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培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石晶晶摘 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信仰与精神,而文化自信则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能够凝聚民族力量、坚定民族共同的文化信念。在初中历史教育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教师需要通过历史情境、文化对比、讲述中国故事、探究历史文化等一系列举措促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树立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主要探究基于文化自信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以期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文化归属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 初中历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50
历史学科作为传承民族文化、塑造国民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教学中,通过对本国历史的学习与理解,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与文化现象。但在当前的教育之中,教师通常更看重知识的灌输而非能力的培养,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本国历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
一、对于文化自信的解读
文化自信是指对本国文化价值、历史传承和发展潜力的坚定信念和自豪感。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自信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民族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感的体现,也是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现代表达,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合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既有深厚历史积淀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深刻认识上,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内在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展现自身独特魅力和价值观的核心力量。
二、基于文化自信培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1.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证明、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历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优秀的文化之中,学生能够感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时代背景的学习,学生能够在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长河中的智慧结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这不仅仅是记忆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材中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历史经验和教训应用到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同时,在学习之中,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历史事件,形成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当然,在学生了解各个历史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必定会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且运用各种方法思考其中的影响与意义,在长期的思考之中,学生也能够形成正确的文化态度,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精神,有助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2.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历史是一座蕴含着丰富道德资源的宝库,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包含着众多优秀的传统道德价值观。例如,儒家倡导的“仁爱”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与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关联。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这些传统价值观的内涵与形成背景。在讲述古代仁人志士的故事时,文人墨客、英雄豪杰的爱国情怀、忠诚品质、高洁情操成为学生道德学习的榜样,有助于在学生心中种下积极健康的道德种子,让他们在现代社会中也能秉持这些优秀品质,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同时,历史展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其中包含着不同文明的兴衰、各种思想的碰撞。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和民族在面临挑战时的抉择,了解到正义与邪恶、进步与落后的区别。在学习之中,有助于学生形成反对暴力、追求和平正义的价值观。同时,从我国近现代史中,学生能体会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来之不易,因此更加热爱祖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形成积极向上、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有担当、有道德的现代公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担当
在历史教学中,将文化自信的理念融入其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本国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教学中的文化自信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还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当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时,他们便能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传承文化的重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未来发展的指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反思,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问题,以此培养出理性思考的习惯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意识到每一个个体的行为都可能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真正实现从历史学习到现实行动的转化,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基于文化自信培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1.挖掘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历史教材中具备许多文化资源,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了解,能够从教材中提炼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元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基于文化自信的培养,可以通过挖掘传统文化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由此,教师要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讲解,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让学生既能了解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还能够认识到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以此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教学为例,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百家争鸣”就是众多思想流派智慧的集中爆发。该时期的思想成果,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
教师在讲解中,要深入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百家争鸣时期,儒家倡导“仁”“礼”,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显著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和对社会秩序的积极探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学习中,学生发现这些思想流传千年,到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以此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2.融入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
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引入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通过从不同角度去挖掘教材,精选故事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使历史课堂生动化、个性化和情感化,使历史故事富有教育性和逻辑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在讲解之中,需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对中国故事的理解与感受,让学生主动探索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历史人物的故事入手,而在这段历史中,有一个不可避开的人物——张骞,他肩负着汉武帝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使命,毅然踏上充满未知与危险的西行之路,在途中两次被匈奴扣押,历经磨难,却始终不忘初心。他的坚持和勇敢,不仅为汉朝带回了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等重要信息,更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故事中,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古代中国人勇于探索、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在丝绸之路的开通历程中熠熠生辉。同时,这一故事也体现了汉朝积极对外交往、拓宽视野的大国胸怀,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包容、开放的特质,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在经营西域的过程中,中原的先进技术如造纸术、冶铁术等传入西域,而西域的苜蓿、葡萄等特产也传入中原。这些交流体现了丝绸之路作为文化交流通道的重要意义,能够让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彰显中华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使学生明白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内心深处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创设教学情境,深化文化感知
历史与当前社会相距甚远,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总是感觉与所学历史知识点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鸿沟,不能有效理解传统文化,很难形成文化自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灵活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与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深切感知历史文化的细节,感悟其中深刻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古老中国在18世纪之前的辉煌文化成果图片,让学生能够尽情欣赏精美的丝绸、华丽的瓷器、宏伟的故宫建筑等,同时讲述中国古代在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领先世界的成就,比如造纸术、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巨大推动。然后话锋一转,提出问题:“如此伟大的文明古国,为何在19世纪中叶遭遇了一场改变国运的鸦片战争呢?”以此创设情境,从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入手,让学生首先对本国文化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在学生心中建立起中国强大且富有创造力的国家形象,之后引发对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理解文化传承与国家命运关联的兴趣,为培养文化自信奠定基础,也为后续学习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等内容做好铺垫。
在讲解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时,教师可引领学生“穿越古今”,假设学生是当时的中国民众,让他们描述在鸦片战争期间看到英国的坚船利炮时的感受,以及对比中国传统军事装备的落后时的震惊。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只是军事装备的失败吗?通过深入探讨,让学生明白背后是封建制度的腐朽、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的文化保守与科技落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但中国文化中蕴含的坚韧不拔、英勇抗争的精神从未消失,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就是中国人民在遭受侵略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自发进行抗争的体现。让学生在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的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力量源泉,即使在国家面临困境时,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依然能激人民奋起反抗,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自信。
4.进行文化对比,凸显文化优异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显著差异,而中华文化与其他亚洲文明也有明显区别,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与特征,对于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但在历史学习中可以明显看到,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在学生已经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教学强化学生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的理解,促使学生发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正面情感。当然,也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化对比中认识到一些外来文化的优秀,并虚心学习,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促使学生能够在此学习中保持学习的热情,形成文化自信。
例如,在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文艺复兴运动”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领对比当时的社会发展背景。在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被宗教神学所笼罩,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的禁锢,当时的文化强调神的至高无上,人被贬低到极其卑微的地位。在此背景下,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与中世纪压抑人性的文化相比,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然而,同时期的中国文化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中国古代文化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社会秩序的构建以及对自然和人文的多元探索,儒家思想倡导积极入世,关注人的社会价值实现。
在文学方面,薄伽丘的《十日谈》以生动的故事反映人性的复杂多样,与中世纪教会文学中刻板、单一的对神的歌颂形成鲜明对比。而从绘画艺术来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展现出的人性之美,神秘的微笑背后是对人内心世界的探索,这和中世纪绘画中千篇一律、表情木讷的宗教人物形象大相径庭。与同一时期东方绘画注重意境和对自然山水的描绘相比,文艺复兴绘画在解剖学、透视学等科学知识的运用下,以一种独特的写实又充满人文精神的方式呈现人物。通过对比,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文艺复兴在当时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凸显出它在人类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对不同优秀文化的理解,提升他们对文化多元性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其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历史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培育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共同欣赏中华文化的发展,感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通过引入中国故事,进一步促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随后,通过教学情境与文化对比,让学生深入感知中华文化的优越性,以此促进学生形成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徐晓枫《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路径》,《中学教学参考》2023年第22期。
[2] 李宝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初中历史中的文化自信研究》,《语言与文化研究》2024年第3期。
[3] 李瑞《基于文化自信培养的初中历史高效教学策略》,《读写算》2024年第15期。
[4] 田文静《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新课程导学》2024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