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赵淑兰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对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具有显著价值。本文通过分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和课堂实践,探讨情境教学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具体而言,目前的情境教学存在教学目标淡化、情境创设脱离生活实际、教学资源单一、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教学目标设计、创设生活化情境、丰富教学资源、完善评价机制等对策,以期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教学效果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30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任务。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探索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情境教学的理论溯源与价值蕴含
(一)“生活即教育”理念的现代诠释与实践指向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为教育应植根于生活,在现实情境中焕发生机。将这一理念引入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体现了教育与生活融合的深层价值。生活化的情境教学立足学生已有经验,通过创设贴近儿童认知水平的教学环境,让语言学习自然生发于真实情境。这种教学理念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使语文教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综合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习得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不仅拓展了教学空间,更重要的是重构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习内驱力。情境教学强调知识的生成性和建构性,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和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实现教育与生活的有机统一。
(二)语文教学情境化的培育效能
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展现出独特的育人价值和素养培育功能。通过系统的情境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提升人文素养。情境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将语言学习置于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使语文教学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封闭走向开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整体提升,思维品质不断优化,审美能力日渐完善。通过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实现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协同发展。情境教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和意义建构,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其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目标设计存在偏差
当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的目标设计存在明显偏差,主要体现在分层目标的设定与落实方面。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重视知识目标而淡化情感目标,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不足。在分层目标的执行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认识不足,未能将语言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有机统一。部分课堂教学中存在目标虚化现象,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实际训练,使教学目标停留于表层,难以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情境创设脱离生活实际
情境教学中存在明显的情境创设与生活实际脱节问题。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往往过于追求形式的新颖性而忽视了情境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导致所创设的情境缺乏生活基础。在具体教学中,情境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紧密。面对全面改版后的语文教材,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出现困惑,难以将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特别是在古诗文教学中,由于缺乏适当的情境创设,学生难以理解远离自身生活年代的场景和意境,导致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发挥。
(三)教学资源运用不充分
教学资源的单一性和运用不足影响了情境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明显局限,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图片展示和语言描述层面。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导致情境创设缺乏新意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层学习兴趣。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对互动性教学资源的应用不足,缺乏对学生实践体验的重视。教学道具和教学手段的单一化倾向明显,难以满足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
(四)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
情境教学中的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缺陷,评价标准不够明确,评价方式单一。在实际课堂中往往缺乏相关评价环节,对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和成长关注不足。评价过程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未能充分关注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认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反馈不够及时,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改进和提高。评价内容过分关注知识掌握的程度,忽视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进步,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持续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
三、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
(一)优化教学目标设计
1.明确分层教学目标
分层教学目标设计是实现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差异化发展的关键策略。目标设计应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构建横向拓展的立体化目标体系。针对同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设置基础目标、提升目标和发展目标三个层次。基础目标确保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习得,提升目标指向能力发展和方法形成,发展目标则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潜能。
以五年级《月光曲》的教学为例,基础目标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下美好的生活场景;提升目标引导学生品味优美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发展目标则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己观察到的月夜景象。这种多维度的分层目标设计,既保证了教学要求的整体性,又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空间。
2.突出能力培养目标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能力培养目标的设定应紧密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构建知识运用、思维发展和实践创新的综合性目标体系。在目标设计上,要突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体验与创造三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语言能力,包括准确理解、恰当表达和有效交际;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注重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审美体验与创造目标则关注学生的审美感知、情感体验和创造表达。目标设定要体现层次性和可操作性,使每个教学环节都指向具体的能力发展要求。
以六年级《穷人》的教学为例,在语言建构方面,培养学生理解小说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在思维发展方面,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为动机,探究人性的复杂性;在审美体验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所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1.经验链接的情境导入
情境教学实践中,情境导入是连接学生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关键环节。有效的情境导入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认知规律,创设自然、真实的学习情境。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通过多样化的导入方式丰富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建立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要注重情境的真实性和生活化,避免人为臆造和过度设计。
以四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可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资料,展示西沙群岛的自然风光,唤起学生对海洋的认知经验和情感记忆,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这种基于生活经验的情境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认知基础。
2.真实场景的情境重构
情境教学中的场景重构应着眼于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素,通过多维感知和整体体验,再现文本的意境氛围。场景重构要注重环境的真实性、情境的整体性和体验的深刻性三个维度。环境真实性强调所创设的场景要贴近生活实际;情境整体性要求场景重构既要关注物理环境的搭建,更要重视心理情境的营造;体验深刻性则强调要通过场景重构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以五年级《卖油翁》一课为例,教师通过在教室一角布置古代街市场景,摆放油桶、漏斗等实物道具,配合背景音乐,重现“检验功夫”的具体场景。在场景体验中,一组学生扮演卖油翁和客人,表演“滴油不溅”的场景,其他学生则作为街市围观者,感受卖油翁“勤练功夫”的执着精神。通过这种沉浸式的场景体验,学生不仅理解了“无他,唯手熟尔”的深刻含义,更感悟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教学资源的多维整合
1.数字技术的情境赋能
数字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应用需遵循实效性、互动性和创新性原则。技术应用要服务于教学目标,增强学习体验,促进师生互动,培养创新思维。要科学选择技术手段,合理设计应用场景,避免技术使用的形式化和表面化。通过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等手段,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扩展学习空间,丰富情境内涵。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使技术真正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有力工具。
以六年级《青山不老》一课为例,教师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林业发展”专题数据库,通过卫星地图展示森林覆盖率变化,利用3D动画演示植树造林过程,借助互动平台开展“保护青山”主题讨论。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图像对比等方式,直观感受森林资源的重要性,深入理解“青山不老”的深刻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技术的运用始终围绕环保主题,既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又培养了环保意识,实现了知识建构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2.体验式情境的深度建构
体验式情境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来建构知识意义。体验式情境建构应遵循真实性、层次性和整体性三个原则。
以三年级《金色的草地》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走进草地”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学校草坪实地感受草的特性和生长状态。让学生触摸草叶、观察草茎、倾听风吹草动的声音,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体验加深对课文意境的理解。引导学生在草地上开展“草地寻宝”活动,寻找不同品种的小草,观察它们的生长特点。在体验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所见所感,将感性认知转化为语言表达。最后,让学生采集一片草叶制作书签,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生命的认识。
(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1.评价维度的多元化拓展
语文教学评价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建立多维度、立体化的评价体系。多元评价理论认为,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关注结果也要重视过程,既要关注知识掌握也要关注能力提升。评价维度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形成全方位的评价网络。在评价主体上,要打破教师单一评价的局限,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
以四年级《爬天都峰》为例,教师可从以下维度展开评价:在知识维度,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写作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把握程度;在能力维度,关注学生的朗读表达、概括归纳、分析理解等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水平;在方法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维方法的运用;在情感态度维度,关注学生对登山精神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在实践应用维度,观察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2.反馈机制的即时性优化
教学反馈是教与学良性互动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在于及时性和有效性。教师要建立即时反馈、定期反馈和系统反馈相结合的多层次反馈机制,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优化。即时反馈要求教师敏锐捕捉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定期反馈需要通过作业批改、单元测评等方式系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系统反馈则要求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进步轨迹。
以五年级《落花生》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这样优化反馈机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讨论、展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当发现学生对“落花生的精神”理解不到位时,立即通过多媒体展示花生生长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落花生“默默无闻”却“结实”的品质。课后及时批改作业并写出针对性评语,帮助学生改进不足。定期召开班级讨论会,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通过优化教学目标设计、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丰富教学资源和方法、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等策略,能够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境教学的价值,立足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创设适切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教学目标。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进一步重视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合,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静《情境教学法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探赜》,《成才之路》2024年第28期。
[2] 尤梅《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语文世界》2024年第30期。
[3] 许桂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对策研究》,《格言(校园版)》2024年第27期。
(赵淑兰,1975年生,女,汉族,陕西太白人,大学本科,中级教师,县级教学能手,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