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只有暴露癖才能生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芳)

到处都是眼睛

3月13日,法国内政府部长让—皮埃尔·舍韦内芒建议,在城市的案件多发地段安装摄像机,“必要时安装红外线摄像机”,以监督可疑分子的行为。

部长建议话音刚落,民间抗议应声而起。“笑一笑,拍张照!”协会(如此命名就是反讽无处不在的摄像机)负责人让—皮埃尔·波蒂抨击道:“安全考虑发展成魔症才会生出电子监视的鬼主意。结果闹得社会上一派相互猜疑的气氛,公民们还得付税钱让自己被监视。”建议和抗议正在热闹,事件本身已跳脱其外,兀自发展。《快报》周刊统计出,150万个摄像镜头已在默默注视法国22座城市中的公共场所,而且“这个数目将与日俱增”。十字路口,体育场馆,饭店商店,棚户区的走廊过道,凡是可以被定义为“公共场所”的地方,包括几家房客合用的门厅与楼梯,都可能有眼睛。匆匆行过的路人不会知道,或近或远某间屋内有一墙显示屏,自己的身影正在那上面匆匆行过,或者被注视、被选录、被放大、被分析、被使用……

这么多的电子眼后面实际是人看人,一不留神就给人看了去,法国人敏感的隐私权神经大受刺激。民间协会对公共监视不留情面.可公共部门真希望他们讲点道理:现代社会犯罪率不断上升,保安离开高科技寸步难行,电子监视逼近公共场所在许多国家皆是迫不得已。

1993年,法国塞纳河上游勒卢瓦一佩雷市投资200万法郎在市中心装了86台摄像机。有怨气没办法的市民戏称他们的城为“摄像机之家(videoland)”。几年下来,不料,“眼皮子底下”发的案比别处还多,市政府因此两头受气。可是新当选的市长也只是撤掉30台摄像机,削减了一批屏幕跟踪人员—监视系统的主体部分依旧目光如炬,密切注视着中心城区的人来车往。

谁在看?看什么?

当然,法国公共场所的许多路人最终”只是监视屏幕上的过客。除非他就是内政部长所说的“可疑分子”。除非他曾在亚绵市某间超市有过不检点行为—那里的保安喜欢将屏幕上窃贼出手的镜头制作成佳片集锦流传赏析。除非他参加过今年1月的地铁维修工人大罢工—地铁监视系统已将当时的录像提交总公司人事部门“备查”。除非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让某位滑稽录像制作的业余爱好者觉得好玩……这么多“除非”必然为原本矛盾的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又添是非,所以法律开始行动,制定“防范疯子”的措施。

在法国,于公共场所安装摄像机必须事先得到省级部门批准,而且必须在相关地点明确标示“此处有摄像监视”。从1995年起,监视录像归属法国信息技术与公民自由委员会管理;录像至多可以保留-个月,而且绝对不能向第三方展示。

事实上,媒体报道出公共场所已有的150万个摄像镜头很少有告示牌暴露其存在,超市佳片的制作和流传也发生在1995年之后。

《快报》因此指责有关部门执法不严。民间协会却说,循着监视的逻辑,严格执法的唯一途径就是在每个屏幕跟踪房间同样装一台摄像机,让看人的人再被另外的人看着—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人人都是潜伏的看客,电子眼只是观看的一种欧洲刑警组织将建立新的计算机中心,存储约20万人的个人信息,包括一敏感内容,如宗教、性倾向和种族等,并对这些数据作“战略性的可行性分析”。

美国国会已经通过《医疗保险变更和减税专用账户法》,要求将医院、医生、保健机构、保险公司收集的关于就诊病人和投保人的信息标准化,建立健康信息库。个人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心脏病、家族病史或者几年前那张令人尴尬的性病病历被老板和保险公司知道,只有打电话授权美国病人权利联盟跟踪自己的信息,并对未经许可的查阅进行起诉—费用当然很高。

2月份,德国莱比锡市新开了_家间谍用品商店,最受欢迎的商品是喷在信封上使其透明的喷雾剂(A的信B读完后喷雾迅速挥发,一切复原)和“隔墙有耳”牌听诊耳筒(可以听到50厘米厚的墙那边的声音)。

4月初,“早鸟一号”—去年年底发射的第一颗民用间谍卫星发回了第一批照片。如果说“美国侦察卫星能看到地面上士兵的胡须”被光线本身的物理特性证明是吓唬人的说法;那么这批因特网上即可阅读的照片则是在说,日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住所指哪儿拍哪儿然后花钱拿照片完全有可能。

这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可以互换,被人非法查阅了病历的美国人也可能去莱比锡购买间谍用品,种种观看因此更加复杂化。

社会发展为偷窥提供了越来越好的技术条件,但偷窥并不总是社会策划的集体行为。人们常说尊重个人隐私是文明社会的标志,其实在隐私问题上,文明就是使一个人自由于其他的人。如果人人都担心被偷窥,是否等于每个人同时也是潜伏的看客?

只有暴露癖才能生存?

去年,因特网上的摄影网站“Jennicam”(珍妮影像)成了大热点,原因是里面的镜头瞄准着一个年轻姑娘的房21岁的美国姑娘詹妮弗·林莉在自家床头安了一台摄像机,全天24小时都开着,并且每分钟往互联网上发送一次房内的情景写真。

观看(偷看?)她的人还真不少。根据詹妮弗提供的数字,每周访问Jennicam网站的人数多达100万次。现在,詹妮弗已经开展网上订购业务,如果谁想一睹她的生活写真,每年需付费20美元。

受此启发,英国的网址开发商打算推出英国版的“詹妮弗”。消息传出,大批姑娘争相应聘。在这之前,兰开夏郡的波尔顿研究院对推出“网络生活写真”的发展前景做了实验。让他们大感意外的是,他们在网址上显示的虽然只是空空荡荡一间计算机房,前来光顾的网虫也有1.7万人次之多!

社会学家很难解释人类彼此之间这般狂热而泛滥的好奇心,为什么人们乐此不疲地窥视,哪怕是一般的生活镜头?还有,詹妮弗把个人生活写真传送到信息高速公路上又该怎样分析?詹妮弗自己的说法是:“我在对自己进行考验,希望一直生活在众人的目光下。”

听起来这位姑娘像是把隐私问题看透了—迟早被人看了去,索性敞开供应,一来图个清净,二来也变被动为主动。如果把社会比作一枚硬币,正面是捍卫隐私,反面是酷爱窥视,那么,詹妮弗可说是以“暴露癖”的身份潇洒地生存于夹缝之外了。 摄像机詹妮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