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学科的小学语文写作“备教学评一体化”研究

作者: 林丽娜

摘 要: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跨学科教学在各学科教学中受到广泛重视。小学语文写作作为学科核心内容,进一步强化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基于跨学科的小学语文写作“备教学评一体化”的研究意义,提出以“语文+N”为主的跨学科写作模式,从“备、教、学、评”四个环节的有效结合入手设计新型写作模式;同时关注教师的角色转变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整合;进而结合实践案例,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和评价机制,希望对推动跨学科教育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并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 小学语文 写作 备教学评一体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24

新《课标》要求教育工作者整合各学科教学,深度推进跨学科教育政策落地,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写作中的跨学科教学面临重大挑战,如何推进学科知识融合,构建有效的跨学科写作体系成为众多语文教师探究的重点。“备教学评一体化”实践,强调通过“语文+X”跨学科项目团队的合作,促进学生在不同学科中围绕习作教学主题学习与研究。语文教师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需联合其他学科教师,共同设计教学活动,实现“备、教、学、评”四个环节的有机结合。通过对习作素材的积累、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策略的优化和评价体系的构建,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一、小学语文跨学科写作与“备教学评一体化”

1.跨学科写作

跨学科写作是将语文写作教学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其不仅关注语言能力的多样性,还强调思维的多维性。在跨学科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可以丰富写作素材,提升写作深度与广度。例如,结合科学课的实验知识,学生能够在写作中融入具体的数据和分析;通过美术课的审美体验,可以提升作品的表现力。跨学科写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增强了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引导作用,通过设计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种方式使得写作不再是孤立的语言练习,而是与生活、科学和美术等多领域相连的综合性学习体验。

2.备教学评一体化

“备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将备课、教学、学习和评价四个环节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备课环节强调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系统规划,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调控能力。学习环节则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应用。而在评价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估,既关注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长。通过这四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闭环,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并为教学策略的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二、基于跨学科的小学语文写作“备教学评一体化”研究的价值

1.促进知识迁移整合,打通学科知识壁垒

在传统教学中,语文写作往往被孤立,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但通过跨学科合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音乐、科学、美术等学科的知识融入写作中,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例如,在撰写关于自然现象的作文时,可以运用科学课中学习到的气候知识,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深度。这种知识整合方式不仅使写作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也提升了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跨学科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备教学评一体化”中,教师需要考虑不同学科的关联,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写作课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可以站在不同学科的视角进行创造性表达。通过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深入探讨写作题材,培养出更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这种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在写作中游刃有余,真正实现知识迁移与整合。

2.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增强作品表现深度

将语文写作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学生能够从多元视角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进而提升创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运用语文知识,还能借鉴科学、美术等领域的内容。例如,针对“环境保护”的写作主题,学生可以将科学知识中的生态原理与美术课上学习到的表现技巧结合,创作出既有科学依据又具艺术感染力的文章作品。这种跨学科方式,不仅丰富了写作内容,还强化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学科的交融中,拓宽视野,提升思维的多样性和深度。此外,在“备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支持下,教师能够设计更多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写作中应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跨学科整合的优势。这种综合性的写作教育模式促使学生在写作中探索新思路,勇于表达个性化观点,从而赋予文章作品内涵,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性人才。

3.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学校教育品质

在该模式中,教师不仅专注于语文教学,还需要与其他学科教师密切合作,共同设计跨学科教学活动。这种协作促使教师在不同学科间进行知识的交流,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视野,为教师探究新的教育理念开辟了路径。通过跨学科备课,教师能够深入理解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断提升学科素养,尤其是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更好地解决不同学科内容融合的问题。实施跨学科写作“备教学评一体化”,还形成了一种反思与实践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在这种循环过程中,教师得以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进而提升教学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专业水平的提升最终将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成效上,学生在写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提高,进而推动学校教育品质的整体提升。通过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能够更好地实现培养综合素养人才的目标,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基于跨学科的小学语文写作“备教学评一体化”策略

1.组建跨学科项目团队,提供专业教育服务

组建跨学科项目团队在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增强文章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跨学科项目团队以“语文+N”模式为主,“N”为其他学科数量,如“语文+3”可以是“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在该模式支持下,学生不仅能从语文中获取语言表达的技巧,还能从其他学科中获取丰富的内容。这种综合性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探索更广泛写作主题,拓宽学生的思维边界。组建“语文+N”跨学科团队首先应明确跨学科合作的目标,确定需要参与的学科。然后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与协商,寻找共同的教学目标,形成合作共识。之后共同制定涉及活动安排、时间分配和资源整合的具体计划。最后,团队成员定期举行会议,分享各自的成果,并调整跨学科计划。在跨学科项目团队中,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分工。例如,语文教师确定写作主题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根据这一主题进行写作,语文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技巧、要点和方法;数学教师负责帮助学生搜集世界文化遗产的数据信息,如:“中国共有多少世界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历史年限”;美术教师为学生准备世界文化遗产的画作或图像;信息技术教师可协助学生利用现代科技工具进行资料搜集和写作辅助,拓展写作的素材。通过合理职责分工,各学科教师共同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全面支持,使学生能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获得更为丰富的写作体验,提升其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这样的团队合作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转变“孤军奋战”思想,强化学科间的联系

转变“孤军奋战”思想,强化学科间的联系在跨学科写作“备教学评一体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这种转变,教师能够意识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而有效整合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在这种跨学科写作中,教师不再孤立进行教学,而是共同协作,推动学生在写作中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从而增强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要转变“孤军奋战”思想,需要在教师之间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鼓励各科目教师分享各类教学经验。学校也需要定期组织跨学科的教师研讨会,讨论教学中的共同问题与目标,形成协同教学的共识。在所有教师的压力下,明确的跨学科教学计划,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关注和强化不同学科间的联系。例如,在开展关于“城市环境”的写作活动时,语文教师可以与科学、美术和英语教师协作,设计综合性项目。在项目初期,科学教师可以提供有关城市生态系统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绘制城市空间布局,使用线条展示城市环境;英语教师为学生提供英文方面的环境保护资料,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环境保护的看法。教师还可以定期举行跨学科的写作工作坊,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进行互动与交流。在工作坊中,教师可以设置分组活动,鼓励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讨论和协作。这种形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探究能力。通过这种做法,教师能够有效转变“孤军奋战”思想,构建起紧密的学科间联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写作素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串连“备教学评”环节,构建新型学习模式

构建新型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这种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要串连“备教学评”环节,首先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明确教学目标,设计能够贯穿教学、学习与评价的活动。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写作中应用各学科知识。最后,在评价环节,教师应给予及时反馈,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同伴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以“神奇的探险之旅”为例,在备课阶段,语文教师与科学、综合实践和美术教师合作,制定了跨学科的学习计划。项目主题围绕“神奇的探险之旅”,学生将从多个学科角度进行探究。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在探险中发现未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和发现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探险主题,如热带雨林、沙漠或极地。科学教师提供相关的生态知识,讲解这些环境的特点、生物多样性;综合实践学科教师讲解关于户外方面的知识。美术教师则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创造出与探险主题相关的作品。小组讨论中,学生分享各自的见解和发现,通过互动交流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在评价环节,设计综合评价体系,既包括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包括学生在小组展示中作品。在写作活动结束时,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分享各自的学习收获与感受。通过这样的反馈与反思,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还能找到改进的方向。整个“神奇的探险之旅”通过串连“备教学评”环节,构建了一个互动性强、富有趣味的新型学习模式。学生在探险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各学科的知识,还形成了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

4.依托“备教学评”过程,拓展习作评价机制

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创作中更好地应用跨学科的知识。这种机制不仅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还强调内容的深度、观点的独特性。教师要依托“备教学评”过程,拓展习作评价机制,首先在备课阶段明确评价目标,设计适合跨学科写作的评价标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创作中积极运用所学的不同学科知识,并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应组织集体反馈,帮助学生反思写作过程,明确今后的改进方向。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围绕“科学探索”的习作项目。首先,在备课阶段,教师与科学、数学和美术教师合作,制定评价标准,包括内容的准确性、逻辑性和表现力等。明确写作不仅要准确表达科学原理,还要结合数学和美术表现形式,以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科学主题进行研究,例如“水循环”或“光的折射”。在研究过程中,科学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据和图表展示研究结果,美术教师则鼓励学生通过图画或模型展示主题。学生在写作时,依据制定的评价标准,自行检查内容的完整性和表现力,并在小组内进行互评,提出修改建议。在项目结束时,教师还可以组织“科学探索展”活动,每个小组展示习作作品。在展览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反馈,评价每组的表现,并探讨写作中的亮点与不足。在这种模式下,评价机制得以拓展,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也得到强化。

综上所述,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在实施跨学科写作过程中,教师的协作与团队建设尤为重要。未来,应进一步依托于“语文+N”跨学科模式,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和评价机制,并逐步扩大其他学科知识比重,真正让其他学科教师参与其中,获得真实的参与体验,在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喜梅《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写作方法的训练策略探析》,《名师在线》2024年第28期。

[2] 冯明月《关注孩子“写”出精彩——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探索》,《小学生》2024年第9期。

[3] 李苑芬《妙笔生花,生动写作——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探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年第18期。

(林丽娜,1983年生,女,汉族,晋江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