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作者: 张晓丽摘 要: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它不仅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但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多数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较大,在古诗文教学中还是采取教师讲授、诵读体验以及练习巩固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此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导致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效率较低、效果不佳。因此,语文教师要调整古诗文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用支架式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搭建自主学习语文的桥梁和支架,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支架式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47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转变教学方式,进而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它被称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因此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路径。但因其语言高度凝练,在表达方式、词语、语法等方面有独特之处,以及与特定文化背景的关联,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存在一定畏难情绪,经常出现学不得法、学习效率较低的问题。作为教师来说,虽然意识到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变化,导致古诗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非常有必要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认识。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来看,古代诗文占49.3%,其中古诗词占将近一半,共33篇;从高考对其考查角度来看,其考查角度较为灵活,涉及诗词常识、诗词意象、诗词意境、表达技巧、情感主旨、语言特色等角度,这里虽有死记硬背的内容,更多则是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思维创造、文化理解等角度来考查学生素养,这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中做出调整。但从古诗词教学现状来看,情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目前来看,传统教学观念对高中语文教师影响依然较大,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还是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方式,甚至存在“满堂灌”的现象,即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字词以及含义,同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被动,对古诗词的学习经常停留在死记硬背层面,语文素养难以获得有效提升。
(二)教学设计亟待调整
从多数教师的认知来看,他们依然认为古诗词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默写、翻译等方式来掌握相关知识,对于引导学生如何去鉴赏古诗词缺乏重视,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不明确、环节设计不科学,相对枯燥的教学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
(三)教学与学生需求相脱离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很多内容与当前高中生的实际积累有一定距离,而学生真正消化、理解其内容则需要主体性情感体验,结合作品创作背景、作者经历来体会其意境和内涵。但教师在教学中更多是从应试角度去进行教学,并未给学生搭建理解古诗词的“桥梁”,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学习效率不高。
二、支架式教学法的内涵与特点
支架式教学法最早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这一教学模式源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布鲁纳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完善,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形成了支架式教学法。其核心理念是结合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为其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帮助学习者进入并适应新的学习任务,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落实深度学习的要求,并促进个体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从特点上来看,支架式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设计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这一教学方法还具有动态性和灵活性特点,即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支架是动态可调整的,可以根据学生能力的提升而灵活调整。
三、支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可行性
(一)能够增强师生有效互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也要把教师的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二者有机结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支架式教学法契合建构主义和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发挥导学和助学作用,结合学生学习需求为学生“在前引导、在后扶持”,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互动,让学生自由表达和探究甚至争论,有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二)契合高中生心理需求,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课内外知识储备,也形成了独立思维,他们不仅想象力丰富且好奇心和探索欲较强,也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认识。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应用支架式教学法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交流讨论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在参与中不仅能够满足心理需求,还能够增强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古诗词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符合古诗词学习规律,优化教学效果
古诗词基于一定情境或者背景创作,但教材中所选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与今天高中生的现实生活、成长经历、语言习惯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这必然会给学生学习理解古诗词带来困难。学生要想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内涵,需要教师为其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补充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境遇等相关内容。支架式教学法就是在为学生搭建理解文本的“桥梁”,帮助学生融入诗词意境之中,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同时体悟作者情感,实现由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过渡,这也有利于优化教师教学效果。
四、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精心备课,选择支架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法,并不是随意给学生搭建支架,而是要根据古诗词的内容特点以及赏析教学的具体要求来选择支架。从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来看,主要涉及语言鉴赏、情感体味等方面,对于不同的诗词教学要求,教师也要恰当选择,例如在进行语言鉴赏类备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炼字支架,引导学生抓住诗眼,体会语言之妙;给学生准备格律支架,使学生感受语言之美;也可以给学生搭建对比支架,力争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来发现语言之美。在具体操作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深入研究新《课标》要求的前提下去分析教材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来选择契合教学活动开展的支架。
例如,在对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进行备课时,课程标准对这首诗词的教学要求是:1.理解这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及意义,2.分析并欣赏诗词的意向和修辞手法。这首诗词属于花间词,高中生接触较少,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品读是学生赏析的关键,但词中“小山”一词的具体内涵对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对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搭建“炼字”的支架,为学生提供“小山”一词的三种解释,为学生上课参与讨论和交流做好准备。
(二)分析学情,搭建支架
学生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应用支架教学法开展古诗词教学时也要首先了解学情,特别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层次差异等相关状况,进而明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现有水平和语文素养提升的要求来搭建高于现有知识水平的支架,以便帮助学生实现在现有水平上的提升,并逐步实现向潜在高水平的转化。新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以学习任务群为导向来呈现学习内容,古诗词的学习内容在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均有涉及,涵盖从古风、民歌、绝句、律诗到词曲等多种体裁,综合性较强,涉及范围较广,对学生来说难度呈增加趋势。而从大多数高中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状况来看,他们对古诗词学习缺乏兴趣,也未养成诵读古诗词的习惯,还缺乏课内外古诗词知识的积累,导致古诗词学习不成体系,普遍存在畏难心理。
因此,教师在利用支架教学法对古诗词进行备课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情,可以通过测试、作业以及与学生课下交流等多种方式来了解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尤其是要关注学生的困难点和整体层次状况。在开展教学前,语文教师还要关注学业质量水平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搭建支架。以《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为例,这首诗是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首古诗。学生虽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过陶渊明的诗词,但在诗词赏析方面其鉴赏能力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为学生搭建支架时要立足于方法指导和兴趣培养,可以通过联系已学内容以及联系历史知识给学生呈现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特征,便于学生融入学习内容中。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给学生创设促进其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其学习兴趣。从新高考的角度来看,高考对语文古诗词的考查更侧重于鉴赏方面,这对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也需要学生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但古诗词对学生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他们在进行古诗文学习时往往囿于字里行间的浅表化认知,对其所含之情、所言之志无法真正体验,难以实现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过渡,这需要给学生搭建有利于其深度学习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教师在对《念奴娇·过洞庭》进行教学时,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本课教学目标为:1.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词大意;2.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品位词句语言,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3.审美鉴赏方面:在诗词中感受作者笔下的洞庭湖之美,提高对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从教学目标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有效去“读”“品”,进而体会诗的“意境”。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朗读”和“品位”之中,教师可以以央视著名节目《经典咏流传》为创建情境的支架,开展“经典咏流传校园版”活动,让学生们结合自身兴趣选择“经典传颂人”或者以“经典品读人”的身份来进行体验式学习,要求“经典传颂人”先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然后再来诵读经典,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而“经典品读人”作为品读嘉宾则要结合教师提供的话题进行品读思考与交流。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融入情境,高效完成朗读和鉴赏的学习任务。
(四)支架引领,自主探究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强调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这也是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法,也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给学生提供支架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去尝试解决新问题,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中增选了《诗经》中的篇目,教师在开始教学《芣苢》这篇诗词时,就可以把《诗经》的成书背景、选文特色等告知学生,是让学生掌握“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在学生熟悉之后可以把《关雎》《采薇》等名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所学去解决新问题,使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高中古诗词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因为兴趣爱好、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其分层较为明显,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据此,教师在应用支架教学法辅助学生学习时,可以适当开展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去互相答疑解惑,在相互交流中开拓思维、深化认知,实现共同进步的良好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和诗中的意象来给学生创设情境、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如何在意象中分析诗人的愁情是难点,对此,教师就可以展开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究和交流中共同进步。
(六)完善评价,导学促学
评价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诊断、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新《课标》要求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支架式教学时也要重视完善评价体系,即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评价的中心目标,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要适当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探究意识以及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法,符合新《课标》的新要求,也契合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需求,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大胆尝试支架式教学法,不断优化古诗词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牟紫瑄《浅析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琵琶行并序〉一课为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1期。
[2] 叶青青、代晓冬《支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古诗词战争类选文教学的探索》,《作家天地》2024年第11期。
[3] 谭洪先《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教学通讯》2022年第44期。
(张晓丽,1979年生,女,满族,河北承德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