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探究
作者: 宋莹摘 要:微写作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整体写作能力的提升。然而,当前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写作技巧不足、写作素材匮乏、与作文教学脱节以及忽视个体差异等。针对这些问题,新《课标》为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引,本文深入探究了新《课标》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强化写作技巧训练,拓展写作素材来源,整合微写作与作文教学以及关注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指导。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微写作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26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微写作作为新兴的写作形式,逐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实践中发现,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兴趣不足、技巧欠缺、素材匮乏以及与作文教学脱节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微写作教学效果的发挥。故而,深入探究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及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微写作教学的现状,结合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改进与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微写作的定义
微写作是一种新兴的写作教学形式,它不同于传统的长篇大论,而是以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内容精练而著称,微写作要求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文字空间内,精准地表达思想、传递情感、描绘景象或阐述观点;这种写作方式不仅考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更侧重于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高效的表达能力,微写作鼓励学生从细微处着手,以小见大,通过精练的语言展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或深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写作兴趣
在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写作缺乏兴趣,认为写作是枯燥、无聊的活动,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完成作业而不得不做,这一现象与微写作教学的初衷形成了鲜明反差。微写作本应以小巧灵活、易于上手的特点,成为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有效途径,由于学生对写作缺乏内在动力,他们往往将写作视为一种负担,而非表达自我、抒发情感的渠道,这种消极态度导致学生在微写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投入其中并享受写作带来的乐趣。
2.学生缺乏写作技巧
微写作虽然篇幅短小,但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写作技巧和规范,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往往忽视了这些至关重要的写作要素,他们不重视文章的开头引入,结尾总结,以及段落间的自然过渡,导致文章结构松散,缺乏连贯性。同时,学生在层次安排、重点突出和细节刻画上也显得力不从心,使得微写作作品显得平淡无奇,缺乏深度和感染力,这种对写作技巧的忽视,不仅影响了学生微写作作品的质量,更难以真正体现出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能力。
3.学生缺乏写作素材
微写作要求学生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完整的思想,这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写作素材,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面临素材匮乏的困境,由于年龄较小、阅历尚浅,他们难以从自身经历中提炼出丰富多样的写作内容,这导致学生在进行微写作时,往往难以找到贴切、新颖的话题,只能求助于课本或网络上的现成素材。这种依赖现成素材的做法,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使得他们的微写作作品缺乏个性和深度,难以真正反映出学生的独特见解和真实情感。
4.微写作与作文教学脱节
微写作作为作文的辅助形式,本应与作文教学紧密相连,共同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微写作以其独特的短小精悍、易于入手的特点,本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但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将微写作与作文教学割裂开来,没有充分发挥微写作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这种脱节导致学生在微写作中学到的技巧和知识无法有效迁移到作文写作中,从而影响了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新《课标》的内涵
新《课标》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产物,它承载着新时代教育的理念与目标,为初中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新《课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它倡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同时,新《课标》还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将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此外,新《课标》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文化自信。
四、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增强微写作动力
在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增强微写作动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与个体差异的尊重,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效点燃学生对微写作的热情之火。
以“我的同桌”这一微写作主题为例,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细致观察并感受与同桌相处的点点滴滴,比如,同桌在解题时眉头紧锁却又突然豁然开朗的喜悦,或是课间休息时两人分享的小零食、小秘密,这些都能成为微写作的生动素材。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资源,如播放一些以校园生活为背景的电影片段,让学生在观影过程中找到共鸣,仿佛看到自己与同桌的身影在银幕上跃动。同时,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个充满鼓励与展示的学习环境,在教室的黑板报中专门开辟一个微写作模块,定期展示学生的精彩作品,每当有学生的“我的同桌”微写作被选中展示时,不仅能让作者本人感受到无比的荣耀与成就感,还能激发其他同学积极参与的热情,这种正向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学生在微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写越有信心。在指导学生进行“我的同桌”微写作时,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细节,让文章更加生动、感人,可以通过对同桌某个特定动作的描写,如“他总爱在思考问题时用手指轻轻敲打桌面,那节奏似乎在与内心的思考共鸣”,来展现同桌的独特性格与习惯,或者通过描述一次与同桌共同渡过的难关,如“那次数学考试前夜,我们一起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复习到深夜,彼此鼓励、相互解答疑惑,那份并肩作战的默契让我至今难忘”,来凸显同桌之间的深厚情谊。
2.强化写作技巧训练,提升微写作质量
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聚焦于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这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写作技巧的系统性指导,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这些技巧于实际写作之中,构思文章结构是写作的首要步骤,它关乎文章的整体框架和逻辑顺序,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巧妙地构思开头,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如何设计结尾,使文章圆满收尾并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以及如何在文章各部分之间设置过渡,确保内容连贯、流畅。在构思的基础上,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注重文章的层次、重点和细节,层次分明的文章能够让读者轻松跟随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主旨,而重点的突出,则能够使文章更加有力,让读者对作者的观点一目了然,至于细节,它们是构成文章血肉的重要元素,能够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模仿范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范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优点,并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尝试模仿这些优点,以“家乡的_____”为题进行微写作练习,是一个极佳的实践机会,这个题目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拟题目,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创作自由。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以“家乡的桥”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家乡桥梁的独特风貌和历史韵味,在开头部分,学生可以引入一段关于桥的传说或故事,以吸引读者的兴趣,在主体部分,则可以详细描绘桥的外观、结构、历史以及它在家乡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结尾部分,则可以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桥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的深刻感悟。
3.拓展写作素材来源,丰富微写作内容
新《课标》要求写作不应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应是情感与思想的真实流露,这要求学生必须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为此,教师需采取有效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从日常点滴中汲取灵感,使微写作成为连接生活与课堂的桥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积累写作素材的第一步,生活中处处皆学问,无论是校园的一草一木,还是家庭的一餐一饭,都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用敏锐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细微变化,用敏感的心灵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比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如何温柔地洒满校园,傍晚的夕阳如何给天边染上绚烂的色彩,这些都可以成为微写作中的生动素材。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是获取写作灵感的另一有效途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还能够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春游时,学生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听鸟鸣虫唱,观察花开叶落。秋游时,则可以领略秋天的丰收景象,感受金黄的稻田、飘香的果实带来的喜悦,此类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他们在微写作中更加得心应手。自然环境描写是微写作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能够展现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春之韵”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春天的景色,比如,可以这样写:“春天悄然而至,万物复苏。清晨,薄雾轻笼,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太阳慢慢升起,雾气逐渐散去,露出了嫩绿的草芽和五彩斑斓的花朵,微风吹过,花香四溢,沁人心脾,小溪边,柳树垂下了柔软的枝条,轻轻拂过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远处,传来鸟儿清脆的鸣叫声,仿佛在歌唱春天的到来。”这样的描写既生动又形象,能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之中。
4.整合微写作与作文教学,提升综合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应具备系统性与连贯性,确保微写作与作文教学之间的紧密衔接,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微写作中学到的技巧和知识迁移到作文写作中,还要通过微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写作思维,为作文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微写作以其篇幅短小、形式灵活的特点,成为学生练习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经验的理想平台,在微写作训练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构思文章结构、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细节等。在教授《孤独之旅》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巧妙设置微写作题目,让学生给文中的主人公小康写一封信,这样的题目设计,不仅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小康的成长历程,还要求学生运用微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如细腻的情感描绘、生动的场景刻画等,来丰富信件的内容。学生在写信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将微写作中学到的技巧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提升写作能力和水平。同时,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应积极融入微写作的元素,作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检验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微写作中掌握的技巧和方法,如构思文章结构时注重开头、结尾的呼应,运用细节描写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写作交流会、作品展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写作成果的平台,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空间,从而更加明确写作方向和目标。
5.关注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指导
针对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具有较高思维深度和广度的微写作任务,在《藤野先生》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中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师生情谊,以及鲁迅在异国他乡求学时的心理变化,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经历或感悟,撰写一篇关于“师生情”或“异国求学经历”的微写作,鼓励他们在文章中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从而进行有深度的创作。而对于写作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则应采取更为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可以选取《藤野先生》中的经典段落或句子,让学生仿照其风格、结构或表达方式进行练习。通过模仿,学生可以逐步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如如何构思文章结构、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等。
综上所述,微写作作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写作技能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为改善这一现状,建议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将微写作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从身边事物中汲取灵感,以丰富写作素材。同时,强化写作技巧训练,注重文章结构、层次与细节的指导,通过模仿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应加强微写作与作文教学的融合,确保学生在微写作中学到的技巧能够顺利迁移到作文写作中,从而实现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学校也应给予足够重视,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与支持,共同推动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惠娟《基于新课标的语文微写作教学刍议》,《成才之路》2022年第26期。
[2] 杨秀彩《新形式,新思路——从常规考查角度看微写作》,《初中生写作》2023年第5期。
[3] 马芳《微写作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探究》,《中学语文》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