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张雄摘 要:新高考倡导“教学评一体化”原则,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立德树人为指导,以关键能力培养为路径,以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细则,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对此,文中指出,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借助以下策略来推进“教学评一体化”:通过研读新《课标》,明确文本议题,完成学习目标的制定;依托学习目标,预设评价任务,丰富评价体系,实现及时的反馈评价;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评一体化 新高考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48
新高考改革提出要探索“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模式,对高中教学的组织形式、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任务迫切需要教师通过深化改革的方式,破解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将评价嵌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借助评价活动的展开,科学诊断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提升教学的质量。“教学评一体化”的思想有助于新高考理念的落地,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领会新高考的思想,探索“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道路,以高考的考查标准来指导教、学、评活动的展开,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应对新高考的挑战。
一、新高考背景下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原则
(一)聚焦立德树人
近些年来,新高考命题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对学生的考查目标从知识立意走向素养立意,从单一评价走向多维评价,形成了具有立德树人特色的考试评价范式。因此,在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聚焦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评各个环节开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时代发展需要的新人才。
(二)关注关键能力
新高考改革的目的是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向更加关注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全面提升,在2024年的考试大纲中,明确了要考查学生的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注重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这些要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推进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应对新高考的挑战。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对2021年、2022年、2023年的新《课标》卷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三年试卷中考查的文化知识十分丰富,并且包含了姓氏称谓、官职区划、宗法礼仪等多个角度,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理解这一语文关键能力的培养,将其渗透到“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中,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
(一)制定学习目标
1.研读新《课标》,确定学习目标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学习目标需要紧密联系课程标准,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引。基于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中关注两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地知道阅读的要求,从目标中获得发展的信息;知道自己应当如何进行阅读,懂得如何获得相应的成果。此外,教师设计的阅读学习目标也应当具有清晰的特征,认真衡量这节课的预期结果,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应当“阅读什么”和“如何阅读”。
例如,在《窦娥冤》的教学中,对相关内容提出了如下要求:在课程性质上,要求教师要注重体现戏剧文章的育人功能,增强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在课程目标方面,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素养,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鉴赏文化作品的过程中学会审美创造与表达,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在课程内容方面,则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戏剧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学会自主鉴赏作者的创作意图,能够从不同的角度鉴赏艺术作品,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在学业质量方面,要求学生在主动收集、整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文学作品中的规律,可以在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形成良好的文化批评以及反思意识。
因此,结合新《课标》中提出的上述要求,可以制定如下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鉴赏、解读戏剧作品,培养学生从戏剧文本中整合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审美意识以及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2.确定文本议题,细化学习目标
设计阅读目标,就应当要清楚阅读的内容,从文本出发,规划文本阅读的重点,借助学习目标的制定来设计学生的阅读行为。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核心素养要素,既要夯实低阶目标,又要启发引导学生,实现对学生关键能力、高阶思维的培养。同时,教师在探索文本议题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取得进步。
例如,在《窦娥冤》的教学中,这篇文章中蕴含了丰富的价值思想,总体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这个剧本中,窦娥是一个有鲜明色彩的戏剧人物,有的人说,窦娥是一个反封建的英雄形象,有人认为窦娥的反抗是存在时代局限的,你认为,哪一种对窦娥反抗精神的解读更加恰当?第二个问题,毫无疑问,《窦娥冤》讲述了一个悲剧,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窦娥冤》的价值是什么?作者创造这个悲剧的目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理解悲剧的特征。而将这两个问题的内涵整合在一起,则可以明确本篇文章的阅读议题:封建社会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吗?由这个议题出发,能够让学生从更深刻的角度来探索《窦娥冤》这一文本,促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探索。
基于这篇文章的本质,可以对学习目标进行进一步细化,第一,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窦娥冤》这一文章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成就,体会这篇文章曲词富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第二,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戏剧中蕴含的冲突,评价不同人物的性格,养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第三,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戏剧的审美特征,形成良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沉冤昭雪”的艺术主题;第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封建社会恶劣的社会秩序对人性的摧残,理解封建社会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体会人民的反抗精神。
(二)制定教学评价
1.依托学习目标,预设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的确定要和学习目标相契合,让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精准评价,科学地诊断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评价任务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也要清楚地描述评价的方法、学生达成评价标准的表现,增强评价活动的可操作性,让评价任务可以更好地落实下去。
例如,在《窦娥冤》的教学中,基于制定出的详细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设计对应的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引导学生口述,给学生布置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正确掌握了元杂剧的特点,是否可以正确理解元杂剧取得的艺术成就。
评价任务二:借助问题驱动、任务驱动、情境实践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戏剧中不同人物性格的了解情况,分析学生是否具备了质疑、批判的思维品质。
评价任务三: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成果展示的活动,分析判断学生是否可以提炼《窦娥冤》的艺术主题,凝练《窦娥冤》的艺术魅力。
评价任务四:借助问题驱动、认知迁移等方式,了解学生是否可以正确分析文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并且对封建社会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2.丰富评价体系,及时反馈评价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是采取教师评价的方式,缺少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导致评价效果不理想,无法真正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对此,教师应注重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丰富评价的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同时,也要注重借助多样化的评价工具来快速收集、整理信息,提升评价活动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出评价对教学的改进作用。
例如,在《窦娥冤》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进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此,可以有效避免教师视角单一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获得科学的指引。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评价量表、信息技术等方式来收集整理学生的信息,从而提高评价的效率。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窦娥冤》这篇文章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思想,高一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难以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给学生带来过多的学习压力,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三)设置教学活动
1.依据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评的活动都要为学习目标的达成而服务。教师要深入分析学习目标的达成需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新高考的背景下,教师创设的教学活动也应当遵循创新性的原则,注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窦娥冤》的教学中,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将教学分成五个阶段,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
第一个阶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窦娥冤》的悲剧内核。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窦娥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感人的女性形象之一,无数人为她落泪,在你的理解中,窦娥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需要初步阅读文章,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提炼出窦娥的精神,认识到窦娥是一个善良、安分守己、具有反抗精神的人。
第二个阶段,引导学生梳理戏剧冲突中的人性美和艺术创造的方法。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分析作者的创作方法、创作风格、创作概念以及创作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元杂剧的魅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窦娥相信青天,相信老天有眼,但是为什么她在被贪官判死刑的时候,会怨恨鬼神?为什么作者要在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对窦娥这一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
第四个阶段,引导学生对元杂剧的文化价值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去了解关汉卿的故事,以及其他的元杂剧悲剧作品,引导学生对《窦娥冤》的曲词特点、剧本创作特色进行深入分析。
第五个阶段,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让学生在说和做的过程中探究元杂剧的特色,把握《窦娥冤》这篇文章的核心,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立足真实情境,推进教学活动
在近些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注重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基于真实情境来推进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带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参与学习活动,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窦娥冤》的教学中,为了让教学活动顺利推行下去,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的情境:窦娥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人物,现如今,一些人在遭受冤枉的时候,还是会拿窦娥来举例,但实际上,很多人对于窦娥缺少了解,这不失为一种遗憾。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去了解我国文学史上这一角色的魅力,我们打算为窦娥制作一个纪录片,主题是“吃人的封建社会”,那么,在制作纪录片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事情?要重点展示出哪些内容?拍摄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借助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在学生完成了上述五个阶段的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成果进行归纳总结,自主制作一个“吃人的封建社会——窦娥冤”的纪录片脚本,分析如何才可以将《窦娥冤》这篇文章的魅力展示在更多的人面前。
3.借助过程评价,调控教学活动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背景下,教师要注重时刻借助评价的方式来改进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教学的改进作用。教师要灵活使用评价量表、信息技术等手段来收集整理学生的相关信息,并及时根据评价的结果来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
例如,在《窦娥冤》教学阶段四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学生理解戏剧语言,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可以正确地感知戏剧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有的学生会不能理解《窦娥冤》中使用的三个典故的意义,有的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窦娥冤》要使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有的学生不理解为什么作品中要反复抒发人物的情感。对此,教师要根据评价得到的结果,通过精准评价、布置适合的课后作业、补充学习资料等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春香《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名师在线》2024年第29期。
[2] 王宁《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安徽教育科研》2024年第30期。
[3] 刘蓝莹《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探究》,《高考》2024年第29期。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厅2024年大中小学课程教材专项研究课题成果,课题名称《基于“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高中语文单元设计教学研究》,课题编号:GSJC-Y202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