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读写融合训练探论

作者: 王婧瑶

摘 要: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为其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基于此,为研究如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做好读写融合训练教学,本文采取文献资料分析、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等方法,对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简单介绍,分析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做好语文读写融合训练的可行性、必要性,而后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详细探讨,研究发现,做好读写融合训练需要教师理解新《课标》,优化读写融合训练的目标,进而立足教材促进读写融合、推动阅读与写作深度融合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措并举推动读写融合训练的有序实施。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 读写融合训练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43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读写融合训练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实。新时代,基于核心素养实施读写融合教学,不仅需要教师重视读写结合的价值,还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应用,并且以读写结合为桥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对语言知识的吸收、转化与迁移应用,因此有必要结合相应的教学案例对读写融合训练的实施进行研究。

一、核心素养与读写融合训练概述

1.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具备的适应学科所要求的关键品质与必备能力。具体来说,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学生在语文知识、语文思维、文学审美和文化四部分上形成关键品质和必备能力,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入的当下,核心素养的培育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并且成为教师在教学中日益关注的重点。然而,结合现阶段的教学现状来看,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期间侧重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对思维、文化与审美三项素养的关注不足,本文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主要针对这三方面素养的培养展开分析。

2.读写融合训练

读写融合训练指的是教师在带领学生深度阅读、高效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阅读期间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的一种教学活动,相比于传统的阅读或写作教学,读写融合训练实现了两者间的深度融合,能让学生在理解、吸收知识以后进行迁移应用,避免学生出现大规模遗忘语言知识的情况,而且打破了阅读、写作两项教学活动相互割裂的局面。因此,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推进读写融合训练的落实,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其发挥应有价值,切实为学生综合发展赋能。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读写融合训练的价值

1.可行性分析

首先,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初中语文读写融合训练的实施指明方向,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写作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而且要实现思维、文化与审美的协同发展,因此,读写融合训练的实施具有明确的思路和方向,有效避免出现师生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但效果不佳的情况。其次,初中语文教材是按照“阅读+写作”的模式编纂的,具体来看,在每一单元的课文后面都具有单元写作任务,教师可以依托单元写作任务开展读写融合训练,由此可见,语文教材的编纂方式为读写融合训练的实施提供了较高的可行性。最后,教育领域的学者与一线语文教师针对这一课题展开研究,而且提出了一些有用的观点,比如,姚文婷(2023)指出,读写迁移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而要让学生顺利做到知识迁移与转化,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才能实现读写迁移的效果,这一观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帮助。

2.重要性分析

首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好读写融合训练教学能让学生实现语言知识的迁移应用,使其在阅读期间感受文章的文字美、修辞美和意境美,而且在写作的过程中尝试创造美。同时,写作练习能够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知识、人文典故进行创造性表达的机会,学生在阅读、写作期间需要进行深度思考,这对于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思维发展与提升两项素养的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其次,构建更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灌输式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在课堂上过于被动,弱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难以实现读写融合。从读写融合的内核来看,读写融合的训练强调以读促写,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机会,通过写作进行思考交流,从而促进各方主体之间的互动。在这样的互动情境中,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读写状况,通过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与调整,而学生也能借助这一渠道与教师进行交流,进一步解决阅读或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实现师生共建高效语文课堂。最后,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融合,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发展,教师需要更高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才能有效促进读写融合。这也要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做好教研和备课工作,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进而提升教学水平并实现职业发展。

三、初中语文读写融合训练现状分析

1.读写融合训练目标有待优化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读写融合训练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读与写融合起来制定有效的训练目标,并且认识到训练目标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开展阅读教学,还是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都缺乏全面且具体的可供执性的目标。一般来说,教师制定的目标往往过度集中于语言知识的构建与应用这一目标,虽然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但往往很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导致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失衡。基于这样的现状,教师在读写融合的过程中,要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均衡发展,避免不全面的教学目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读写融合训练脱离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实施读写融合训练必不可少的保障,现阶段的语文教材具有明显的读写融合特点。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读写融合训练的时候存在脱离教材内容的情况,没有结合单元课文、单元写作任务让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阅读以后,没有按照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由此可见,教师对语文教材的利用不够充分,没能将语文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读写融合训练的有效性。

3.阅读与写作衔接不到位

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衔接有所缺失。具体来说,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阅读活动以后没有组织学生就阅读活动展开写作训练,通常情况下,阅读和写作教学往往是分开的,这一问题的出现使得阅读与写作的融合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缺乏基础,这种割裂导致学生很难在写作过程中对于阅读得来的知识进行实践,也无法有效进行知识的转化与应用。二是没有发挥写作对阅读的带动和促进作用,阅读是写作的前提,故而要写出优秀的作文,就必须进行有效阅读,但教师没有通过写作教学督促学生进行深度阅读、高效阅读,这也是读写衔接不到位的直接表现。

4.学生缺乏主体地位

在读写融合训练期间,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是阅读和写作的主体,并强调学生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够使学生吸收知识并且实现对知识的应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进行读写融合的过程中,往往过度干预学生的学习与训练活动,这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具体来说,教师往往在布置了阅读任务之后,只是单纯给出进度要求,并且由于阅读的答案相对固定,缺乏发散性、多样性,导致学生未能结合自身的思维认知给出独特见解。与此同时,在写作期间,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活动进行了过多限制,这样的问题导致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缺乏自主性,既影响了学生的写作效果,也导致学生对写作产生抵触心理,间接降低了读写融合训练的效果。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读写融合训练实施策略

1.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读写融合训练教学目标

前文提及,现阶段的读写融合训练存在教学目标不合理、侧重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现实问题,对此,教师需要主动研读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主动打破当前的读写融合训练目标设置方式,从核心素养所要求的维度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

在语言知识构建与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在写作过程中,把这些知识进行合理应用,从而提升写作水平。在整个阅读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实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并且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在思维发展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拆解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发展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形成语文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辩证性与灵活性,从而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多视角辨析文章,并产生基于自身认知的观点,与此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在阅读期间进行发散思考、深度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合适的思维进行练习,在完善的学科思维下不断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

从审美鉴赏与创造维度来看,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语文之美,感受到文章内容中修辞、意境的魅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与鉴赏水平。而在写作教学期间,教师则应当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美,在这一维度,教师要允许审美取向的多样化,而且允许不同学生具备不同的审美层次,比如,有的学生语文基础扎实、审美水平较高,教师为其设置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应当在于引导他们能创造文字美、修辞美和意境美,但针对一些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只要求他们创造文字美、修辞美即可。

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维度出发,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学习,了解文本中的人文知识典故以及文本所要表达出来的人文精神,进而在这些人文元素的熏陶下实现道德品质、精神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发展,成为一名思想健康、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写作目标则应当强调引导学生运用这些人文典故进行创作,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自身的精神,凸显写作内容的人文性,进而表达自身的价值取向与情感态度。

2.立足教材实际,落实读写融合训练

初中学生的作文体裁主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三种,不论哪种文体,都能在教材内找到与之相应的文章,故而教师在开展读写融合训练时要做到立足教材实际。比如,针对记叙文,读写融合的重点在于刻画人物形象和抓住细节描写,在七年级下册的《台阶》这篇文章里,作者将课文分为四部分,分别对应1—9段、10—16段、17—24段、25—32段,描述父亲在四个阶段的不同形象,从而突出父亲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形象,而在朱自清的《背影》里,作者在描述父亲形象的时候则采用了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手法,通过各种细节突出父亲的特点,有力呈现出父子感情。

3.开展读后仿写与续写,推进以写促读

教师应当在时间维度上促进阅读与写作的有效衔接,在完成阅读教学以后组织学生立马进行读后仿写或是续写,将所学知识进行转化应用,进而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以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为例,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闻知识,教师为其准备相应的新闻素材,既可以是本地社会新闻,也可以是校园每日新闻,让学生结合教材内的方法、技巧进行写作,从而将新闻事件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而这也对应了本单元的“任务三:新闻写作”,这样的方式能够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融合。再如,在讲解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以后,教师让学生开展读后续写,教师从“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一段话将课文截为前后两部分,而后让学生对后一部分重新进行续写,让学生充分思考并发挥其想象力,写下“我”与于勒相认以后的故事,有的学生认为“我”与于勒相认以后,家人怕于勒的出现破坏姐姐婚事,于是说“我”认错人,拒不承认于勒,还有学生指出,当“我”与于勒相认以后,于勒对往事感到羞愧,于是不忍与家人相认,这件事就一直埋在“我”的心底。不论是哪种结局,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想象力。

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进行以写促读,比如,在讲解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教师先是指出本单元“任务三:尝试创作”,明确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本单元的知识内容以后要创作出一首诗歌,并通过诗歌表达某种感情或价值取向。在单元主题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能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思考诗歌的遣词用句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诗歌内容来表达自身情感,相比于原有的讲授式阅读教学,这种以写促读的方式能显著提升阅读深度,而且学生在完成阅读活动以后能立刻投入创作,实现读写的有机融合。

总之,研究发现,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推动读写融合训练的实施是可行的,而且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进而实现师生共建高效语文课堂。针对读写融合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出发,在优化教学目标的同时,立足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读写融合训练,做好读后续写、仿写与以写促读,实现读写之间有效衔接,最后则要突出学生在读写融合训练中的主体地位,多措并举使读写融合训练发挥其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萍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28期。

[2] 陶海军《运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学周刊》2023年第26期。

[3] 姚文婷《读写结合视域下初中语文“读写迁移”的教学难点与突破》,《教学与管理》2023年第19期。

[4] 孟静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升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3期。

[5] 倪兰《着眼单元整体,坚持读写结合,落实语文要素——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读写结合教学思考》,《新课程导学》2022年第36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