、观看科学实验视频“铁杵成针”并完成实验分析报告的撰写。借助科学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发现:囊中萤火虫发出的亮光无法满足夜晚看书的需要;把铁杵磨成针既费时间又费力气,不是古人绣花针制作的主要方法。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相机指导学生讨论核心问题。在科学实验辅助下,学生对文言文的艺术虚构性产生认知困惑。教师适时开展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拓展阅读古人勤学苦读的图文材料,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勤奋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帮助他们突破浅表理解问题的思维局限,进一步理解文言文中潜藏的文化因子和教育价值。

综观上述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有机整合了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多学科学习活动,助力学生深入探究故事的真伪,主动运用多学科知识,深入认识和理解文言文的艺术虚构性,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形成有效的语文学习成果

所谓成果导向,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借助有效的学习活动生成一定的学习成果。立足成果导向的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以终为始,以学习成果生成来统领教学,为学生的素养提升提供支持。关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语文新课标在第二学段明确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尝试运用科学、信息科技、艺术等学科的知识,创新设计并积极参与到故事讲述、戏剧表演、美文朗诵等言语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从语文学习成果的预设层面出发,以促进学习成果生成为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经验,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多学科知识经验和思维方法,按照“成果预设—创造成果—呈现成果”的路径,努力构建多学科融合的学习成果。这样引导学生立足语文学习主体,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形成有效的学习成果,让多学科学习活动水乳交融。

例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教材编者编排了一组寓言故事,要求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明白寓言的寓意。学生需要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梳理情节、感悟人物、思考寓意,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感悟寓言故事“小故事大道理”的文体特点。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寓言故事后,可以把创作寓言故事作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成果。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暑期研学,迎接外国同学”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创作汉英双语寓言故事绘本,积极构建主题为“我会创作寓言故事”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基于语文学习内容,融合英语、美术等多学科知识(见图3)。

这样的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以“创作汉英双语寓言故事绘本”这个学习成果为导向,设计了两个语文实践活动:其一,读懂寓言,明白寓意;其二,关注写法,创作寓言。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并内化理解教材中四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和表达特点,并在迁移读写中创编寓言故事。为了促进学生积极转化语文学习成果,教师设计了学习活动4,鼓励学生围绕自主创编的寓言故事,拓展学习有关的英文词汇,掌握相应的语法句型,为创作汉英双语寓言故事绘本奠基。为了促进原创寓言故事向绘本的升级,教师设计了学习活动5,引导学生积极运用美术学科知识,在绘图中灵活运用构图、配色的技巧,为学生完成汉英双语寓言故事绘本的创编打下坚实基础。

上述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聚焦语文学习成果生成,把语文、英语、美术等学科的学习活动统整起来,以学习吸收和成果输出为核心目标,鼓励学生积极运用多学科知识,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表达特点,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助力赋能。

语文新课标增加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意在引导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打破学科壁垒,拓展语文学习边界,将语文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相连接,借助学科统整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进一步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方法,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融合运用多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知识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钱萍,王小东.“桥接”:语文跨学科学习实施的现实理路[J].语文建设,2024(7):9-14.

[2] 鲍清源,鲍道宏.语文跨学科学习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基于设计个案的分析[J].语文建设,2024(7):15-18.

[3] 楚爱华,石艳彩.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学理认知与教学落实[J].语文建设,2024(7):4-8.

[4] 邱志凯.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融合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4(11):48-51.

[5] 杨心怡.语文课堂跨学科学习实践例析[J].语文世界,2024(10):38.

(责编 刘宇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