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为语文教学插上双翼

作者: 张继兰

摘 要:阅读、写作被视为语文学科的双翼,缺一不可,共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基于读写结合教学的价值,本文进行相关研究,以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运用为重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阐述相关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希望能实现读写结合的价值,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读写结合 教学价值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37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割裂,各自为战,出现了学生“为了读而读,为了写而写”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因此很难产生学习兴趣,难以将学习成果融会贯通,影响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发展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果。所以,在学生发展受限的情况下,语文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教师要立足传统教学现状,审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并以此为基础实施读写结合教学。

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价值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以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为依据,以文本中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运用为着眼点,采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习得写作知识,并体验相关的写作活动,将阅读认知转化为写作行为,做到读写结合,获得知识、能力、素养发展的教学。基于此,有效实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可以:

(一)转变传统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可以使阅读、写作融为一体,切实地转变传统的教学现状(读写相割裂)。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文本为基础,以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运用这些写作要点为切入点,运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生经过一番探究,可以在认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习得相关的写作知识。基于此,教师可以顺势组织仿写、改写、缩写等写作活动,让学生自主运用写作知识,发现自己存在的写作问题,进一步强化已有认知。与此同时,学生可以进一步感悟文本,真正做到读、写互补,提高读、写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学会朝着有效的方向发展。

(二)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大部分学生被动参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未能掌握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写什么”“为什么写”,影响读、写水平的提高。有效的读写结合教学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体验读写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如,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习作作为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剖析文本中的一句一段,了解其使用的表达方法、谋篇布局等,积累习作经验。长此以往,学生可以将阅读作为学习写作的方法,主动投身阅读活动中,并依据自身的写作学习情况来进行阅读,有针对性地汲取写作“养料”。

(三)提高学生发展水平

提高学生发展水平是语文教学目的之一。传统的语文教学因割裂阅读与写作关系,导致语文教学目的难以实现。而有效的读写结合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发展。如,学生在体验读写结合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样的方法阅读文本,习得习作知识,由此巩固阅读方法,或习得更多的阅读方法。在掌握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的情况下,学生可以主动投身阅读活动中,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形成一定的阅读认知,由此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可以在体验读写结合教学的过程中学会立意、选材、语言运用。如此,学生可以感受到写作学习乐趣,增强写作兴趣。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写作活动中,灵活运用写作学习成果来构建篇章,提高写作能力。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及时解决。

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一些学校和教师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存在着过度追求教学进度的情况。他们往往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急于完成教材的内容,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在读和写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对语文学科的深刻理解,影响了他们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方法方面,一些教师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往往只采用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缺乏积极性,无法达到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目的。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也缺乏创新意识,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导致学生产生对语文学科的抵触情绪。

在教学评价方面,一些学校和教师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存在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他们往往只注重对学生书面作业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课堂表现等方面的评价。这样一来,会导致学生产生“能写才是好学生”的观念,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重视,影响了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我们要不断探讨和总结经验,积极寻求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三、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

有效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可以改进传统教学不足。所以,教师要紧抓日常教学时机,应用适宜的策略实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最大限度体现其价值。

(一)指向立意的读写结合教学

立意贵在新颖、深刻,是大部分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一大难题。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立意大都新颖、深刻,值得学生借鉴。所以,教师要在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时,以课文的立意为重点,引导学生剖析文本,了解其立意,形成一定的阅读认知,同时借鉴经验,学会立意。

以《慈母情深》为例,这篇课文标题借助四个字展现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品质,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具体来看,母亲是一个慈爱、无私地爱着自己孩子的人。通过塑造这样的母亲形象,作者既歌颂出了母亲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还表达出了自己对母亲的感激。所以,这篇课文的题目正是学生感知立意的入手点。同时,学生通过剖析课文题目可以掌握表达立意的方法。对此,在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慈母情深》为着眼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以及表达的情感。在学生建构一定的认知后,教师可以提出写作任务:“在家庭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令自己印象深刻事情。从这些事情中,你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爱不爱自己?自己对父母是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回顾家庭生活经历,联系具体发生在自己和父母身上的事情,写一篇小短文。在写小短文之前,请模仿《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的题目,确定立意。”在此任务的推动下,大部分学生会回想确定立意的方法与发生在自己和父母身上的具体事情,感受父母的特点,由此拟定题目,借此指明父母的身上的美好品质。如此,学生可以理解课文题目的深刻内涵,有利于做到读写结合,提高读写水平。

(二)指向选材的读写结合教学

选材是依据中心思想选择的适宜的材料。一般情况下,选材要符合写作意图,具有新颖性、典型性、真实性。教师要基于选材特点,使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选材。

1.阅读文本,学会选材

教材中选取的课文大都选材精当,值得学生借鉴。所以,教师要以课文中的选材为着眼点,引导学生分析选择了哪些材料、如何运用材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等,借此使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习得选材经验,为主动体验写作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以《桥》为例,作者选取了一名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的事迹,利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出了老共产党员在面临洪水即将侵蚀家园的情况下果断地指挥村民们踏上生命之桥,而自己和儿子被洪水卷走的故事。课文选材新颖、典型、真实,令人读起来思绪万千,热泪盈眶。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集中精力引导学生探究选材。如,可以引导学生自读文本,梳理故事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老共产党员的所作所为,剖析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如此,学生可以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选材特点,汲取选材经验。

2.体验生活,选择素材

现实生活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广阔天地。大部分学生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细心观察,自然而然地储备了一些写作素材。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会在写作中运用所储备的素材。基于此,教师要在尊重学生阅读成果的基础上,以现实生活为归途,用任务驱动他们体验现实生活,选择适宜的写作素材。

还以《桥》为例,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了解故事的开始、经过和结果,感受到老共产党员身上具备的美好品质。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与老共产党员一样的人,坚守初心,默默奉献,诸如学校门卫,他们无论严寒、酷暑,始终守好学校大门,保证师生安全;任课教师坚守初心,扎根在三尺讲台上,竭尽所能地教书育人;环卫工人坚守初心,披星戴月地默默劳作,为市民营造出干净、整洁的环境。所以,学生阅读《桥》后,教师可以提出任务:“大家在现实生活中见过与老共产党员一样的人吗?知道一些无私奉献的故事吗?请大家利用闲暇时间,观察自己身边形形色色的人,了解他们无私奉献的故事,储备真实、典型、新颖的写作素材。”在此任务的指引下,学生可以主动地将现实生活作为获取写作素材的源泉,同时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思考,获取适宜的写作素材,为进行书面表达做好准备。一些学生会因此积累选材经验,便于今后自主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储备丰富的写作素材。

(三)指向结构的读写结合教学

清晰的结构是作者有条理的、严密的思路的再现。大部分小学生因为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在写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思维混乱的问题,致使写出的文章结构混乱、词不达意。然而,教材所选取的课文结构严密,可以使学生形成清晰的逻辑,理解文本内容。因此,教师要以课文结构为着眼点,利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总结,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积累写作经验,做到读写结合。

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按照时间顺序(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依次描述了“父亲整理、烧毁重要文件”“父亲和我们被捕”“父亲在法庭上镇定自若地与敌人斗争”“父亲被害”,成功地塑造出了和蔼可亲的父亲形象、坚强不屈的英烈形象。文章结构清晰、明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与时间有关的文字,将课文划分为不同的段落。之后,教师可以以不同段落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了解父亲“做了什么”,并进行复述。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复述情况进行指导,促使学生完善已有认知。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顾课堂学习成果,建立思维导图,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发生在父亲身上的事情。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逻辑清晰地展示阅读成果,再次了解文本内容,并建立清晰的思维逻辑,掌握文本结构特点。一些学生会因此积累写作经验,便于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思维结构,逻辑清晰地进行写作,使得文章结构严密、有条理。

(四)指向语言运用的读写结合教学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多样的语言学习,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指引学生探究立意、选材、结构的同时,教师要以课文中的具有表现力的语言为着眼点,组织读、写活动,让学生在理解文字内容的同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素材,切实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水平。

以《穷人》为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桑娜纠结的心理活动。这一心理活动说明了桑娜有所顾忌,但仍坚持收养西蒙的孩子,展现出了桑娜热爱生命、无私奉献的美好精神。心理描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人物描写方法,也是学生感知桑娜美好品质的切入点。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桑娜的心理活动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有关语句,甚至扮演角色,体会桑娜当时纠结的心理。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探寻桑娜产生纠结心理的原因。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探寻心理描写的效果以及心理描写方法。在尊重学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回顾生活经历,描写自己期末考试发成绩单时的心理活动。在阅读成果和生活经历的双重作用下,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到学以致用,使用适宜的方法描写自己当时的心理,提高读写水平。

总而言之,有效的读写结合教学可以使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成为紧密的整体,扭转传统的教学现状,尤其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学习主动权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体验多样的阅读活动,集中精力探究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运用,建锻炼书面表达能力,由此提高读、写效果。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正确认知阅读、写作关系的基础上,以读写教学理念为指引,以阅读为基础,以阅读文本中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运用为切入点,应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习作,实现读写结合,为语文学科插上双翼,尤其是让学生在读写方面获得良好发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丛雨婷《浅析小学语文课堂应用读写结合模式的策略》,《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年第7期。

[2] 马玉花《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分析》,《求知导刊》2023年第18期。

[3] 王慧萍、王昀霞《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科幻画报》2023年第3期。

[4] 刘晓静《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究》,《教育界》2022年第30期。

[5] 李霞霞《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思考》,《新课程》2022年第38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