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应用策略探究
作者: 张明摘 要:教育改革深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逐渐由掌握学科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读写能力。基于实际需求,读写结合教学逐渐受到重视。读写结合强调加强阅读、写作之间的联系,通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积累写作素材,提升阅读深度,推动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既延续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又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能够真正开展行之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为探究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并保障应用效果,本文先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写作间的联系,又从学生发展方面探究读写结合应用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以“写”促“读”、以“读”促“写”与“读”“写”整合三点策略。
关键词: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36
传统语文教学活动中,读写分离,无法形成教育合力,未能充分发挥阅读与写作的育人价值,课堂教学难以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而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满足时代发展、学生发展、教育改革需求,通过读写教育合力促进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同时,新课改背景下,强调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的落实,小学语文也不例外。阅读、写作两大板块的育人价值逐渐受到人们关注,需要教师将二者整合,形成教育合力,落实教育改革课程目标,推动学生综合发展。
一、阅读与写作的联系
读写结合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热门词汇”,在教育改革中成绩斐然。读写结合中的“读”指阅读课外素材、教材,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思想,积累写作素材,提升语言方面、表达方面、思维方面的能力;“写”是指练习写作,参考阅读文本中蕴含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构思、情感等。简而言之,就是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写作知识,表达自我情感,在写作过程中体会文本内涵。小学语文中的阅读、写作具有密切联系,二者的联系是落实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从思维上看,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是相互转化的关系。相比写作,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属于先行军,基础型知识较为丰富,能够提升学生认知、丰富知识储备,如果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阅读文本,获得更加深刻、多元的情感体会。小学语文课内外读物对学生的写作活动具有直接影响,从语言表达看,文本中的词句简单易懂、多元个性,从情感内涵看,部分文本情感色彩浓重,情感表达方法较为多样,写作手法个性化特点突出,能够为学生写作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总而言之,学生阅读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文本,不仅可以接触多种语言表达风格,还能丰富情感体会,提升认知水平,从立意、语言、情感等方面提升写作水平,并在阅读过程中夯实写作基础,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具有多元性,包含但不限于语言、思维、情感,二者结合能够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搭建良好平台。
二、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深度转化,阅读与写作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且相互影响,要整体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就需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设计整体性、联系性的语文教学。而将读写结合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段要求,即掌握写作方法,具备灵活运用写作方法的能力,在时间的推移下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不断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把握文本主旨和核心思想,由外而内地掌握、内化语文知识,写作教学则要求学生清晰、明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核心思想,由内而外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小学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薄弱,情感体会较为单一,认知水平有限,难以在写作中体现深刻情感、清晰表达事件经过。不仅如此,写作手法、写作类型、写作要求具有多元性特点,学生难以基于实际需求灵活应用或选择最佳方法进行写作,导致作文平淡无奇。而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深度分析文本写作方法,积累写作经验,把握写作的核心要素,提升写作水平,提高阅读深度。
另一方面,学生逻辑能力发展需要依托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语文逻辑能力不仅包含阅读、学习的逻辑思维特点,还包含口语语言和书面语言组织、表达的逻辑,是学生与人交往、适应社会、自主学习的必备能力。单独依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或写作教学,育人作用具有片面性,缺少效率性、多元性、全面性,因此,教师要深度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应用读写结合策略,推动学生能力、素养综合发展。
三、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以“写”促“读”,增加学生理解深度
1.基于写指明阅读方向,初步理解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仅依赖读难以从多角度、多维度分析问题,对文本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而在适当时机插入写的元素,不仅能增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认识深度,还能强化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对文本内涵的探究、学习中。以“写”促“读”的重点是“读”,“写”是阅读教学的推进方法,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从写作视角积累语言知识。同时,阅读具有渐进性特点,学生需要层层深入地开展阅读活动,所以,“写”在阅读中的应用不能冒进,而是以初读为开端,融入少部分写的元素,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本,再进行深度阅读。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为例。文本是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通过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六种动物的特点,并搭配六幅栩栩如生的图像,朗朗上口,符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特点和习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设计带有“写”元素的阅读任务:( )的尾巴像( );( )的尾巴像( );( )的尾巴像( ); ( )的尾巴像( );( )的尾巴像( )等。设计上述读写任务,主要目的是提炼文本关键词,帮助学生快速认识、理解文本主要内容,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文本的阅读和分析中。通过设计简单、明确的读写任务,能够让学生在初读文本时,快速提炼动物和动物尾巴相关信息,对文本形成初步了解和认识,充分发挥初读文本的作用和价值,形成正确阅读意识,提升阅读能力,从而在后续阅读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提取文本信息,为后续探究文本语言形式、情感铺垫基础。
2.基于写增加阅读深度,深度理解文本
小学生自主阅读以浅层阅读为主,难以发现深度探究、分析文本的切入点,需要教师予以干预和引导。从学生自身发展视角看,教师的干预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正确学习观点、思想的形成,难以形成独立阅读、分析、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不利于学生获取、积累写作资源、知识。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可以基于写作中的语言要素,把握文本中的关键句子,分析其中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补充,通过深度分析文本,透彻理解文本内涵或主旨,强化情感和语言运用体会,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切入点。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一课中,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为:“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结合前文看,主要描写了作者等待母亲时无所事事的难挨时光,却在段落结尾描写起了院落的荒草、大小和现状,与作者前面整体风格存在一定出入,未具体描写此刻的感受,形成一处空白。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补白:文本前文多是“我”盼望和事件发展过程的描写,总写后面总是带有详细的描述或刻画,而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仿佛与“这段时间不好挨”毫无关联,但实际上是这样吗?作者为什么要在段落结尾额外描写院子内的杂草、大小和现状?突出表达作者当时怎样的感受?以此进行补白,融入“写”的元素,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在母亲外出采买时,“我”在满怀盼望的情绪下,在四下无人、杂草丛生的院子里无所事事,倍感孤独的情感,与后续母亲终于买菜回来的情感形成比对,进一步凸显作者从满怀期盼到绝望透顶的心理变化。通过设计补白读写任务,学生能够基于原文,结合作者情感进行联想、分析,自觉代入作者视角,自然而然地从作者的视角看待问题,以此为切入点,逐步增加阅读深度,强化情感体会,并基于对文本语言的深度分析,明确写作过程中语言运用的重要性,推动学生有效阅读的同时兼顾写的积累。
(二)以“读”促“写”,获得语文写作素材
1.参考文本续写句子,积累语言素材
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语言素材、规范语言表达的重要时期,对学生语言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思维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后续提升其写作水平的重要基础。虽然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是学生积累写作语言素材,规范语言表达的重要时期,但参考文本仿写句子并非真正的重点,关键是学生能够模仿,简而言之,就是对例句的应用。因此,教师要在仿写基础上增加续写活动,将学生积累的语言内化,促使其发散思维,并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铺垫基础。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影子》一课中,整体看,内容较为押韵,但重点并非文本表达形式,而是文本整体的灵活性、连贯性和揭示性,教师可以以此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续写。“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中的后两句与“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中的前两句依然能够衔接上,并且,短短几句话就揭示了影子的特征,还具有押韵特点,是学生续写的关键。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引导学生更换“影子”这一主体进行续写,尝试揭示生活中的其他科学现象,如将“影子”换为太阳,结合太阳的特点继续向下写:太阳在升,太阳在降,太阳常常提醒我,就像严谨的时钟。太阳在东,太阳在西,太阳常常督促我,是成长的好伙伴。通过参考文本续写,学生不仅能把握语言表达形式,还能将其深度内化,形成语感,转化为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提高语言素养。
2.参考文本仿写片段,积累写作方法
借助“读”促进“写”,不仅要重视小学低段的积累和提升,还要基于学生学段增长,将语言积累转变为方法积累,通过写作方法统领语言,提升语文写作质量。因此,小学高段语文中的读写结合教学以文本片段、小节为主,在仿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具体、写生动,保障读写结合教学与新《课标》写作要求一致,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和写作质量。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一课中,不止一次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甚至出现在每一个段落中,足以看出作者对荷兰的赞叹和喜爱。虽然“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但短短百字却并不让人觉得反复、乏味,这正是文本的魅力所在。教师在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活动时,可以选择文本中的两个段落,仿写作者对某一句话重复使用的写作模式,并分析作者做到恰到好处的原因。学生要完成仿写文本片段的任务,就不能毫无方向进行分析、探索,需要教师从文本中整理出仿写目的:要在文本中重复使用一句话,首要任务就是分析句子的特点,如句子的灵活性、通用性、总结性等,再分析文本中句子的使用方式、位置和对景色的描写方法,最终,结合所写内容将句子应用到正确位置。通过整理、确定仿写目的,能够确定探究方向和目标,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将文本中生动、真实、具体的内容真正仿写出来,并总结为具体方法或结论,以此,在学生后续写作时,可以将景色写生动、写具体,呈现真实的景象,提升写作水平。
(三)“读”“写”整合,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通过“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水平,学生都获得大幅度提升,并积累丰富阅读体会、写作知识,此时开展读写教学活动,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将学生掌握的内容应用到具体实践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进一步整合,基于情感体会、阅读感悟进行读写活动。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推荐阅读篇章”栏目,需要学生在深度把握《牧场之国》的同时向期刊征稿组推荐《牧场之国》,要求学生列出《牧场之国》适合成为推荐阅读篇目的缘由,保障推荐信中有引人入胜的精彩内容,争取让征稿组采纳自己的意见。通过具体的读写结合实践情境,学生不仅要回顾写信的相关知识,还要意识到写推荐信的终极目标,并能够真切说出推荐文本的原因,如从学生、儿童发展视角出发,或从教学实际出发,突出文本的精彩和核心内容的现实意义,还可表达“我”阅读后的体会和收获,以此,基于真实的案例或感受增加推荐信的说服力,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锻炼其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实现综合发展。
综上所述,新时期,小语文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还要立足素质教育理念,探究新教学方法的应用方式和特点,综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以“写”促“读”、以“读”促“写”与“读”“写”整合三个层面和基于写指明阅读方向、基于写提升深度阅读、参考文本续写句子、参考文本仿写片段、结合原文设计实践四点策略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分析读写结合应用方式,强化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并在读写的相互促进中形成良性循环,为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搭建平台。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究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香《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实践方法》,《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年第24期。
[2] 陈夏《小学语文略读课文要素浅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年第24期。
[3] 王雪琴《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策略》,《新教师》2023年第12期。
[4] 余清华《“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探究》,《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3年第12期。
(张明,1968年生,汉族,山东济南莱芜区人,专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