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文化”背景下的小学班级精细化管理对策探究

作者: 张慧珠

摘 要:“家文化”不仅是对朱柏庐教育思想的传承,也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创新融合,旨在通过家庭式的关怀和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而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具有科学性与创新性的管理模式,在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家文化”背景下,如何实施精细化的班级管理,是每个班级管理者值得深思和实践的课题。

关键词:“家文化” 小学班级 精细化管理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62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场所,管理的精细化不仅关乎教育的质量,更会影响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成长与未来发展。在“家文化”的背景下,精细化管理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延伸至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情感、需求与发展潜力,都是教育者需要细致关注的对象。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班主任需要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通过精细化管理,致力于班级文化建设,打造一个“家味”浓厚、互相关爱的班集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归属感和荣誉感,最终使班级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本文对“家文化”及“小学班级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概念进行简要阐述,再结合班级管理实践提出教育对策。

一、核心概念

(一)“家文化”

“家文化”是指一种以家庭为基石的文化理念,强调家庭在教育和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在本人所在的学校中,“家文化”融合了朱柏庐先生的教育思想与传统文化,旨在立德树人,通过传承家教智慧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

具体而言,“家文化”体现了多个方面的含义,包括:1.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强调尊重和理解每个孩子的独特性,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校园环境;2.家教思想:传承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将优秀的家教理念融入学校教育,倡导德行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3.文化传承:通过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对文化根脉的认同和传承,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厚底蕴;4.家庭参与:强调学校与家庭的紧密联系,鼓励家长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5.阳光育人:通过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阳光心态,使他们在成长中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小学班级精细化管理

小学班级精细化管理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对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管理,以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班级管理的最优化。精细化管理强调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管理目标、责任和过程,使管理行动更加具体和精确。该管理理念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精”。强调管理目标和责任的明确性,要求管理工作精确、专业,避免模糊和概括。二是“细”。注重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力求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做到尽善尽美,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差异。三是“化”。将精细化的管理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管理过程,实现自我管理与发展,内化为其心理结构的一部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家文化”背景下小学班级精细化管理的策略

(一)以爱黏合添“家”味

“家”是情感的港湾,是心灵的归宿。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爱的教育尤为重要。在“家文化”的背景下,精细化管理的首要目标是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班级氛围。班主任作为“家”的管理者,应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情,从而形成深厚的班级凝聚力。

1.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提升班级凝聚力

班主任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如团建游戏、主题班会、运动会、文艺演出等,创造一个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集体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位置。在这些活动中,班主任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任务,如班级合唱、班级义卖等,引导学生们共同努力、分享成功、面对挑战,这种共同经历将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家”的温暖。

2.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点滴进步

为促进班级精细化管理,班主任需要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记录他们在学习、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进步和成就,并定期与家长分享。这种档案不仅是对学生成长历程的记录,也是对他们努力的肯定。通过对进步的关注和记录,学生会感到自己的成长被重视,从而增强自信心。同时,也能够提升班级整体的温暖感和归属感。

3.关注学生个体需求,提供个性管理手段

在建立个人成长档案的基础上,班主任还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学习需求和情感状态,制定个性化的管理和教育方案。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关注他们的个体需求意味着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想法。班主任可以通过一对一谈话、心理辅导、学业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的关注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怀和支持,增强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从而在班级中形成更加紧密的“家”的氛围。

通过以上管理对策,班主任能够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班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不仅能够在情感上得到滋养,增强表达自我和探索未知的勇气,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最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规矩先行正“家”风

“家”不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规矩的维护。朱柏庐先生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德行为先,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班级管理中,规章制度如同家庭中的家规,是维护班级秩序和促进良好风气的基础。通过精细化管理,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建立起明确的规矩,让学生明确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

1.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班主任作为学生的主要引导者,其行为和态度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身作则”就是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例如讲诚信、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对此,班主任可以通过参与学生的日常活动、保持积极的态度以及对学生关心和理解,来展示优秀的个人品质,帮助学生理解何为“正确的行为”。

2.明确班规,积极导向

明确的班规是班级管理的基础。班规应当易于理解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的行为走向积极的一面。对此,班主任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班规,这些班规应涵盖日常行为、学习态度、互助合作等方面。日常行为:按时到校和上课;尊重他人,不打扰同学学习;爱护公物,保持教室整洁;对教师和同学使用礼貌用语,如“请”“谢谢”等;学习态度: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勇于发言;按时完成作业,独立思考,认真复习;互助合作: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帮助,鼓励倾听和分享想法;互相帮助,分享学习资料;团队活动中,公平分工,共同完成任务;主动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明确的班规能够为学生提供行为的指引,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有更好的方向和目标,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践行这些规范。

3.人人参与,弹性调整

教育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在班级管理中,学生的参与可以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在制定班规时,班主任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增强他们对规则的认同感,同时每隔一段时间召开班会,回顾班规的实施情况,讨论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反馈班规是否合理,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再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班级动态,灵活调整、修改和更新班规,确保其与时俱进,适应班级的实际情况。

规矩不仅是约束,更是引导,是让每一位学生明白自身角色和责任的方向盘。当学生在制度的框架内自由成长时,“家”的风范将自然而然形成。

(三)延续文化筑“家”基

文化是一个家庭的灵魂,也是班级发展的基石。在“家文化”的框架下,班级管理需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一系列富有内涵的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使其在活动中感悟文化的价值,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文化的力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与思想,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1.建立班级文化墙

班主任可以创建一个文化墙,展示班级的价值观、班训,以及学生的优秀作品和活动照片。定期更新文化墙内容,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分享自己的故事与感受。文化墙不仅是班级文化的载体,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增强归属感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主题文化活动

班主任可以在每学期设定一个主题,如“中华传统节日”“诚信与友善”等,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亲子活动、文化诵读、手工制作等,并邀请学生参与策划与组织,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主题文化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自我表达能力。

3.情境模拟或角色扮演

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开展情境模拟或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感受到文化的价值,比如通过表演经典故事、历史人物等,理解道德与价值观。同时,可以定期组织“文化日”,让学生通过表演、展示与互动,加深对文化的理解。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提高文化认同感。

4.设立文化小使者

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选拔一部分学生担任“文化小使者”,负责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宣传,推动班级文化的传播。通过担任“文化小使者”,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榜样效应和学习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将其融入班级管理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通过上述教育对策,班主任可以在“家文化”的框架下,有效推进班级精细化管理,增强班级的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与综合素质,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四)多方合力兴“家”事

“家文化”强调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三位一体。班级的管理不仅仅依靠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家长与社会的协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班级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更大的“家”的一部分,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互动,营造出关爱与支持的生态圈。

1.建立家校沟通机制

班主任应每学期举办至少一次家长会,分享班级管理经验、学生表现及未来的计划。鼓励家长提建议,增加家长对班级管理的参与感。同时,建立班级在线沟通平台,及时分享学生的表现、班级活动以及安排,让家长能够随时了解班级动态。此外,在家长会或微信群中,班主任可以设置反馈环节,鼓励家长和学生对班级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2.鼓励家长参与班级活动

班主任可邀请家长参与班级活动,如班级庆典、运动会、阅读分享等,鼓励他们在活动中发挥特长,促进家庭与学校的互动。还可以设置“家庭作业分享”环节,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家庭作业,并在班级上分享他们的合作成果,增强家长参与感。

3.定期开展家访活动

班主任应定期进行家访,与家长深入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和成长需求,并与家长分享学生在校的表现,以及需要家长支持的地方,据此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形成教育合力。例如,针对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班主任可以与家长一起制定孩子每天固定的学习时间,并提供一些有趣的数学学习资源(如数学游戏、应用软件等)。此外,可以建议家长通过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如购物、做饭)来帮助孩子理解数学概念;针对部分情绪管理存在问题的孩子,班主任可以鼓励家长在家建立一个开放的沟通环境,让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学校,班主任可定期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教给孩子一些情绪管理的小技巧(如深呼吸、写日记等),并建议家长参与一些亲子活动以增进亲子关系。

4.组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班主任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组织班级学生参观博物馆、工厂、文化展,参与社区服务、田间劳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学习,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养。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定期邀请社区中的优秀人物或专业人士来校开展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学习和社会的热情。

通过以上教育对策,班主任可以在“家文化”的背景下,实现班级管理的精细化,增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能让家长更深入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从而形成一个关爱与支持的教育生态圈。

总之,在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的重心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承,更在于品德的培养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家文化”背景下的小学班级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而细致的工作。在爱的滋养下,规矩的引导下,多方的合力与文化的熏陶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汲取到丰富的养分,实现茁壮成长,最终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在这样的管理理念及模式下,我们不仅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是在塑造他们的人格与价值观,能够助力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冯永刚、何绪娜《中小学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困境及其破解》,《教学研究》2018年第6期。

[2] 潘可逾《融合教育背景下班级“家文化”的培育实践》,《江苏教育》2024年第12期。

[3] 靳俊良《立德树人背景下学校“家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河南教育(基教版)》2024年第Z1期。

[4] 张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班级管理的实践探索》,《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8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