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探究
作者: 岳秀玲摘 要:“双减”政策的深入落实,“减负提质”与语文作业设计充分融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全新可能。基于此,本文从“双减”政策的解读入手,概括了“双减”政策的内涵与优势,提出了“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措施,力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彰显作业设计效能。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语文 作业设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34
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等现实问题,国家于2021年出台了“双减”政策,全面削减学科作业数量及时间,减轻学生过重的学科作业负担。基于这一背景,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面临着新要求、新挑战。如何设计优质作业、贯彻“减负增效”理念成为诸多一线教育学者最重要、关键、迫切的问题。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基于这一政策内核,以作业设计为目标,创新作业设计模式,提升作业设计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双减”政策解读
“双减”政策锚定义务教育阶段减少校内作业、控制课外补习、提升教育质量等核心,明晰了具体的政策导向与执行建议,其目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解放学生大脑与双手,彰显天性,提升教学效率,发挥新时代教育效能。从作业设计层面来分析,“双减”政策要求教育者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进行统筹指导,依据学情、教情细化多维多元的作业设计方案,全面提升作业管理体系与效率,以作业的优质设计反哺学生高效学习。基于政策解读基础可以明晰,以“双减”为导向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着以下优势:
(一)全面压减作业数量
“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必须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教师将依据所教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教学情况,减少冗杂作业设计,转而安排有质量、精简化的作业内容,驱动学生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作业,以实现知识巩固和应用深化的功能。
(二)重视提升作业质量
“双减”政策在精简作业数量的同时,还将提升作业的质量。具体而言,精简的作业数量更强调质量的提升,每一道作业都涵盖了重点知识,且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兴趣偏好、学习特点。所以,这些作业极具个性化、创新性、开放性等特点。教师将循着“双减”政策,不断优化、创新作业设计方案,使得作业内容持续完善,质量逐层提升。
(三)强调多维多元拓展
“双减”政策在提升作业质量的同时,还将实现多维多元拓展,使学生形成跨界融通思维。具体而言,教师将“双减”政策作为小学语文作业改革的指导政策,将“减负”“增效”贯穿于作业设计全程,以作业优化为抓手,多元创新,多维延展,联合多学科及课外各类实践实现作业的有效设计,将整体提升学生跨界融合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大量机械性填空题和死记硬背题
许多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死记硬背和机械填空的层面,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学生需要反复进行填空和默写,这种作业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这与“双减”政策的初衷不符,应该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造力。
(二)存在过多重复性内容
许多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大量的重复性内容,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家庭作业中,都会发现相同的题目反复出现。这种重复性内容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学生无法真正深入理解知识点,浪费了学习时间。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减少重复性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动力。
(三)缺乏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内容
许多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是脱离实际生活情境的,缺乏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些作业内容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疏远感。因此,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需要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引导学生通过语文作业来发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作业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很多小学语文作业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和阅读题为主,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这种评价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功利心态,只关注答案是否正确,而忽略了对语文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运用。小学语文作业评价方式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专注力、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表达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查。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完善作业管理,有效达成课程目标
作业设计与执行的品质将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深度与效度。教师在“双减”政策之下,应积极探寻作业优化设计的方式方法,做好作业设计前的准备工作,以良好的作业管理理念支撑作业设计,有效达成课程目标。
1.聚焦教学,明确作业目标定位
作业要起到巩固课内所学知识的作用。教师在作业设计之前,应仔细衡量课程教学情况,着眼学生知识习得情况,确定作业目标定位,让作业设计更具针对性,避免出现作业设计盲目且随意的情况。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为例,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属于“外国名著”阅读单元,选编的三篇课文都是长篇名著节选文。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基于语文要素,教师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与方向。教师在单元作业设计中,也要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达成度及学生学情,明晰作业目标定位,更好地指导实施作业设计。具体目标如下:
目标一:借助作品梗概及情境图,梳理名著故事的主要内容;目标二:选择印象深刻的人或者情节完成一段“小练笔”,概述自己对情节及人物的评价;目标三:将课内阅读方法迁移至课外阅读,并向他人推荐自己喜欢的名著作品,交流自己的感受。
如上,教师聚焦课程教学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作业目标。依据目标,后续的作业设计将形成更为清晰的方向,使得作业设计更具针对性。
2.聚焦学情,合理管控作业维度
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应充分考量学生需求。从整体出发,教师要管控作业数量,尽量以精简的作业面向学生,让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份作业。从部分出发,教师要考虑学生之间存有的个体差异,合理控制作业难度,在每一个层级的作业设计中,既要保证数量的合理,也要保证难度的合理,做到科学合理的作业管控。
比如,设计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业目标之后,教师便要明确主要作业内容指向“外国文学名著交流”,排除一些重复、有难度的作业,精简数量。随后,教师要根据学情依次设计基础作业、提升作业、挑战作业,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其更好地完成作业。具体作业方向如下:
基础作业:补全单元的四字词语,概括三个故事的梗概,结合经典片段展开阅读练习。提升作业:以表格梳理文章内容,用小标题概括主要情节,通过情节概括人物形象。挑战作业:选取典型情节或人物完成“小练笔”,并展开课外阅读,为该课外作品写一段简介。
如上,教师聚焦学情,从数量、难度两个角度出发,合理管控作业的维度。基础作业、提升作业、挑战作业分别指向相应的作业内容,确定了作业之间的层级关系。
(二)优化作业设计,充分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完善作业管理的基础之上,教师要优化作业设计,即在明确作业目标及控制作业数量与难度的前提下,进一步细化作业内容,让作业更具探究性、合理性,提高学生的动力,使其整合所学知识、迁移学习技能完成作业,加深自己在作业中的感悟与思考,寻求完成作业的最优模式。为此,教师要大胆创新、积极延展,以更为丰富多元的作业内容支撑学生获得更为愉悦的作业实践体验。
1.设计知行合一作业
知行合一作业改变了以往以知识训练为主的作业模式,强调学生在作业完成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实现知与行的统一。这种作业的完成形式多种多样,其本源指向学生“做中学”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究、尝试、创造等过程。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设计《爬山虎的脚》的作业时,便要抓住文章中展现出来的作者长期细致观察后,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叶子特点、脚及向上爬的过程淋漓尽致描写出来的重点,为学生设计“观察生活中的植物”的作业。教师要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植物,按照作者细致观察的顺序与方法,完成对某一植物的观察,随后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将自己观察到的植物描写出来。再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蟋蟀的住宅》这一课文,设计《昆虫记》的整本书阅读作业。整本书阅读是较为枯燥、乏味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保质保量完成。因此,教师可以改变作业完成形态,强调知行合一,让学生翻开目录,选择几篇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完成阅读。随后寻找志同道合(对同一昆虫感兴趣)的同学,在花园、草地、乡村寻找这些昆虫,用放大镜观察,后通过拍照、录制视频、绘画等方式记录自己发现并观察昆虫的过程,并在视频中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以此,学生也将以更为积极的态度与心理完成这一作业,展现自己的创造力。
2.设计亲子作业
亲子作业有着更强的生活特性,既能增强亲子关系,也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认知学校实施的“双减”政策,能够更好地配合学校践行“双减”政策。因此,教师要根据所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亲子作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丰富并完善学生课外延伸学习的过程。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设计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业时,便可以抓住四大名著这一内容,让学生向家长了解更多有关于四大名著的内容。比如,大多学生的爷爷、爸爸对108个好汉都有一定了解,也对魏、蜀、吴的割据及人物有所涉猎,奶奶、妈妈可能对《西游记》《红楼梦》有一定认知。那么教师便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名著,向家长了解更多的内容,丰富自己的认知。再如,教师可以利用周末、寒暑假时间,为学生布置和家长观看纪录片的作业,如《中国唱诗班》《跟着书本去旅行》《布衣中国》《字从遇见你》《书简阅中国》《大国工匠》等等。家长可以抽一些时间陪伴孩子观看,随后与孩子一同讨论纪录片的内容,适时普及相应的知识(或与孩子搜集与纪录片相关的内容),在增长学生阅历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功效。
(三)落实作业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是作业设计中不容忽视的一环。教师基于“双减”政策背景,研究作业设计的模式时,大多都忽略了评价的优化设计,导致作业评价与反馈流于形式,难以精准判断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这样一来,作业优化设计的功效也大打折扣,难以凭借科学的评价持续优化并完善作业设计模式,阻碍了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聚焦成果,精心开展作业批阅
教师设计作业时,应聚焦学生作业成果,精心展开作业批阅。在批阅时,教师要尽可能做到面批面改,体现作业批改的即时性。这样也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亮点,知道自己的错因,并在教师点拨与启发下,自主修改并完善作业内容。这样一来,整个作业评价环节才更为完善,为后续的科学反馈做好铺垫。
比如,教师在批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业时,便要依据基础类、提升类、挑战类作业,分别面向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批阅。为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后延时服务的时间,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其完成作业,随后让相应层次的学生围坐在一起,不同于课堂规整坐法。教师以“流水线”的方式,将该层次学生提交的作业一一批改,随机选择错率高的作业适时点评,带领学生回顾单元内容,修改作业,突破重难点。对于一些出现个别错误的作业,教师要发挥群体作用,让这一学生向做法正确的同学请教,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在批阅时,也要选择一些优秀的作业进行分享,比如,挑战类作业中的“小练笔”及作品简介,还可以让正确率高的学生担任“小讲师”,评讲作业,如在提升类作业中选取作业完成度最高的学生讲解作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讲解情况,适时提出优化及补充的点。这种动态批阅的过程全面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将让学生更加重视作业批阅环节,实现高效发展。
2.聚焦主体,完善作业评价机制
有批阅就有反馈,否则作业评价便流于形式。教师批阅完学生的作业之后,便要以专业的视角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精准诊断,更好地掌握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巩固与创新情况,进而依据作业反馈结果,适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案,充分体现依据作业反馈优化教学的理念。
比如,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了“观察生活中植物”及阅读《昆虫记》的作业之后,便要依据批阅结果,对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作整体评估。从第一个作业中,教师可以明确学生已经掌握了观察方法,且能熟练迁移文章的写法。从第二个作业中,学生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指示中规中矩地完成了作业,而有的学生大胆创新,还融合了科学学科的知识,在视频中普及了昆虫世界的奥秘。基于这一发现,教师便可以创新,设计跨学科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界融合”的思维。
参考文献:
[1] 王文娟《落实“双减”政策,优化作业设计——“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探究》,《格言(校园版)》2023年第36期。
[2] 李维《运用多维视角创新作业设计——“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创新设计探究》,《当代家庭教育》2023年第24期。
[3] 王俊英《合理设计 把握整体 注重评价——提高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天津教育》2023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