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培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徐金玉

摘 要:家国情怀是新《课标》中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兴趣,通过挖掘教材内容、进行问题探究、引入历史故事等一系列手段,推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实现家国情怀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本文主要探究家国情怀培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以期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52

家国情怀是一种深厚的情感与价值观,体现为对家庭、家族的热爱,升华为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时代赋予历史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新《课标》中明确的培养目标。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从历史学习中汲取力量,形成正确的家国观念。在当前历史教学中,在培养家国情怀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很多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缺乏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同时,对于历史教材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素材挖掘不够深入,未能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民族责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家国情怀的概念解读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和国家所表现出的一种深厚情感与高度认同,一方面包含着对亲人的眷恋、对家族文化的传承与珍视,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情感的最初港湾,对家庭的热爱是家国情怀的根基。在家庭中所接受的教育、熏陶,如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是家国情怀的微观体现。另一方面,体现为对国家主权的坚决捍卫、对民族文化的自豪与传承、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当看到国家取得伟大成就时,油然而生的骄傲之情。同时,家国情怀也意味着在国家面临挑战时,愿意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投身科研创新,还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都是家国情怀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在新《课标》中,也明确给出了家国情怀的解读:“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因此,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更多的是学生对家乡、国家与民族的认同,促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二、家国情怀培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1.有效落实新《课标》培养要求

新《课标》中提出了五大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就是其中之一,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重点培养目标。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新时代公民必备的情感与责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对于培养学生的身份认同和责任感也具有重要意义。初中是学生系统学习国家和世界历史的重要阶段,通过历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发展成就。历史教师应利用丰富的历史资源,结合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与家国情怀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设计情境化、问题化、启发性的教学活动。通过讲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每一个历史时刻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明确作为青年一代,肩上有需要继续完成的使命,自然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2.有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历史学习之中,家国情怀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在中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就体现了家国情怀的递进关系。当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深入体会到家国情怀时,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一员,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对周围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在学习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中国近代史上的救亡图存运动时,学生能够看到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家国情怀驱使他们承担起变革社会、拯救国家的重任。这种历史的呈现让学生明白,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都有着对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的追求,而实现这些追求需要每个人积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家国情怀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了情感的基石和价值导向,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努力,以此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3.帮助学生增强文化归属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主要分为中国古代、近现代史以及世界史,重心实际上还是偏向于中国历史。历史是文化的载体,在历史学习之中,学生能够见识到从古至今中国发展的历程,当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深入学习这些内容时,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是这一伟大文化传统的继承者。从中深入学习,能够明确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产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敬意与归属感。

从古至今,无数英雄事迹和伟大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岳飞精忠报国,他抵御外敌入侵的英勇事迹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气节,彰显了民族大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这些人物和事迹,能够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而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贯穿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学生在理解和感悟这些精神的过程中,会将自己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认识到自己是拥有这种伟大精神的民族的一员,以此在内心深处形成强烈的文化归属感。

三、家国情怀培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1.挖掘教材内容,感知家国情怀

历史教材之中有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等丰富的家国情怀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系统挖掘和分析其中与家国情怀教育相关的历史教育资源,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彰显家国情怀培育的价值,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注重联系现实,将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与当代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通过比较历史事件与当代成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不仅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感受到深厚的家国情怀,还能在现实生活中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在教学中,从战争背景中挖掘家国情怀。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而此时的中国,在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下,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从教材对该事件背景的阐述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必须与时俱进、对外开放。中国的闭关锁国,不仅是对外部世界发展的忽视,更是一种缺乏远见的自我封闭,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而当时的外来列强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国际道义,将鸦片输入中国,损害中国人民的健康,掠夺中国的财富。从背景中,学生能够明白国家的主权独立、人民的健康幸福需要强大的国家实力和积极的对外政策来保障。当国家面临列强的觊觎时,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危机意识,这种意识就是家国情怀的一种体现,激励着人们去关注国家命运,为国家的发展和安全贡献力量。在此背景的分析中,学生能够认识到家国一体的关系,国家的命运与每个家庭、每个人息息相关。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2.引入历史故事,培养学生情感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适当引入历史故事,通过生动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对历史学科的情感认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通过历史故事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促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形象化,更加便于理解。同时,从历史故事的角度理解历史知识,学生更加能够感受到历史中的文化底蕴,感知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为了阻止秦国的兼并之势,派出勇士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前往秦国,在咸阳宫,荆轲图穷匕见,然而最终行刺失败。在此故事之中,可以显著分析出当时战国诸侯面对强秦的复杂心态。燕国明知自己力量弱小,却依然拼死一搏,这从侧面体现出秦国的强大已经让其他诸侯国感到极度恐慌。在讲述之中,教师可在引入“车同轨”的故事,从此故事中可知,统一度量衡的举措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想象,从此,秦国的大道上,来自各地的车辆都能顺畅通行,无论是运送物资还是人员往来都变得高效快捷。站在整个历史的角度,秦统一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仅是地域上的统一,更是在经济、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融合,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从此角度进行学习,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秦统一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伟大变革,培养家国情怀。

3.提炼历史问题,深化家国思考

初中生的历史学习主要是对历史的探究,即发现历史问题、提出历史质疑、得出历史结果、总结历史规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探究历史问题。教师应当从历史事件和人物中提炼出具有家国情怀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意义,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在课堂上,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以便更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唐朝时期,众多外国使节、商人、学者纷纷来到中国,这反映出当时的唐朝具有怎样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各方来客。从政治角度看,唐朝完善的制度保障了社会的稳定;经济上,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如唐三彩、丝绸等精美商品,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文化方面,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绚烂多彩。伴随着的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进一步形成家国情怀。

同时,提出问题“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他们为何仍坚持不懈?这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鉴真东渡六次才成功,途中经历狂风巨浪、疾病等重重磨难;玄奘西行也是历经艰险,穿越沙漠戈壁,面临生命威胁。他们之所以坚持,是因为内心有着对文化传播的坚定信念。教师需要把握这精神传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精神的可贵,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

4.了解历史成就,树立文化自信

家国情怀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体与国家之间的桥梁,是初中生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了解历史成就,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文化传承的不易,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国的历史成就,将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历史文化成就作为素材,带领学生了解这些历史文化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深远影响。在讲述之中,需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突出其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以便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科技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发明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实际案例,展示这些科技成就如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形成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通过对比中外科技发展的历程,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感。

在此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非常繁荣,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与互动。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和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开放与交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促使学生形成文化自信,逐渐形成家国情怀。在此教学之中,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宋元时期科技与中外交通发展的重点知识,学习其中科技交通的发展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促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历史教育要有鉴知古今、认识历史规律、培养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历史教学之中,需要深入挖掘历史事件中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理解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资源、引入历史故事、结合历史成就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强大与个人的努力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与担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家国情怀的培养应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姜晓燕《指向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教学路径探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年第24期。

[2] 褚为然《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以中国近代史教学为例》,《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年第19期。

[3] 沙晓燕《指向家国情怀培养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学课程辅导》2024年第29期。

[4] 查胡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探究》,《科教文汇》2024年第13期。

(徐金玉,1978年生,女,汉族,江苏如皋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班主任,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