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队活动和道德与法治的融合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 应凌芝

摘 要:少先队活动课和道德与法治课两种课程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强化课程育人功能,促进知行合一,突出教育实效。本文从课前进行少先队活动“融合教学内容,开展自主探究”,课中以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为主“融合教学形式,进行整体学习”,课后延续少先队活动“融合评价手段,组织实践体验”进行论述,通过这三个环节构成融合教学模式,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少先队活动 道德与法治 融合模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54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育穗期”,开展正确的政治思想教育至关重要。为了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让思想道德教育真正直达学生内心,不仅需要教师对教材理论不断钻研,用好四十分钟的课堂,还需要教师利用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做好课堂内外全面立德树人,实现知行合一。少先队活动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阵地,旨在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意识。少先队活动与小学道德与法治共同指向学生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培养,尝试将两者相融合,形成一体化贯穿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符合学生的学情,利于核心素养发展。

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往往局限于课堂,集中于理论,课堂中以教材内容学习为主,学生很难有机会将所学外化显现。这导致学生掌握的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规范,课上所学的政治思想理论缺少实践机会。学校的少先队活动往往只是简单进行一次实践,缺少整体性和层次性,会因前期未进行理论学习而难以开展,也会因缺少实践后的情感升华和反思教育,达不到教育效果。若能将少先队活动同道德与法治教学紧密结合,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就能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学。

一、少先队活动和道德与法治课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少先队活动和道德与法治课融合的可行性

道德与法治课和少先队活动课的课程理念都指出课程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聚焦少年儿童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在课程理念指引下,少先队活动和道德与法治学习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有许多相近的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少先队活动的课程性质都有政治性和实践性,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思想教育基本特征,结合学生生活开展说理,在实践中丰富体验,进行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因此,课堂学习可以凭借二者内容的融合实现途径的融合。课外实践则可以有意识地融入少先队组织的独特元素,实现二者“双赢”的目的。

道德与法治和少先队活动课的评价中都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重视表现性评价。少先队活动关注少年儿童在活动中和活动后的价值取向、思想发展和行为表现,鼓励他们追求新的目标。二者的教学评价都强调动态的、反复的评价,并且关注长远发展,可以进行有效融合。

2.少先队活动和道德与法治课融合的必要性

少先队活动是学校落实党和国家对少年儿童成长关怀发展意见的重要载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实践内容。道德与法治课是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但在日常教学中,少先队活动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割裂开的,二者并没有尝试融合渗透与发展。新《课标》“知行合一”理念的提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理论讲解为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实践为主的少先队活动相联系。

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指出“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理”,还在日常实践中“导行”。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课程以实践活动为基本形式,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二者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性质紧密联系,融合教学能够使“行”与“知”互补,用理论支持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进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少先队活动与道德与法治需要互补融合,适应新时代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

二、少先队活动和道德与法治课融合的模式

少先队活动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模式,基于“三明治”教学法。“三明治”教学法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融合教学模式中,少先队活动作为任务驱动,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面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做好准备。后置的少先队活动是道德与法治学习实践落实,达成培育目的。在模式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开展少先队活动,辅导员联系少先队活动课和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组织队员进行课前自主探究。接下来,辅导员链接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开展活动,引导队员在课中整体学习。课中学习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为主,坚持辅导员价值引导和队员主题构建相统一,辅导员在教学中让队员充分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并开展小组讨论和感悟分享。最后,辅导员创设争章活动,队员开展假日小队活动,延展课堂所学,实现知行合一。

1.融合教学内容,开展自主探究(少先队活动)

少先队活动课和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理念都指出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课程的教学目标相近。辅导员研读教材,寻找少先队活动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的关联点,并根据目标设计既与道德与法治学习主题相关、又充分体现队员主动性的少先队活动。少先队活动为前期的任务驱动,保证每一位队员的深度参与。辅导员发挥引领作用,搭建“学习支架”,开放学习空间,引导队员通过实践活动搜集资料,为以后的学习活动的开展做充分准备。在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思想认识。此活动中,辅导员要关注、追踪队员任务的实施。

四年级少先队活动“乘着亚运东风,看家乡新变化”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少先队活动(四年级队员用书)的主题五“建设美丽家乡”,结合队员的家乡真实情况所设计。少先队活动中的这一主题指向“政治启蒙”这一课程目标。通过组织外出寻访活动,亲身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对少先队队员进行政治启蒙,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归根结底来源于党的正确领导,培养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四年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引导学生具象化了解家乡,增进对家乡的热爱,其中的《家乡的喜与忧》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通过调查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乡发展,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之情。两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十分相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次活动包含三个活动目标。第一,每小组队员以自己生活的村社为切入点,走近家乡,发现和感受家乡的新变化。第二,队员通过参观博物馆,上网查资料,询问长辈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家乡新变化,向大家展示家乡变化为家乡人民生活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第三,通过制作ppt、小报和宣传板等活动,自主宣传家乡变化,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

“乘着亚运东风,看家乡新变化”主题活动的第一篇章是“童眼识家乡”,辅导员提前两周让队员进行课前自主探究。通过问卷调查,辅导员了解学生对家乡情况的掌握情况,如:“你能写一写自己生活的街道(村社)的名字吗?”“你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吗?”和“亚运后,你觉得我们生活的家乡有变化吗?发生了哪些变化?”根据问卷的情况,布置队员搜集相关的资料。由于涉及范围较广,辅导员和队员讨论,以队员的居住地为小组划分依据,收集关于亚运会之后,家乡道路交通,文化休闲设施和商业项目建设的内容。队员根据自己居住地的情况分工合作,有的采访家里长辈,有的上网查找资料,有的走进自家附近的新设施。

2.融合教学形式,进行整体学习(道德与法治教学)

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知识讲授,学习过程中只有融入个人的经验感受,学习才能真正发生。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鼓励队员积极参与,辅导员少讲,队员多学。辅导员精心设计主要环节,激发队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队员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课堂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感悟。让队员真正参与其中,教学才能有效。在课堂教学中,辅导员提出问题和提供的素材都十分关键。问题是辅导员发挥价值引导的重要载体,通过问题可以让队员的思维一步步深入。课堂素材的呈现,既给队员提供了参考,又能拓展他们的思维。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引导问题和丰富素材,为课堂教学提供资源。在明确学习目标和思考问题后,小队展开讨论交流,并汇报结果。随后,辅导员对各小队进行小结,并提出新问题引发队员下一轮的思考和讨论。最后,辅导员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对同学们的表现予以评价。

“乘着亚运东风,看家乡新变化”主题活动的第二篇章是“小脚走家乡”。在课堂学习的第一环节,队员观看新闻。看完新闻后,辅导员让队员谈感受,队员感受到家乡对个人的影响深远,引入队员们的家乡。第二环节,辅导员播放视频,展示队员们的家乡亚运后的新面貌。第三环节,辅导员组织各小组进行汇报。有的小组参观家乡的博物馆,知道了家乡文化的新建设,有的小组了解亚运会后家乡商业项目发展的信息,并制作了ppt进行汇报。有的实地考察家乡的产业农田,感受亚运会带来的“新经济”。第四环节是“新颜旧貌看变化”活动,辅导员出示亚运会前各村落街道和建筑物的几张照片,让队员们自由猜一猜。看了照片,队员们都直观看到家乡的变化。第五环节是“赞赞家乡大发展”活动,辅导员组织队员们谈谈这节课所学的感受,并写下一句赞美家乡的话贴在便利贴上,将便利贴贴到爱心墙。辅导员对队员们的表现进行点评,通过《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视频总结,做好政治启蒙。

3.融合评价手段,组织实践体验(少先队活动)

队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不断实践,仅靠课堂教学就想达到教育目的是不大可能的。教学中坚持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队员自身的积极活动,在实践中寻真理,才能将所学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真正促进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因此,在课后辅导员还需结合假日小队活动,开展系列活动。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评价至关重要,评价可以激发队员的兴趣,还能让辅导员关注到队员思想品行的发展和进步。因此,辅导员要坚持队员的活动表现与少先队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相衔接,用好“红领巾奖章”激励载体。

“乘着亚运东风,看家乡新变化”主题活动的第三篇章是“童心爱家乡”。辅导员结合少先队活动,组织假日小队开展“宣传家乡新风貌”和“助力家乡发展”。“宣传家乡新风貌”活动中,队员们将参观博物馆,查找资料和实地寻访的内容制作成PPT、手抄报和宣传板,将家乡的新面貌和家乡取得的新成就在班级里展示,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作品,联系社区进行展示。在“助力家乡发展”活动中,队员们结合自身经历,采访身边亲人,寻找家乡发展还有哪些方面可以继续改善,比如村社的垃圾分类、文化宣传等问题。在假日小队活动中,队员们贡献自己的力量,解决家乡存在的问题,或将自己想到金点子告诉村社工作者,助力家乡发展。课后实践活动还与“红领巾奖章”证章活动相结合,辅导员和队员们一起设计了关于本次家乡主题的特色章。活动过程中,通过多主体的评价系统,队员们能全方面了解了自己的表现,收获成长。

三、少先队活动和道德与法治课融合的实践意义

在小学阶段,每一个小学生都是少先队员或者准少先队员。少先队活动是小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主要方式,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随着新《课标》学科融合理念的提出,少先队活动的开展理念也需要不断更新,以此确保活动的与时俱进。道德与法治课和少先队活动课是塑造小学生正确政治思想的两种主要途径。把这两个渠道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强化理论学习,又能提升实践能力,从而提高队员的思想政治意识,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少先队活动和道德与法治融合的教学,对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乘着亚运东风,看家乡新变化”实践活动时,将少先队主题活动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融合。实践中,课前开展“童眼识家乡”少先队活动,队员们在上网查资料,参观博物馆和实地走访等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到家乡的新变化,激发了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课中通过“小脚走家乡”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在课上,辅导员和队员借鉴道德与法治提供的资源,进行小组汇报和感悟分享,培养了队员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辅导员引导队员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归根结底来源于党的正确领导,落实政治启蒙。课后开展“童心爱家乡”少先队活动,将“热爱家乡”之情转化为“热爱家乡”之行,通过宣传家乡之美和为家乡存在的问题出力等方式,发挥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先进性。课前少先队活动/课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和课后少先队活动层层递进,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少先队活动与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结,弥补了实践层面的缺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融合模式中,辅导员可以将少先队活动课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可以把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作为少先队活动的主题,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将少先队活动系列化,将队员们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陈程《少先队活动和道德与法治课融合的实践研究》,《甘肃教育》2022年第8期。

[2] 刘昊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少先队主题活动的融合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3] 宋思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少先队活动有效结合的行动研究》,《孩子》2020年第23期。

[4] 魏星《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少先队活动的融通实践》,《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4年第6期。

(应凌芝,1994年生,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