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洗牌的大赢大输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鹏)
1月中旬,香港著名的雅佳控股集团遇到麻烦,三家银行向法院申请对雅佳清盘,消息披露之后,舆论哗然。雅佳控制着香港最大的工业集团,其主席就是大名鼎鼎的华裔收购大王丁谓。丁谓的成功之路曾经被全球华商奉为经典,他的经营策略至今仍被国内企业集团奉为法宝:这就是一脚踏在资本市场,一脚踏在产业市场,双手洗牌。丁谓此次所受挫折,可能给我们重大警示,这种经营思路同样存在巨大风险。
光脚同趟两条河
丁谓是白手起家的典范,他24岁移民加拿大,几乎一无所有。读电子工程硕士的时候,丁谓在电话簿上登了一条广告:“如果你有什么好主意,想知道能否发财,请来找我。”一年下来,靠帮顾客出出主意,兼做一些实物设计,丁谓的个人工作室,营业额居然达到70万加元,净赚6万加元。
虽然靠点子能赚钱,但丁谓意识到要成就大业,必须建立自己的实业。丁谓选中电脑软件开发,博士读到一年半的时候,他退学创办善美公司。
丁谓的生意越做越大,很快就拥有十几万的资产。一个大老板找到他,出资20万加元,参股善美20%的股份。半年后,那位大老板再次提议善美公司和另外几家公司合并组成一家大公司。通过合并,丁谓不仅得到100万加元的现款,而且在新公司中拥有10%的股份。经商两年半,丁谓就尝到资产重组的甜头,成为加拿大年轻的华裔百万富翁。
尽管新公司的经营并不成功,但在高层管理的实践中,丁谓弄清了大企业的五脏六腑,而且体味到资本运作的奥妙。1983年,丁谓退出大公司,重新组建善美公司,他自己控股80%。善美公司推出手提电脑,因为全球电脑业正处于起步时期,没费什么工夫,善美公司的营业额直线上升,丁谓两年内成为千万富翁。
1986年,善美公司股票上市,由于经营业绩卓越,股票迅速上涨,丁谓在资本市场上很快被抬上亿万富翁的宝座,这是资本市场的奇妙。
成为亿万富翁,丁谓却预感危机:大公司纷纷进军电脑业,善美公司只有不断开发新产品才能生存,稍有松懈就会死亡。丁谓希望找到一台均衡而持久的赚钱机器,能源源不断带来财富。他开始同时涉入两条河:资本市场和资产市场。
险象环生大收购
丁谓对善美做了反思:善美靠开发新产品起家,没有生产工厂,没有营销网络,因此根基不稳。丁谓很快买下一家香港工厂,对其稍加改良,经营业绩突飞猛进。丁谓又将其包装上市,收回一笔资金——将资本运作和产业经营结合起来,这正是丁谓以后发财的基本模式。从此,丁谓开始其险象环生的全球大收购。
1988年,丁谓斥资1.1亿美元,收购美国“康休默”连锁店。丁谓冒了一次险,进入自己不熟悉的商业,从一个电脑开发商过渡到一个零售管理商。
1989年,丁谓和善美集团以“蛇吞象”的气魄,一口吞下老牌公司胜家集团,震惊了国际商界。胜家集团创办于1851年,是美国一家生产缝纫机的大公司。胜家集团经营不善,陷入困境,丁谓看中的是胜家全球性营销网络。
胜家每年的营业额是十几亿美元,善美只有几亿美元,而且胜家的资产数倍于善美,这完全是场小鱼吃大鱼的赌博。丁谓经过一系列缜密的策划,迫使胜家将价格定为2.7亿美元。丁谓手头有4000万美元,加上银行贷款1亿美元,才有1.4亿美元的自有资金。尽管如此,丁谓还是决定全资收购。
用1.4亿美元,丁谓说服了胜家股东和美国证券管理机构,发行2.1亿美元的企业债券。他对胜家股东说:“我先付给你们1.4亿美元现款,以显示我的收购诚意,再给你们一部分债券,分期分批地还本付息。”这是一招险棋,如果丁谓到时候不能兑现债券本息,就会倾家荡产。
丁谓以4000万美元资金,以2.7亿美元的代价,使得一个拥有近150年历史的美国企业集团易手于华人,这不仅是举世震惊的新闻,而且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典范之作。
企业医生施妙手
收购胜家是孤注一掷的冒险行动,很多人为丁谓捏一把冷汗。收购之后,丁谓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因收购胜家,善美集团的负债额一度高达5亿美元,而且将烂摊子重整旗鼓还需注入大量资金;另一方面,胜家集团在全球拥有2.7万个销售连锁店,如何驾驭这个庞大网络是一大难题。
丁谓对胜家集团进行改组。胜家集团总部关系复杂,理顺关系极为困难,丁谓索性在海外成立新的胜家集团总部,然后关闭机构臃肿的原总部。对分公司,丁谓也是该撤的撤,该并的并,砍掉不良资产。在丁谓的调养下,胜家第一年不再亏损,第二年就效益尽显。
效益看好,股票看涨,丁谓借势调整债务结构。1991年,善美抛售胜家一部分股份,一举还掉3亿美元的债务。1992年善美再次抛售股份,拿回大笔资金,善美已不再负债。丁谓魔术般的重组产生神效,他以4000万美元买下2.7亿美元的胜家,到1993年,胜家股票市值达17.5亿美元,善美仍然拥有51%的股份。丁谓收购胜家的冒险之举,获得如此出人意料的成功,实在是资产运作的典型案例。“胜家改组是我的杰作,可以说呕心沥血。”丁谓由此被人誉为“企业医生”。
丁谓
胜家收购重组涉险成功,极大地刺激了丁谓的收购胃口。1991年,应东京银行之请,丁谓用2000万美元收购日本生产音响的“山水株式会社”。事隔不久,丁谓又收购了香港东茗国际(控股)有限公司。1993年6月,丁谓斥资1.2亿马克,收购德国最大的工业缝纫机生产厂百福公司。丁谓在中国的收购也获得巨大成功,他通过收购香港的港华集团,而港华又是康佳的大股东,达到成为康佳集团大股东的目的。康佳集团这几年股票一直在涨,丁谓1998年将康佳股票抛出,狠赚了一笔。
收购这些具有国际知名度公司产生巨大效益,不仅托起善美的品牌,而且托起善美集团的市值。丁谓的财富不断膨胀,成为世界级的富豪。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丁谓通过一系列收购,使善美集团的年销售额突破50亿美元,丁谓个人的净资产达20多亿美元。
遭遇债务危机
丁谓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收购大王”,他的成功使人们对收购加重组的经营方式备加赞赏,但人们可能忽视这种双手洗牌的收购实际上存在巨大风险,能否有足够的能力让被收购企业迅速赢利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丁谓的做法终于在雅佳集团遭受挫折。1993年,丁谓收购日本的雅佳电子公司。雅佳是与JVC、先锋、建伍等品牌齐名的大公司。1995年,善美通过雅佳电子有限公司又收购一串实业。1996年,丁谓收购诺基亚的电视业务,继续强化自己的家电产业。丁谓的如意算盘是,以雅佳的品牌,港华的生产基地,再以胜家的营销网络,可以形成一套家电的产业链。
但这一次,丁谓却没有那么幸运。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收购的巨大风险彻底暴露。丁谓收购的无论是缝纫机还是家电等传统产业,重组难度很大。更重要的是善美的生产基地和市场主要在亚洲,收购所带来的财务压力本来就很大,金融危机更使企业经营困难,善美集团的债务问题最终爆发出来也就不足奇怪。
善美现在面临巨额债务,1999年9月,加拿大安大略省证监会禁止丁谓买卖善美、胜家及胜家德国附属公司的股份。善美控股的雅佳集团现在共欠十多家银行债务达35亿港元,虽然此次三家银行的清盘申请未必能获批准,老谋深算的丁谓或许有化解妙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经过此劫,丁谓会重新认识自己的发财捷径。
通过资产运作使其赢利达到升值,再通过资本运作回笼数倍资金,这条路已被中国企业奉为企业快速扩张壮大的捷径。但在资本市场举债收购,财务成本极其高昂,如果所收购实业未能迅速赢利,玩不成“升值抛股”回笼资金的资本游戏,那么实业利润不足以支撑资本的成本。丁谓的成功在于举债收购实业后,迅速使其赢利,进而抛股还债,丁谓的受挫在于雅佳实业未能扭亏为盈,卡住其资本运作通道。成于此,失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