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构建新《课标》要求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新理念的教学观
作者: 荆博阳摘 要:在新课改革视域下,教育界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视度日益提升,并强调教师应注重教学创新,打造高效课堂。这意味着,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应革新传统教学方法,依据学科性质与学生的成长特性,改革传统教学理念,采用多元教学策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主动融入课堂活动中,从而提升其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达成高效课堂构建目标。鉴于此,本文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新理念,探索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历史课堂 教学新理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49
新《课标》对教学质量、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过于滞后,且学生需要记忆诸多的概念和知识,对其历史学习效率造成了影响,且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阻碍他们学习历史。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不仅要传播理论知识,还应着力提升教学成效,同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教师应持续强化其专业能力,采用新的教学策略,构建恰当的历史学习环境,借此点燃学生的知识探究欲,最终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新《课标》要求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新理念
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侧重于教授教材的内容,旨在确保学生通过考试,未能充分挖掘历史课程在塑造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潜力。以灌输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被动学习地位,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而新教学理念将课堂归还给了学生,教师负责辅导工作。新教学理念强调:学生要掌握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并将其与现实生活实践相融合,借此深刻认知历史,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应打造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新型课堂,借此驱动其自主学习;也要激发学生对教材延伸意义的探究欲,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教育指导学生,借此培养其“三观”。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应摒弃传统授课模式,着重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旨在培养其历史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教学新理念,提升历史教学方法效能,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发挥自身学习潜力,也要优化他们的学习心态,践行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进而优化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并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此外,学生受新理念的影响,会更深刻地感悟历史,形成良好的人文思想和个人品格,进而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最终实现历史教学改革目标。所以,为提升初中生的历史学习效果,教师应持续改进自身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学习实情,改进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借此强化学生的学习效能。
二、如何构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新理念的教学观
1.采用科学指导策略,强化学生思考和学习能力
高质量的初中历史教学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要做好课堂主导工作,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借此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逐步形成全面的知识框架,同时深化其情感体验。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从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思维特点和基础水平方面,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并为他们提供科学的指导。鉴于初中生尚未形成抽象思维,难以在历史学习中自主处理各类历史信息。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情,在提高学生学习深度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并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强化其感官体验。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可以在历史课中引入多媒体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属于新兴教学模式之一,符合新课改要求,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体验,教师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枯燥、抽象的教材内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
如教师在教授《三国鼎立》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观看赤壁之战的多媒体视频,帮助他们直观理解三国鼎立的局势,在播放完视频后,组织学生探究曹操失败的缘由。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的学习外,也要教授他们如何正确记笔记,向他们推荐一些常用的记笔记方法。首先是框架式笔记。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带领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概括提炼教师出具的课件、板书和课本内容,编制课堂笔记。如教师可以围绕与百家争鸣有关的思想和核心人物,组织学生将儒家、道家等内容提炼成框架式笔记,借此构建知识脉络。其次是表格式笔记。如教师在讲授“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归纳所学内容,直观展示知识的递进与隶属关系,借此简化学生的记忆难度,为他们日后的复习奠定基础。最后是思维导图式笔记。教师可以围绕重难点历史知识,组织学生将所学内容整理成思维导图,在提炼关键词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发散思维串联各类知识点,借此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在本节课教学活动结束后,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课本中的重要内容,从而深刻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获得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利用趣味课堂,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新观念提倡让学生在以生为主的教学氛围中成长发展。所以,教师需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借此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产生探究欲和学习欲,进而实现高效、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授学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时,为帮助他们深刻记忆战国时期的七国,可以将与赵国、秦国、楚国有关“胡服骑射”“商鞅变法”“一鸣惊人”等历史故事介绍给学生,借此帮助他们明确各国特点,并在其中融入相关历史知识,以便学生掌握富国强兵等国家发展策略,同步提升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如教师在阐述商鞅变法时,可安排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在分完新兴地主、旧贵族和农民角色后,组织各组在角色扮演中,审视商鞅变法关系着哪些阶级的利益,并阐述个人见解,从而深刻领会变法事件。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商鞅之死组织学生探讨变法结果是否成功,借此帮助他们明确社会改革评估要点。此类趣味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可以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形成语文核心素养,从而爱上历史。
3.利用合作探究,推动学生思维发展
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过于枯燥。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习,基于学生实情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此类教学模式将课堂主体归还给了学生,教师只需担当辅导者角色。在初中历史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合作学习水平,还可以强化其协作学习能力。一方面,教师在课中要有意识地引入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组内分享个人见解,借此让他们学以致用,同步提升其学习兴趣,从而推动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授《独立战争》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教师安排的合作学习任务,如美国为何会发生独立战争?独立战争期间出现了哪些重大事件?独立战争象征着什么?有哪些影响?你如何评判历史人物华盛顿等。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做出相应的标记,同时与组内成员互动,将个人理解分享给其他学生,借此达成组内互相学习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学习问题,借此提高学习效率。
4.创设真实情境,激活学生内驱力
为优化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有效性,初中历史教师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投身课堂学习。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通过情境创设、趣味视频和生活化案例等方式,导入本节课的内容,通过具象的视觉展示,促使学生深度思考,进而成功导入教学主题,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教师在讲解《金与南宋的对峙》一课时,在课程导入环节,可利用《满江红》中最经典的全军复诵诗歌桥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让学生思考:影片中哪个人物创作了《满江红》,你知道他还有哪些作品吗?此类视频内容激情四溢、情感激昂,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一些先前看过该影片的学生认为是岳飞。而教师在学生回答完后,可以利用诗的创作背景,拉近学生与历史间的距离。首先,教师可以将女真族的崛起讲给学生听,引导他们探究女真族的兴起,揭示金太祖效仿中原帝国的治理模式,革新女真部落的军事与政治结构,进而促成了女真族势力的崛起。也可以基于时间脉络,向学生介绍1125年和1127年发生的金灭辽、金灭北宋等事件,借此培养他们对北宋灭亡的认知。南宋在北宋灭亡后于临安定都,南宋政权将都城迁至临安初期,岳飞将军组织的部队展开大规模北伐,成功促使金军退却,为南宋赢得了宝贵的和平时期。随后,教师可以围绕宋金议和主题,将相关资料推荐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身已有经验探讨宋金议和产生的影响,并审视金朝得以轻易征服北宋而未能攻陷南宋的原因是什么?据此,用唯物史观带领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客观、辩证的审视,并阐述自身的见解。最后,借助课前情境材料组织学生复读课文,利用诗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等句子,帮助他们体会岳飞等南宋名将对国家的热爱之情。通过营造情境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对知识的探索欲,从而保障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
5.创新教学内容,提升历史学习能力
教学改革创新是助力教育发展的关键举措。此类改革并非只是更新和健全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在教育理念持续更新的背景下,为应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纷纷开始实施分层教学法。此类教学方法为学生创建了与其能力相契合的课堂环境,可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明朝对外关系》一课时,应发挥教学改革创新对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讲解该教学内容时,除了要做好知识教学外,还要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索欲,引导他们深入认知著名的明朝历史人物。此类认知能够帮助学生从宏观层面把握明朝历史特征,为他们提供各类史料的分析和论证契机。以鲜活、趣味的形式呈现文字知识,借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他们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在此期间,革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十分关键。教师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历史文物资料等,构建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借此提升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体验感,带给学生趣味、享受的学习体验。
此外,历史教师也要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入探究性问题、组织学生自主阐述自身见解,在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其自主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6.分层设计作业,因材施教
鉴于学生间存在理解能力及兴趣的差异,“一刀切”的作业布置策略会引发一些学生畏惧高难度作业,或厌倦缺乏挑战性的作业。忽视个性化的作业布置除了会阻碍学生个人能力的成长,还可能导致他们厌倦历史学习,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应结合学生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和内容。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应组织他们开展一系列基础训练,借此夯实知识基础;对于中等生来说,教师可以规划难度适中的任务,以点燃其求职热情;对于优等生来说,教师可以规划一系列延伸性任务,以激发其探索欲。进而满足各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推动其综合素质的发展,优化历史学习效果。
教师在讲授完《鸦片战争》一课后,可以在了解学生实情的基础上,布置分层历史作业。教师可以让中等生探究中外关系在鸦片战争时期的变化,从社会、经济、政治领域,分析战争带来的深刻影响,并类比现代国际形势,阐述个人意见。学生通过此类作业可以更深刻地认知历史事件,掌握综合分析技能,获得评价能力的提升。让优等生从经济、文化、外交等维度分析鸦片战争,并撰写成短文。此类任务可以巩固学生已有知识,启迪他们的智慧,帮助他们更好地口述历史,获得逻辑思维的发展;让学困生探讨与鸦片战争有关的战争爆发缘由、过程、结果等基本问题,或是组织学生背诵这些内容。借助此类作业夯实他们的理论基础,带给学生成功的学习体验,从而提升其学习自信。
总的来说,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革新背景下,应调整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摒弃侧重于分数的教学导向,将塑造学生的核心能力视为教学的核心任务。秉持科学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采用与实际需求相符的教学方案,强化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摒弃过往单一的知识灌输法,积极推广科学指导策略、趣味教学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情境创设法、创新教学内容、分层作业设计法,借此优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全面贯彻新课改要求,践行教学新理念,达成既定的初中历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付军《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策略——以统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盛唐气象”一课为例》,《辽宁教育》2023年第17期。
[2] 孙亚楠、云菲、来苗《特色涉农专业跨学科融合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烟草专业以及烟草历史与文化课程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第14期。
[3] 姚彩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年第24期。
[4] 郭薇《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背景下的尝试——部编版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新课程》2023年第15期。
[5] 张富华《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究》,《中国校外教育》2020年第13期。
[6] 胡娟《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