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情境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丁吉利摘 要:时代在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小学教育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关键课程之一,道德与法治肩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法治思维以及社会责任感的重大责任。在这一教育背景之下,情境教学这一创新教学模式出现了。基于此,文章深入探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情境教学相关问题,分析了它的作用,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学策略,旨在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道德法治素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情境教学 素养提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55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境教学已逐步成为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能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入理解,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此,对情境教学如何运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情境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领域,情境教学因其特有的魅力与实效,已成为引发学生兴趣的一大法宝。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却常常因抽象的理论知识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情境教学的提出恰到好处地突破了这个难点,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有感染力的特定情境,使学生沉浸其中,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通过对现实生活情景的模拟,比如:角色扮演、故事讲述、案例分析等等,把抽象的法律知识与道德观念变成生动可感知的具体形象。这一教学方式既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又满足了学生好奇心强、爱动、好动的本性。
例如,在教授“遵守交通规则”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小交警”的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模拟的交通环境中学习并实践交通规则。这一寓教于乐的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成长。另外,情境教学强调学生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在情境教学中,学生已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主体,而变成了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的主体。学生在参与情境活动中切身感受到了道德与法治的魅力,进而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与记忆。这一主体性发挥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与此同时,情境教学的情感体验,诸如成功感、挫败感和责任感,也是学生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心理养料,这些经验能推动其更主动地参与道德与法治学习。
2.帮助强化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情境教学凭借自身特有的优势成为强化学生情感体验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景中体会到道德与法治的魅力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境式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模拟真实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场景,例如家庭关系、学校生活和社会公德等,使学生能够沉浸在具体的道德与法治环境中。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体会道德与法治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与意义。
例如,在教授“孝敬父母”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扮演父母和子女的角色,通过模拟家庭生活的场景,使学生深刻领会孝敬父母是多么重要。这一特定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对孝敬父母这一道德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也激发了其感恩之情。情境教学的情感体验是深刻持久的,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与感悟,可以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一认识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上,而是向情感层面纵深发展,并形成了道德与法治知识上的情感认同与价值取向。同时,这种情感体验也是持久的,它能长期影响学生的行为,学生通过情境所产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内化为其行为习惯与行为准则。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情境教学方法
1.充实情境素材的来源
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丰富的实际情境素材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提高其理解能力的核心要素。多样化的材料能从不同视角展现道德与法治的意蕴,使学生能够在多元情境下提升自我。
影视资料是重要的素材来源之一,比如,在教授“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选择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影片中充满了墨西哥特有的文化元素——从绚丽多彩的剪纸、热热闹闹的亡灵节巡游到传统墨西哥家庭观念与音乐风格。教师播放电影片段,比如亡灵节那天晚上,米格跨进了五彩斑斓的亡灵世界——这里有着千姿百态、富有民族特色的亡灵形象和满街欢歌笑语的欢庆场面。学生看了这些片段,就像在墨西哥经历了一场文化盛宴。教师可以在播放过程中适时暂停,提出问题,比如:“你认为这一切与我国传统节日有何区别?”“这种文化展示让你有怎样的感受?”指导学生去观察与思考。影片结束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探讨墨西哥文化是如何反映到电影中的。这种以影视资料为载体的情境创设能够使学生直观感受文化多样性的迷人之处,懂得尊重不同文化的意义,而电影这一形式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可以显著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更为生动和有趣,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世界文化的新视角,使学生认识到每一种文化都是值得尊重和保护的。
2.增强情境的真实性
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情境教学,学生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并深刻地感受到道德与法治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在“爱护公共卫生”这一主题教学中,教师可营造校园卫生大扫除情境。教师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组,每一组负责校园里的某个地方,比如:教室、走廊和操场的一角。大扫除期间,学生能发现各种卫生问题,有些组找到了操场一角的食品包装袋、纸巾之类的废物,有些组找到了教室角落的灰尘、蜘蛛网等等。与此同时,学生还体验了清洁工作所带来的艰辛,例如,要一遍又一遍地扫才能打扫干净操场上的叶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来反思卫生问题的成因。学生做完大扫除后,整齐划一的校园就能够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就会产生很强的成就感。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一下怎样维持这种环境,使学生懂得关爱公共卫生并不是一次性行为,而应该是一种习惯,要长久地坚持下去。这一逼真的校园大扫除场景使学生真正参与了公共卫生维护活动,深切感受到了保持公共卫生的意义,也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意识地维护日常校园生活环境卫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保持卫生干净不容易。
3.加强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指导是确保学生全面参与的关键步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关注每位学生的情况,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主动融入情境活动中,获取足够的学习经验。
例如,在“遵守交通规则”这一情境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模拟过街。在校园内的操场上布置仿真十字路口、车道、人行道,斑马线上都标有彩色胶带作为交通元素。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给学生详细讲解了交通规则,比如红灯停、绿灯行,横穿马路需要走斑马线。再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各组轮流担任行人和司机的不同职务。模拟时,教师应该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对某些易忽略规则的现象,如有些“行人”见没有汽车便闯红灯横穿马路等,教师应及时阻止并指导学生探讨此类行为是否危险。对胆子较小、害怕参加活动的同学,教师应予以鼓励与扶持,如陪伴一个害怕横穿马路的“小行人”,指导其观察交通信号灯并告知其横穿马路的正确做法等。同时,教师还可通过模拟活动来设置某些特殊情形,比如路上有障碍物等,问学生该怎么应对,引发学生思考与探讨。通过这一指导,积极和内向的学生可以充分参与模拟穿越道路的场景并深刻认识到交通规则的意义,以全面提高学生遵守交通规则这一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学习成效。
4.创新情境的呈现方式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创新情境呈现形式可以给教学带来新的生机,让学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认识与接受道德与法治知识并调动其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以虚拟现实(VR)技术作为教学实例,在教授“历史文化的传承”这一主题时,VR设备能够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历史背景。教师可选择古代丝绸之路的相关题材,学生戴上VR眼镜,就像置身在古代繁华的贸易之路上。学生能看见大漠里骆驼商队慢慢地向前行进,载着精致的丝绸、香料和其他商品;可以观察到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商贾在繁忙的市场上进行交易,同时也能听到各种语言的交谈声和驼铃的叮当声。在这一虚拟场景下,学生可随着商队在各古城穿梭,体验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与文化特色。这一沉浸式体验远超传统图片、文字等讲解方式,使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意义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教师可在场景中创设一定的互动环节,如让学生试着跟虚拟商人交易、挑选适合自己的物品交换等,并在此过程中感受古代贸易规则等。另外,角色扮演游戏是一种新颖的呈现方式,教师可设计大型的角色扮演游戏,把教室安排在一个小社会里,并设立医院、警察局和超市等各种角色区域。学生抽签确定自己所担任的职务,包括医生和护士、警察和消防员、收银员和顾客。每个角色都有相应的任务和职责,比如“医生”要诊断“病人”的病情并进行治疗,“警察”要维护“社会”治安。学生在进行游戏时需要遵守自己角色的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并通过这一形式深刻地认识到不同社会角色肩负的职责,以及这些职责对社会整体运行的意义,这种游戏化情境呈现形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
5.加强情境评价反馈
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中,加强情境评价反馈是一个关键环节。这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成果,调整教学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促进个人成长。
例如,在“文明礼貌”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从多方面提供评价反馈,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行为,如关注课间休息时、食堂吃饭时和师生沟通时,学生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情况,有无尊重他人的表现。教师可把这些场景中学生的表现记录下来,比如,某个同学主动到楼道里和教师打招呼、某个同学到食堂排队耐心等候、使用礼貌用语等。这种以日常观察为主的评价反馈最为真实、直接,体现出情境教学结束时学生是否把学到的东西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习惯中。另一方面,教师可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比如:“近期内你在文明礼貌方面提高了什么?还存在什么缺陷?”再进行小组互评,各组成员对情境教学结束时的表现进行互评。在互评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以及他人,例如,有些同学会指出伙伴在跟别人沟通的时候语气不柔和,被评的同学会通过伙伴的反馈来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接纳评价,鼓励学生依据反馈信息适时调整行为,让文明礼貌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觉,借助这一评价反馈机制来持续优化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效果。
6.强调情境延续性与拓展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情境的延续性与拓展性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形成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关键。以“爱护动物”教学为例,教师可从校园里的流浪猫和流浪狗开始切入场景。组织学生参与“爱护校园小动物”活动,为它们提供简单的住所、食物和水的存放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近距离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及需要,体会小动物可爱而又脆弱的一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把情境扩展至更为广阔的范围。例如,与地方动物保护协会取得联系,并请工作人员到学校进行演讲,向学生展示城市里各种动物所遇到的生存挑战。同时,用多媒体演示自然环境下部分野生动物的生活图景和由于人类活动受到危害的录像,例如,海洋垃圾威胁海龟的生存,森林砍伐使鸟儿丧失了家园。该系列拓展情境使学生的眼界由校园小动物扩展至整个动物群体,深刻理解爱护动物这一全球性课题。就情境的持续性而言,教师可帮助学生参与和动物保护有关的活动。例如,开展“保护动物从我做起”的行动,鼓励学生在家中和社区中推广保护动物的观念,制作并在社区张贴手抄报,或者向家人强调动物保护的重要性。也可组织学生经常去附近公园或者自然保护区打扫垃圾,以免垃圾破坏动物的生存环境。通过这一长期而又具有延续性的情境活动,不仅使学生从道德情感等方面更坚定了对动物的热爱之情,也使学生从行动上形成了保护动物的良好习惯,把爱护动物这一道德要求真真正正地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实施中却面临着一定的问题。通过对它的功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才能使情境教学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作为教学活动的重点实施者——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对情境进行精心设计,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以保证情境教学能够真正为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高服务。与此同时,还应该得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其中包括资源的提供以及教师培训的开展。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情境教学才能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这片土壤上茁壮成长、硕果累累,从而为培养道德品质优良、法治意识强烈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范振华《创设“真实情境”,远离“教育孤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考试周刊》2023年第36期。
[2] 黄芳《运用情境教学搭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当代家庭教育》2023年第7期。
[3] 马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探究》,《基础教育论坛》2023年第6期。
(丁吉利,1976年生,男,汉族,山东平阴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