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思考

作者: 庞志迅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和培养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使命。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精神的培育,通过课堂内容、语言实践和阅读体验等方式,语文课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然而,现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方法陈旧等问题,影响了文化自信的有效培养。因此,需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深化其文化体验,最终实现文化自信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 教育创新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40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面对多元文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挑战,教育作为塑造民族未来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培养下一代文化认同与自信的重任。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授语言知识,更要成为文化价值的传播载体,启迪学生心灵、加深文化理解的桥梁。通过语文课堂,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文化经典,体会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逐步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因此,探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为教育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一)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古诗文、民间故事和现代文学作品,这些内容不仅承载了丰富的语言知识,更蕴含了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和价值观念。通过学习这些文本,学生能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其中传达的家国情怀、仁义道德等核心价值观,这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此外,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通过语言的学习和表达,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还能够使他们感受到文化的生命力和延续性。因此,语文课程内容的设计和选择至关重要,需要在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同时,突出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感受民族文化的力量,从而形成对自身文化的坚定自信。

(二)小学语文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中的独特作用

1.语文课堂:文化种子的播种园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解与富有感染力的文化展示,将中华文化的精髓渗透到语言学习之中。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一次文化之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汉字的独特魅力、表达的深层含义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智慧。这种氛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语文课堂是文化意识的启蒙园,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逐步形成根植于心的文化自信。

2.文学作品:文化情感的共鸣桥

文学作品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学生与中华文化情感的桥梁。通过对古典诗词、历史故事及现代文学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文学作品通过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的美和力量,使他们在阅读与思考中形成与文化的情感连接。语言文字中所承载的情感和思想,引领学生超越文本,去感受历史长河中的民族风骨和文化脉动。

3.语言实践:文化身份的塑造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作文创作等语言实践活动,赋予学生将文化理解转化为个人表达的机会。这种实践不仅能够锻炼语言运用能力,更在表达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文化的独特性。通过实践,学生在使用语言时能够潜移默化地认同并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语言实践促使学生在沟通与表达中认识到自己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角色,使他们不仅能清晰地表达思想,还能感受到文化身份带来的自豪和责任感,从而真正实现文化自信的内在建构。

(三)小学语文教学在文化自信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1.内容单一:文化视野的局限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偏重于经典教材或固定的篇目,缺乏跨文化与多元化的文本,无法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学生在有限的素材中难以获取全方位的文化感知,导致其文化认同和文化理解局限于狭窄的视角中。

2.方法陈旧:文化体验的缺失感

语文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往往沿袭传统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过于注重文本分析和知识灌输的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文化的需求。缺乏新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无法在课堂中实现对文化的真实体验和深度感知,导致文化学习过程流于表面。没有与生活实际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时缺乏情感共鸣与文化归属感。

3.评价片面:文化自信的衡量尺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评价体系常集中于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对文化理解和文化自信的评估。单纯通过分数和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未能反映其对文化内涵的掌握和认同程度。这种片面评价模式削弱了学生对文化的自主探索与深刻体会,影响了文化自信的建立。缺乏对学生在文化认知、表达和实践中的表现的综合评价,使得教学成效局限于知识层面。这样的评价方式无法鼓励学生从文化体验中获得自我认同,缺乏对其文化态度和文化价值观的培养与肯定,阻碍了全面的文化自信建设。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一)丰富文化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通过引入多样化的文化内容,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文化信息,从而激发他们的文化兴趣与学习热情。小学语文不仅仅是对语言的学习,更应让学生从语言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选择多元化的文化题材,借助文化故事、历史传说和民间习俗来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和喜爱。

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黄山奇石的独特景观来扩展其文化视野。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从黄山作为中国名山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讲起,让学生了解黄山自古以来在文学和艺术中被赞颂的地位。接着,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并细致描述“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特景观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例如,在朗读“猴子观海”一段时,教师可以借用生动的描述和画面展示,帮助学生想象这只“猴子”的样子与神情,体会其仿佛在沉思与观察天地的情景。在进一步拓展活动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课文中没有详述的奇石,比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等,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并讲述这些奇石可能的故事或文化含义。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他们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去理解和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寓意。此外,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背诵“仙人指路”或“金鸡叫天都”段落,使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到文字背后充满生机的文化图景。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体验,让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体会到黄山的文化魅力,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文化兴趣

传统的单向讲解和机械背诵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如互动体验、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真实的文化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创造有吸引力的课堂环境和活泼的学习形式,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在参与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进而形成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与自信。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情景模拟和互动环节,使教学更生动有趣。上课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关于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动画短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文中提到的造纸过程及其历史背景。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模拟古人造纸的步骤。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环节,如“树皮剪碎”“水中捣浆”“捞浆晒干”等,以游戏和动手实验的方式,体验纸张从原料到成品的过程。此过程不仅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激发他们对古代科技智慧的惊叹与赞赏。在朗读和分析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蔡伦造纸的相关段落,并结合这些段落提出问题:为什么蔡伦的造纸方法能够传承下来?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学生可以理解到蔡伦在实践中融入观察与创新精神,将各种材料合理运用,最终改进了造纸术,使之更轻便、实用,普及度更高。接着,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蔡伦、古代学者、普通百姓等角色,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对话。蔡伦讲述改进造纸术的过程,学者和百姓讨论新发明的价值与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贡献,并理解其对于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这样的创新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课文内容,还培养了他们对祖国文化和科技智慧的热爱之情,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文化知识的兴趣,使文化自信在心中深深扎根。

(三)强化语言实践,深化文化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可以更深入地体会文章背后的文化底蕴,并将所学内容内化为个人经验。通过有声朗读、创作和表演等多种语言实践活动,学生能在主动参与中体会文化情感,感受语言之美,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言实践与文化体验的结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尤其是描写“潮来时”的段落,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字的节奏和气势。在朗读时,教师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或比赛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验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之势。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景再现活动,通过表演再现观潮时的场景,让学生体验观潮者的心情与情绪波动。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讲解员”来描述潮水的变化,“观众”表现期待与惊叹。这样的情景表演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潮到来时的震撼与雄伟,从而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动词和形容词,如“隆隆”“横贯”“飞奔”等,体会这些词语如何刻画了潮水的壮丽景象,并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改写或扩展,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此外,为进一步巩固所学,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写一篇小作文,以“我眼中的钱塘江大潮”为题,鼓励他们将所感所悟用文字表达出来。在写作中,学生能够融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从而深化对大潮的壮丽景象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的体验。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文化的壮美和力量,在语言实践中实现了文化体验的深化和文化自信的培养。

(四)构建评价体系,促进文化自信

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不仅能够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注重文化理解与情感体验。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从多角度衡量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和表达力,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进一步培养其学习兴趣和文化认同感。

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他们体会课文中作者细腻的描写和情感。朗读结束后,可以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丁香结”这一意象的理解,并结合课文内容阐述这种意象在表达愁绪和不解中所承载的深意。在写作练习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花”为题,模仿课文中的多角度描写和修辞手法,创作一篇短文。教师评价时,应着重观察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表达出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此时,评价不仅停留在对语言技巧的运用上,更注重学生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对自然与生活的情感体验。为了让评价更具激励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反馈,针对每位学生的作品提出具体的表扬与改进建议。此外,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展示活动,鼓励学生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作品或朗诵课文,增强其表现力与自信心。展示后的反馈不仅来源于教师,也来自同学的掌声和评论,形成多维度的评价体系。通过这种鼓励性的评价,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在表达和理解中华文化方面的进步,提升自信心和自豪感。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不应局限于一分的高低,而是应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从而在学习中体验文化自信的成长与延续。

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创新的教学方法、深入的语言实践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语文课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增强其学习热情与自豪感。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是心灵的启迪与文化认同的培育之旅。在课堂中,学生通过阅读、实践、讨论和创作,体会到文化的深厚,形成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使他们在理解和表达中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坚定其内心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参考文献:

[1] 孔燕子《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文化人”的路径探究》,《甘肃教育》2024年第20期。

[2] 俞晶晶《文化自信背景下小学语文大主题单元教学策略探究》,《小学生》2024年第10期。

[3] 刘霞《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年第17期。

[4] 尤正源《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养》,《文理导航》2024年第9期。

(庞志迅,1979年生,男,汉族,甘肃宁县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