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要素,助力读写教学
作者: 乔欣欣摘 要:本文从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一文出发,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以两大语文要素为重点,从“梳理脉络,分清主次”“评析主题,领会意图”“关注重点,学习表达技巧”“读用结合,实践语言”入手,阐述落实语文要素的具体做法,希望能为语文学科读写教学助力,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要素 读写结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29
人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明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建立文化自信。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其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北京的春节》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内容,利用生动的笔触描述出了不同的春节习俗,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老舍先生在文章中按照时间顺序,分清主次、详略得当地记叙了从腊八到正月十九的传统习俗。众所周知,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的“双翼”。其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拓展。在阅读《北京的春节》的过程中,既可以理清文本中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理解文本内容,还可以习得详略得当这一表达方式。之后可以投身写作活动中,将阅读成果转化为书面表达,巩固阅读成果,同时提高书面表达水平。基于此,本文将以《北京的春节》为例,重点谈论落实语文要素的做法。
一、小学语文落实语文要素对读写教学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对读写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分清内容主次”和“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两个要素在教学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强调“分清内容主次”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分清文章的主题和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主次关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要素“分清内容主次”,进行素材筛选和组织,帮助他们撰写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的文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描写技巧,帮助他们感受到文字中的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通过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模仿优秀作品中的写作技巧,提高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和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细节描写能力和修辞表达能力,使自己的作文更具魅力和表现力。
总的来说,要素“分清内容主次”和“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对小学语文“民风民俗”单元教学中的读写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落实这两个要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这两个要素的落实,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落实语文要素助力读写教学的策略
(一)梳理脉络,分清主次
首先,梳理内容。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活动为纬线,建构全篇。作者从腊八开始,先后介绍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等传统习俗。接着,作者使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鞭炮声络绎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早上男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朋好友家拜年,女人们待在家里招待客人,小孩们成群结伴地逛庙会;十五时观赏造型各异的花灯,品尝美味的元宵。转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结束了,孩子们去上学,大人们照常做事。短短的一篇文章中列举了大量的春节习俗,情趣盎然,为读者展现出了一幅热热闹闹的春节场景。在阅读教学中,通读是首要环节。因此,教师要在此环节提出任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中,探寻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梳理文本,确定描写顺序,以及描写的春节习俗”。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通读文本的过程中提取关键信息,初步了解作者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将语文要素落实在“桌面”上,为梳理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做好准备。
其次,概述内容。在初步建构整体认知的基础上,需要集中精力地分析、总结文本中的重点内容。《北京的春节》课后习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指明了概述内容的方向。教师要在尊重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使用批注式阅读策略,使用不同的形式,诸如圆圈、横线、括号等勾画出文本中的详写内容和简写内容。为了提高内容概括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绘制表格,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不同的春节习俗。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展示表格,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表格中的内容,概述文本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
再次,确定重点。通过建立表格,大部分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文本内容。需要注意一点,作者在简单介绍腊八、小年(腊月二十三)和正月十九的习俗的同时,使用细腻的笔触介绍了腊月、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的习俗。
(二)对比分析,领会意图
首先,联系现实生活,对比、分析、总结。《北京的春节》中描绘的场景源于现实生活。尽管《北京的春节》的创作时代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但是,其中的一些春节习俗流传至今,为学生所熟知。同时,学生在亲历数个春节的过程中接触了一些不一样的春节习俗,积累了生活经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是其进行意义建构的基础。学生通过描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春节习俗,可以感受到春节习俗的独特性,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作者实现情感共鸣,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教师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小伙伴们一起谈论自己经历的春节习俗。学生会因亲身经历获取丰富的素材,就此畅所欲言。在学生初次谈论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回顾文本内容,梳理作者描述春节习俗所使用的方式,促使他们将关注点放在详略得当上。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描述内容的方式和作者使用的方式,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借此使学生增强深入探究兴趣,继续探究详略得当的写法。
其次,跨学科学习。梳理详写内容、略写内容,体会详略得当的效果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梳理脉络、理清主次这一阶段,大部分学生形成了初步的认知。在本阶段的第一个环节增强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基于此,教师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引导学生制作条形图或扇形图,将表格中的具体内容转化为统计图,直观、清晰地对比详写内容、略写内容之间的比重差异,感受详略得当的效果,由此把握“通过重点表达的意思来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的创作方法。
再次,引入背景知识。《北京的春节》是作者真实生活经历的写照。在不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学生很难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针对此情况,教师要善于引入背景知识,利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带入作者生活的时代,帮助他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特点: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作者刚刚从美国返回国内,看到了新社会在不同方面发生的显著变化,从内心深处对新社会产生了无尽的赞美,于是动笔描绘老北京人热热闹闹欢度春节的场景,利用占比不同的春节习俗来增强场景的热闹程度以及作者内心深处对新社会的赞美。所以,教师要引入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继而继续分析文本中的详写和略写内容,同时积累写作经验。
(三)关注重点,学习表达技巧
作者在详写这些习俗时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将春节习俗写得愈加详细的基础上,突出了重点。如,在描写腊八节的传统习俗时,作者写道:“这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果干(杏仁、核桃仁、瓜子、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其中,在描写腊八粥时,作者使用使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用“农业展览会”展现出了腊八粥中有不同品种的食材,生动地写出了腊八粥食材的丰富。在描写腊八蒜时,作者从颜色、味道等方面写出了腊八蒜的味美。这样的描写凸显出了老北京人对腊八节的重视。对此,教师要以学生建立的表格为依据,引导他们选择圈画的内容。在此次圈画的过程中,学生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表达手法上,在进一步确定详写内容的基础上,完善表格中的内容。之后,教师要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再次阅读、分析详写、略写内容,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详写一部分内容?略写一部分内容?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让学生在完善已有认知的同时明确写作重点,初步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读用结合,实践语言
通过反复阅读、梳理文本内容,大部分学生可以在“分清内容主次”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积累语用经验。之后,需要组织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的过程中活用阅读成果。
1.口语表达
腊月二十三,老北京人会祭灶王。除此之外,老北京人还会做糖瓜、吃糖瓜。不同的习俗有不同的来源,但都能展示出老北京人的精神世界。在文章中,作者使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祭灶王这一习俗,简单地描写了吃糖瓜这一习俗,没有明说二者的来源。教师要借助网络搜集祭灶王、吃糖瓜这两个习俗的来源,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储备丰富的语言素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口语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一个老北京人,你会如何向外地朋友介绍吃糖瓜的来历呢?一些学生会迁移阅读认知,联想作者描写的祭灶王的表达方式,主动地借鉴经验,使用比喻、拟人等表达方式介绍吃糖瓜的来历、过程。
例如《腊八粥》这篇课文重点描述了八儿“盼粥”部分,用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八儿当时急迫、渴望的心理。所以,为了使学生更加详细地描述吃糖瓜的过程,教师要引入《腊八粥》中的“盼粥”部分,引导学生分析八儿当时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及作者使用的描写方法,从中汲取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要想象制作糖瓜、等待吃糖瓜的过程,迁移阅读经验,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等待吃糖瓜的心理活动。
2.书面表达
(1)仿写
在描写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特色时,作者将关注点放在花灯上,写道:“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统统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一律”“清一色”“都是”“统统”,不同的词语表达出了同一个意思:元宵节上的灯笼种类繁多。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一律”“清一色”“都是”“统统”的本意和引申义,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并汲取写作经验,继而组织仿写活动,鼓励学生使用“一律”“清一色”“都是”“统统”或其他类似的词汇描述某种事物,写出事物的种类之多或数量之多。
(2)小练笔
作者在《北京的春节》中详写了一些春节习俗、略写了一些春节习俗,突出了重点,展现出了老北京春节习俗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他作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自己印象深刻的春节习俗或对自己影响深远的春节习俗,诸如梁实秋的《过年》,斯姝的《除夕》。教师要在学生阅读、理解《北京的春节》的基础上,为他们呈现《过年》《除夕》,鼓励他们迁移阅读经验,自读、分析这两篇文章中的春节习俗特色以及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在不断阅读、分析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本单元习作模块要求学生“介绍一种风俗”,或描述“参与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大量的阅读和学生已有生活经历为其提供了写作支撑。教师要在尊重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组织小练笔活动。具体来说,教师要布置练笔任务:老舍、梁实秋、斯姝笔下的春节习俗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印象中的春节习俗有哪些呢?留给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种春节习俗是什么?请在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搜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认真分析、整理,提取出关键信息,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这些关键信息,创作出一篇能凸显春节习俗特色的小短文。短文字数不少于100字。大部分学生会从语文阅读课堂走进现实生活中,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搜集信息,获取丰富的、真实的写作素材,同时迁移阅读认知,详写某些内容、略写某些内容,展现出本地春节习俗的特色,由此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正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具体彰显,有助于教师紧密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人文熏陶。语文要素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感悟人文内涵的“工具”。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理应始终关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单元中的人文主题为统领,以语文要素为“工具”,引导学生走进阅读文本中,有目的地探寻作者“写了什么”“如何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为语文学科读写教学助力,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启雯《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 推动语文要素落实——以〈西门豹治邺〉为例》,《江西教育》2024年第10期。
[2] 脱彩红《小学语文景物描写教学中语文要素的落实——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单元教学为例》,《教育界》2024年第3期。
[3] 陈碧华《“双减”背景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语文要素》,《读写算》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