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作者: 刘文

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核心素养需要从各个方面优化教学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其文化性和历史性,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要加以重视和应用。本文主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的重要性,探讨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 法治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56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在各个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需要各科教师的参与和支持,为此,教师要做出积极努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以为后期的高效融入做好铺垫,帮助学生增进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法治素养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也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因为各种因素影响,融合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教师要明确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从而完善道德与法治教学。

1.教师未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体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教师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提高重视程度。但是,目前部分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把重点放在学生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学习上,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和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法深入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

2.教学理念缺乏先进性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动的先导,对教学成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学生法治素养,必须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但是,从教学实际来看,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还是采用应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未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比较机械,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另外,一些教师没有通过现代的视角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致学生在学习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存在较大难度。一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未能结合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降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效果,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不良影响。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停留在表面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质量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需要。为此,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些教师在开展两者的融合时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制约了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有些教师自身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会存在一定的难度,进而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效果。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融入效果,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促使学生得到成长。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重要任务,首先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开展具体工作,加强对相关策略的探索,促使学生在高品质的课堂中收获更多知识。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对课堂教学成效都具有直接影响。为此,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中,主动与教师做好配合,加快教学进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融入合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教学的提质增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涉及各个方面,比如民间故事、传统节日等。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科学选择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利于学生在主动思考和探究中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和法治素养。另外,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使课堂呈现更多的形式,给学生带来多元化的体验,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这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深度参与中获得能力和素养的双提升。

2.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内化吸收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高效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增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顺利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有些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会存在一些困难,比如理解能力不足影响了知识的内化,进而影响了后期知识的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使理论化的法治思想和概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中能够透过表象了解本质,从而对所学内容有更好的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多种体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加以拓展,帮助学生高效利用这些“宝藏”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3.有利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性质,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促使学生发奋学习,增长本领报效祖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了有力凭借,有利于学生在多种形式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有利于学生增强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提高文化自信。教师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这个方面的价值,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产生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另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还能反作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续传承。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有效策略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教师就要主动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为教师营造高品质课堂提供了有力抓手,有利于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形成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多元化功能。

1.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展学生知识面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首先要立足于学生的学情,着眼于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选择合适的内容,彰显出趣味性和实用性,发挥出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不乏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在教学前要加强对内容的解读,在获得较大程度把握的同时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实现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的融合中取得预期成效。教师还要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为后期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铺垫。

比如,教师在开展八年级上册“以礼待人”的教学时,为使学生认识到以礼待人的重要性,掌握以礼待人的方法,提高道德素养,可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教师要结合《论语》帮助学生学习孔子关于“礼”的名言,从孔子的教诲中获得启发。教师还可以融入《周礼》等国学经典,引导学生认识到“礼”在封建社会中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孔子、孟子关于“礼”的观念在当前时代对学生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老爱幼”等。为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角色扮演,在古代的社交活动中深刻体会“礼”的内涵。另外,为在教学中丰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古代礼仪知识竞赛、茶道艺术表演等。这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多元化的体验,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提高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获得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提高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度,以全球视野看待文化的不同,尊重理解其他文化,主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主赛道,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法治素养方面的优势,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促进作用。历史典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运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既能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有效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有力支持。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历史典故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促使学生在趣味性的历史典故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比如,在开展七年级上册“师生之间”的教学时,为使学生全面认识师生关系,主动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融入扁鹊学医的历史典故。扁鹊在成为名医之前曾经跟随兄长学习,虽然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仍然尊重兄长,在与兄长交往中体现出谦逊的态度。这个历史典故在本部分教学内容中的融入能够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古人对教师的尊重,还能帮助学生反思自身行为,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与教师建立和谐的关系。另外,教师还可以融入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高度的信任是建立深厚友谊的基础。在“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从以上典故中的信任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到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也需要高度的信任。教师在融入历史典故时可以借助多媒体,丰富历史典故的呈现形式,使学生在准确把握历史典故内涵的同时能够增进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学会处理师生关系,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实现教学相长。

3.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实践体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建立在学生对其高度认同的基础上,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有效方式。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把课堂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促使学生从更多的层面和视角学习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生活需要法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包公断案的历史故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法律的理解。然后基于实际问题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法庭中合理应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法庭虽然是模拟的,但解决的是现实问题,学生在扮演各个角色的过程中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最终完成知识的学以致用。实践活动要具有多元性和丰富性,这要求教师加强设计,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实际问题提高实践活动开展成效,使传统文化在实践活动中大放异彩,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走向深入。

4.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设教学情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精神追求、道德规范、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诸多方面的应用价值。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法治素养,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一方面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创设情境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激发学生持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典故、格言等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富含文化性的情境中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达成课堂学习目标。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明确时代发展对自身的要求,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提高对社会发展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弘扬和传承,使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体现出更多的功能。在开展“止于至善”部分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本部分教学内容创设案例情境,在其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学雷锋”事迹分享,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在身边。在“学雷锋事迹”的分享中,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有针对性地做出改变。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思考,在深刻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期提高学生法治素养的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度融合,在实践中不断探寻更多的有效策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馨心、潘丽丽《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思考》,《考试周刊》2024年第40期。

[2] 王媛媛《生活化思维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分析》,《中学课程辅导》2024年第28期。

[3] 张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科学导报》2024年第B07期。

[4] 卿紫鑫《赓续发展:新课标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探索》,《科学导报》2024年第B02期。

[5] 周亚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研究》2024年第25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