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路径探析
作者: 徐福美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伦理道德和深刻的哲学思想,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在增强身份认同、塑造思想品格、传承文化基因等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三观”、健全人格、良好品德的重要学科。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可行性和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思想政治 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59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在影响着中华儿女的精神和思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诗句中的家国情怀一直激励中华儿女不断进步,一直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团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而不立”等诗句中的道德修养一直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融入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有利于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可行性
(一)教育目的上的一致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中思想政治在道德品质上有着极为显著的一致性,都重视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的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与高中思想政治的道德教育目标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能够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促进他们正确思想、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中思想政治在强化文化认同感方面也有着极为显著的一致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结晶是增强高中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工具。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中,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理解和认可中华文化,也能够在多元化的文化大背景下强化他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价值追求上的相似性
高中思政教学的根本教育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促进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与我国古人培养“贤人”“君子”“圣贤”的理念不谋而合。另外一方面,能够提升高中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促使其能够在树立崇高理想的同时,具备实现理想的定力和毅力,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与我国古人的家国情怀一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自然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在国家方面追求人与国家的“家国同构”,在社会方面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在个人方面追求培养人的“君子人格”。在价值追求上,与高中思想政治有着极高的相似性。
(三)内容支撑上的互通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中思想政治在内容支撑上的互通性,主要体现在理解经济制度等方面。在理解经济制度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公平竞争、效率与公正相结合的原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极为契合。因此,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理解,增强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判断和应对经济变化的能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路径
(一)以教材为核心,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伸和拓展高中政治的教学内容,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时,应以教材为核心,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方向,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思政政治教学的优化创新。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教师应从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追求出发,不断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知识,促进他们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同时,教师也应深入研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以此寻找到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作为政治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点,并在教学课堂中适时引入,强化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还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强化对教学过程的监管,以此构建出高效的思政教学课堂,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以统编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提升对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的认识,感受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性。在进行本课的教学之前,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引入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在讲述“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中华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引入教学中,向学生讲述在我国现代社会,人民的地位和我国古代“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我国一切的权力属于人民;在讲述“肩负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我国清官文化中“公正廉洁、为民请命”等思想引入教学之中,可以为学生讲述包拯、狄仁杰、苏章、于成龙等中国古代清官为民伸冤、为民请命的故事,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明白人大代表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
其次,教师可以将秦国兴建的大型灌溉工程郑国渠、李冰修建都江堰、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等真实历史事件与我国现代的教育建设项目、住房类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民生工程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能够明白,无论是在我国的古代还是在现代,民众利益都是国家治理的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从制度方面保障民众利益。
通过上述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以更为全面的角度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并能够在此过程中认识到我国的国家优势、制度优势,实现文化自信和爱国精神的提升,从而充分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学融合的教育作用。
(二)以目标为载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主要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法治、哲学、文化六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困难度。对于学习压力较大的高中生而言,在学习时间紧张的情况下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较为困难。因此,为了有效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在教学开始之前制定出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思考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
首先,应做到教学目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统一,以此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以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例,依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教师可以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立为:
1.能够通过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思想,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2.能够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热点的分析,知道中国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是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3.通过学习四大发明、唐诗宋词等古代中国在科技、文学领域的成就促使学生能够明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其次,在实际教学之中,教师不应只重视思想政治知识的教授,也应重视学生思想和政治觉悟的培养。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事政治结合在一起,从而在优化教学过程的同时,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性和重要性。如,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与我国的外交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结合在一起,带领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政策的魅力;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重视家庭、团结互助的观念,与我国“脱贫攻坚”政策结合在一起,带领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从而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使其能够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参与者。
(三)以情境为工具,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不仅应教授学生教材中的思想政治知识,也应教授学生生活中的思想政治知识。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因素,创设出真实、生动的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从而在提升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深化他们对于思想政治学科的认识。同时,教师应依据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塑造出探究性思想政治学习氛围,以此在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人文性。
以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针对本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引入《六祖坛经》中“仁者心动”的故事,让学生思考是风吹幡动引起六祖慧能的心动,还是六祖慧能的心动引起的风吹幡动,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后,教师可以利用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创设出生动化的问题情境,应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是盘古(思维)创造了世界(存在),还是世界本身就存在,只是盘古(思维)发现了世界?”以此促使学生能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思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再次,教师可以将庄周梦蝶的故事引入教学之中,通过提出“在庄周梦蝶的故事中,庄周到底是人还是蝶?”促使学生思考世界是否可知;可以引入我国古人对于宇宙星辰不可完全认知的思想,带领学生思考世界是否不可知。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希沃白板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的方式,在教学课堂中塑造“百家争鸣”的场景,让学生扮演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思想家,针对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辩论。通过上述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自主探究中产生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深入思考,也能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理解我国不同学派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认识,感受到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碰撞。
(四)以节日为依据,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对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高中生的身心、思想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但在高考的压力之下,他们仍会对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有所渴望。基于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可将思想政治教学和传统节日结合在一起开展相应主题的教学活动,从而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思政政治学科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实现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以统编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在课本的课前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希沃白板播放一些有关春节的视频,如春节联欢晚会、贴对联、放鞭炮等,并应提出以下问题:“看完这个视频之后,你想到了中国哪种传统节日?”以此顺利开展“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其次,教师应以教学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我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并向学生简单介绍这些节日的起源、风俗和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带领他们亲自动手制作与传统节日有关的物品和食物,如制作春节的对联、元宵节的灯笼、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以此促使学生能够系统化地掌握与传统节日有关的知识。再次,应将班级学生按照5—6人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布置出以下学习任务:1.在如今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造成了怎样的冲击。各种西方节日的引入、现代快节奏的社会又对传统节日的传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中,传统节日怎样才能够实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3.如何才能够扩大传统节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让更多外国人民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应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上述学习任务的答案,并引导他们将自己商讨出的成果制作成PPT,由一名小组代表上讲台发言,以此强化他们对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最后,教师应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为喜欢的一个传统节日,制作出一份宣传海报,其中应包含该节日的起源、发展、习俗、文化内涵以及自己对于该节日的思考等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出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情景剧,以此向其他同学展示传统节日的乐趣和魅力;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传统建筑等,以此促使其能够通过实物深刻感受到传统节日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邀请民俗专家、“非遗”传承人到班级开展讲座,为学生讲述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趣味故事,学习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技艺;可以在传统节日还未到来的时候,和学生一起布置班级环境,在教室张贴传统节日的海报、悬挂传统节日的装饰品等,以此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融入,有利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激发高中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热情。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采取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彰显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并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中生不断发展,从而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推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不断改革。
参考文献:
[1] 葛广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品位·经典》2023年第2期。
[2] 陈建文《基于文化自信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策略》,《亚太教育》2022年第19期。
[3] 贾耀忠、张剑英、柯珊清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政治课的途径》,《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4] 赵元举《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学教育》2020年第8期。
(徐福美,1971年生,女,汉族,山东枣庄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山东省政治学科基地成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