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与高中历史学科融合育人的策略研究
作者: 米慧摘 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不仅让学生了解国家的过去,还能帮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民族的艰辛和荣耀,使家国情怀自然浸润到学生的思想中。将思政教育融入高中历史课堂,不仅是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的必要手段,更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在历史课堂中通过“大思政课”理念的渗透,能够实现情感共鸣与思想共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觉形成爱国、担当的意识。本文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思政资源、应用情境教学法、引入项目式学习以及开展跨学科合作等角度探讨“大思政课”与高中历史学科融合育人的具体策略,为培养新时代家国情怀素养提供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思政课 高中历史 学科融合 家国情怀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53
“大思政课”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成为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其核心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独特的精神基石,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教育引导青少年形成深厚的家国情怀,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在各学科中,历史学科以其对国家发展历程和民族奋斗精神的生动讲述,在家国情怀的培养上具备独特优势。
一、“大思政课”理念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契合点
1.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
“大思政课”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入突显了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即通过历史学科的特有方式深化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历史学科不仅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国家兴衰、民族进步的历史案例,而且还通过这些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连续性和复杂性,进而在学生心中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这种教学方式与“大思政课”的理念高度契合,因为它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强调了价值观的灌输和情感态度的形成。通过历史教学中的系统性思政元素融入,学生可以在探索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从而实现“大思政课”所追求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这种教育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历史课程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理解历史的同时,加深了对当前社会责任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个人承担意识,有效地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与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融为一体。
2.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大思政课”理念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融合恰好契合了历史学科所具有的教育功能,使得历史不仅成为知识传递的媒介,更成为学生理解家国关系、树立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高中历史课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梳理、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与事迹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与民族的奋斗精神,这种深刻的历史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效果,符合“大思政课”所提倡的以史育人、以情感人、以理启智的教育价值取向。在课堂中,通过剖析历史中的国家危难、复兴时刻,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感知社会责任和集体荣誉的重要性,逐渐将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他们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中。借助历史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大思政课”理念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有机结合,在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和谐统一。
二、“大思政课”融入高中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1.强化历史学习的思政价值
将“大思政课”融入高中历史课堂,以强化历史学习的思政价值,是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必要之举。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历史学科作为承载民族记忆、培养国家意识的重要学科,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政素材,将历史学习与家国情怀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在历史课堂中引入“大思政课”理念,学生不仅可以从课本知识中感受到我国自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和成就,还能深刻理解在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历代先辈为民族复兴所做的巨大牺牲,这种情感与价值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让他们意识到国家的强盛与个人成长密不可分。通过将历史学习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学生不仅能提升历史理解力,更能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同感,逐步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历史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意识的新时代公民。因此,将“大思政课”融入历史课堂,是符合我国人才培养实际需求的教育创新,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
2.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综合素养的提升不仅仅在于知识层面的积累,更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价值判断力以及社会责任感,而历史学科正为此提供了独特的优势。通过思政教育的融入,学生能够在历史事件的剖析中体会历史规律,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比较古今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历史事件的教训与经验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感悟国家的发展道路、社会的变革轨迹以及文化的传承精神,这种理解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意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自我认同与家国意识。与此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多角度思考,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自主判断和独立思维的能力。通过“大思政课”的引导,学生还会自觉地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既能丰富其学科知识,又能培养其成为具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的全面发展人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贯彻“大思政课”理念尤为必要。
3.应对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地位提升,迫切需要具备深厚家国情怀、历史使命感和全球视野的综合型人才,历史课堂作为承载国家记忆、传播文化价值的核心阵地,能够通过“大思政课”实现思想价值的传递,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面对新时代的人才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知识,更需具备历史反思、批判思维和价值判断等核心素养。通过“大思政课”理念在课堂中的渗透,学生在学习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事迹时,可以更加主动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体悟自身在民族复兴道路中的角色定位与使命担当。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能够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理性和责任感,还能肩负起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真正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因此,在历史课堂中落实“大思政课”理念,是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满足新时代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
三、“大思政课”与高中历史学科融合育人的策略
1.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思政资源
在“大思政课”与高中历史学科融合育人中,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思政资源可以通过对特定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深入分析,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理解。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可以通过多维度挖掘思政资源,使学生理解国家在面临危机时所展现的坚韧不屈与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艰辛。在教学设计上,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尤其是通过讲述列强的侵略政策及其带来的惨痛后果,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在近代的屈辱与人民的苦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引用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的言行,展示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不畏强权、敢于担当的爱国精神。为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设置“假如你是林则徐”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从林则徐的视角出发,思考他面对外敌时的责任感,进而理解个人与国家命运之间的深刻联系。在活动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鸦片战争后的国人自救意识中讨论民族觉醒的意义,使学生感受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重要性。此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比近现代中国从积弱走向复兴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新时代青少年肩负的家国责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当下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教材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够体悟国家的艰难发展历程。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丰富了历史课堂的思政内容,还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理解历史的过程中自然渗透,实现了“大思政课”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目标,提升了历史课堂的思想深度和育人价值。
2.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旨在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形成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从而深化对历史事件和爱国情怀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长征”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设计“重走长征路”的情境活动,让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视角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苦。首先,教师可以以长征地图为基础,展示红军经过的艰险路线和恶劣环境,帮助学生直观感受长征途中的艰难。随后,教师通过播放真实的长征影像资料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境,同时分配小组任务,每组负责重现一个关键场景,如“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这种情境再现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事件的认知能力,还使他们在扮演过程中深入理解红军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付出的巨大牺牲。在任务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如果你是当时的红军战士,面临险恶环境与强敌追击,你会如何坚持下去?”这一开放式问题使学生在角色代入中思考“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理解红军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坚定信念。同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种精神延伸至当代,思考新时代青年应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历史责任感。通过这种沉浸式的情境教学,学生在情感上形成了对“长征精神”的深刻体悟。
3.项目式学习的引入
引入项目式学习策略能够将学生的主动探究与思政教育目标相结合,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和价值观念的理解。例如,在“抗日战争”专题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再现抗战史”的项目,让学生围绕抗战中的重要战役或人物进行深入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抗战纪实展板。教师首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抗战历史资料,特别是深入研究“台儿庄战役”这样的关键事件或杨靖宇等民族英雄的事迹,理解抗日战争中体现出的爱国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民族意志。每组学生需完成历史背景分析、人物事迹撰写、战役过程图解,以及展板的设计与制作等环节,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信息整合能力,也使他们在项目中感受到抗战年代的艰难与抗日军民的勇敢精神。在项目展示环节,学生通过讲解展板内容向全班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增强了对抗战精神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展示结束后,教师可组织讨论:“抗战精神对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理解抗战精神如何激励新时代青年在面对挫折与挑战时自强不息。这一开放式的思政引导帮助学生从抗战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并思考如何将这种力量应用于自身成长中。
4.跨学科合作与资源整合
跨学科合作与资源整合策略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深度,通过多学科资源的结合,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立体理解。例如,在教学“新文化运动”时,教师可以联合语文、政治等学科开展跨学科合作项目,以丰富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文化、思想和社会影响的理解。项目设计中,历史教师首先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人物和发展过程,重点阐述这一运动在思想启蒙方面的重要意义。随后,语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狂人日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等新文化代表作品,通过文学的视角理解当时知识分子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对新思想的呼唤。政治教师则负责从思想解放、民主与科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其对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系统的认识。在项目活动中,每组学生需在多学科信息支持下,完成“新文化运动思想影响”主题报告,深入探讨这一运动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不仅展示历史事件的基本内容,还通过语文与政治学科的支持,从文学作品的思想表达、思想解放的政治诉求等多维度进行阐释,这种跨学科的资源整合,使学生能更全面地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并认识到思想解放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教师可在结尾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的青少年如何继承和发扬思想解放精神?”帮助学生将所学融入现实,形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
综上所述,在“大思政课”理念引导下,将思政教育与高中历史学科深度融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深化了他们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历史课堂中的思政教育通过挖掘历史资源、情境体验和项目合作等多元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探索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到民族的责任与自豪。通过这样系统化的融合教育,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在情感和价值观层面上得到了升华,培养了具有批判思维和社会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这种教育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更有效实现了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教育目标,为我国的新时代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钟海燕《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年第1期。
[2] 雷建军、朱永胜《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新课程评论》2021年第Z1期。
[3] 刘渊《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二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5年。
[4] 马维林、黄敏《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及实施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5期。
[5] 林志友《坚定历史自信的底气》,《红旗文稿》2022年第15期。
(米慧,1993年生,女,汉族,甘肃庆阳人,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工作)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大思政课”与高中历史学科融合育人的策略研究——基于历史课堂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4]GHB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