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给计划经济算一笔市场账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投资:给计划经济算一笔市场账0

房改:老工人的逻辑

光荣榜上,先进党员、先进工作者、市级、总公司级和公司级劳模冲着行人微笑;光荣榜边,路人及一大群专程而来的人们正围观由公司房管科张贴的一纸通知。这是1998年4月末的一天,离全国范围内停止福利分房时日无多,在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院内,终身忙着为他人盖房的建筑工人们面对一纸告示,盘算着自家的问题。

焦点是售房价格计算公式:

成本价购房实际房价=[(成本价一标准价高限×年工龄折扣率×夫妇工龄之和)×(1+调节因素之和)×(本套楼建筑面积+阳台面积×系数)+装修设备价]×(1-已竣工年限×2%)一负担价×现住房折扣率×(本套楼房建筑面积+阳台面积)

即使是工程设计上的高手,面对这一长串满是括号的公式也直挠头。不过公告下面有很多条解释,比如年工龄折扣率算0. 9%,成本价为1450元/建筑平方米。一阵相面之后,一位老工人终于打破沉寂:“干一辈子就落下套房子。”老头笑着说,几乎所有的退休工人都很高兴,另一位则用老年人特有的执著不停地重复着:“要买就买全产权的,94%不是个事儿。”

这位王姓老工人住着北京中关村附近的一套两居室,60多平方米,1992年刚实行卖房时他连心思都没动,“好不容易攒下点儿,还给变着法儿弄回去。”老头那时刚退休。房租每月5.8元。而现在,房租已涨到53.8元了,据说,7月1日后还要成倍上涨。决定买房前,儿女们还特意陪父亲到附近的一座新建成的公寓楼看看,最便宜的18层5880元/m2,最贵的7-12层7420元/m2,老头终于被说服了,除去折旧和工龄折扣,他要买的房子也就3万元左右,若是旁边的公寓楼也就是个阳台的价。“谁说您白干了,您干35年,年年刨钱,搁我们,谁有这个造化。”老头儿却不以为然,盖大会堂、盖纪念堂什么大事儿他没干过,临老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还不是应该的?

工龄:转轨中的焦点

老人的要求合情合理。倒退10年,单位还有工人把一家老小的铺盖搬到管分房的领导的家里。那时,老工人的工资比厂长、经理还多,但除一家人的吃喝也剩不下什么。现在,老人的退休工资才548元,彻底沦为社会上的“赤贫阶级”,此时,一套廉价住房就成了对计划体制下的低工资高福利制的补偿。

依此逻辑,形象化的房价公式就应该是:房价=商品房价格÷夫妇工龄之和×系数。

老人的老伴已经去世,但房改又把她重新拉到人间。在满是尘土的档案室,她的工龄重被发掘出来。经计算,夫妇俩的工龄之和超过60年。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的房价公式里,工龄并未得到充分尊重,它被放在与地段、朝向之类调节因素同等位置。房子毕竟是房子,不是工龄或别的什么。1450元的成本价远远低于普通商品房售价,除工龄之外,体制内的身份与福利分房的既成事实也成为即将走出旧体制的人们的福音。

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管理部门也打起了工龄的算盘。今年初,平谷县一家60余人的小企业因经营困难,拟减员增效,动员职工与企业签协议,一次性买断工龄。计算方法是这样的,1万元为基数,按现有工龄计算,每一年工龄加1000元。企业按计算结果一次性支付给职工本人,同时将职工档案材料全部撤消。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从此了结,再不用发工资、承担医疗费用、缴纳各式各样的保险金。

这样甩包袱的做法不可谓不干脆利落,但毕竟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据了解,只有5名职工与企业办理了买断手续,其中还多是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职工。而年老体弱者却应者寥寥,包袱仍未甩去。与买房中的工龄相比,1000元/年是个大数目,但如果以此给下岗职工以保障显然远远不够。有些工人就表示,如果提高补偿额,他们就可以考虑签协议。

一位有20年工龄的职工可以拿到3万元,但这显然是他不想要的。最近,市政府又推出鼓励下岗职工再就业举措,每位下岗职工都可以领一万元自谋职业的补助,政策执行一段时间竟无一人前去领取。旧体制提供给职工的保障比这一万元要多出很多倍。许多下岗职工的情况是,只要每个月去单位报到一次,就能领到四五百元的基本工资,同时还享受医疗保障。而在与北京一箭之遥的天津,买断工龄已颇普遍,截止到1997年底,天津已有20余家企业近4000人办理了<买断工龄补偿协议)公证。在天津,一位中年职工可能获得4万元的补偿,而这相对于天津人的消费水平已不是笔可以忽略的数目。

任何一件商品的成交都离不开双方的诚意,尤其把工龄作为商品,更应认清它的本质。计划体制下工人是国家的主人,想当然的企业主人翁,以此为前提,国家实行高积累、低消费;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在市场化的今天,当一切都倒转过来之后,“主人翁”的财产与国有财产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而对利益的重:新分配,很多人担心的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却看不到正是劳动者创造了国家的财富。

困境中的企业渴望把包袱甩出,运营良好的企业是否想到职工的利益?时隔久远,计划体制下的老账变得越来越模糊,再清算也已缺乏现实意义。当务之急是搞好现有利益的分配。十五大政治报告中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论述,把职工的地位提高到全新的境地。据此,已有经济学家提出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企业应将一部分股份按职工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服务年限的长短分配给职工—当然也要包括已退休职工—企业积累的资产有他们的血汗在内。此时,工龄与工资作为他们服务期间量与质的标志将成为重要的参考。

今年年初,沈阳大东区政府举办的一场国企拍卖曾引来一批媒体炒作,原因是沈阳助剂厂被以100万元卖给该厂原副厂长,而另一竞买者的出价是400万元。不知原副厂长代表的是否是工厂全体职工的利益,如果是,这场“闹剧”或可引来媒体的另一类炒作—这种可能性很小,既是拍卖,首先是资不抵债。

资源资本化:统一的解决

昔日的工资代表不了现时社会的价值判断,现实中的房改继承的却是昔日的事实,于是,清算过去因此带有这样或那样的非市场化因素。比如,老王过去是六级泥瓦工,按现在的标准他不应赚比项目经理多得多的工资,可这已是历史。又如,老王住的中关村地区过去还是穷乡僻壤,现在却是地价最贵的地区之一,但因为在三环之外,买房时他又占了便宜。不过不要紧,一个老工人充其量也就是赚得两居室的差价。

公房出售、货币分房实际上是一个资源资本化过程。“资源资本化”原是发展经济学理论关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观点,主要是指资源富集但资本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开发的实质是资源转化为资本,亦即通过经济的不断“货币化”来促使资源进入可交换的市场。在我国,随着市场化的深入,货币化已渗入到各行各业,房屋与土地是尚未完全货币化的为数不多的资源之一。世界银行1996年《发展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的资源资本化程度已从1978年的25%增长到1994年的89%。

货币化的一个途径就是印钞厂印出与资源等值的货币。据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温铁军的估计,我国的国有房地产约值6至8万亿人民币,其中,至少有一半的商住性质的国有房地产可以转化为能够入市交易的房地产业资本。相应地,人民银行可以增发约4万亿元的能够被房地产业消化的货币。

4万亿人民币最终能落在谁头上?买房5年后,老王的房子将被允许上市,依目前价格他将拥有20-30万元的不动产,他的邻居也和他一样。在坐落于闹市区的干休所和政府机关宿舍,有些人将坐拥百万家资,这可能是他们一辈子都未曾想到的,可现实就是如此。如果货币化慷慨到农民头上,他们也将不靠锄头而富裕起来。资源货币化的好处在于,政府虽然多印了票子,可这些钱都有去处,不会引致通货膨胀,占有资源的人拿到的钱是实实在在的。

农民需要地种,工人需要房住,货币化后的货币虽然看得见,但不到万不得已却是摸不着的。而若在货币化中出现不公平,直接的后果却有违改革的初衷。对此,国务院房改办侯淅珉就指出,公房出售的难点一方面是一级市场如何确定售房价格,另一面是二级市场收益调节的度。原有福利分房中的不公正售房过程中很可能被固定化,而隐含在已购公房中的土地收益中的差距又极为悬殊。在已售公房的产权规定中,国家保留了土地收益的权利,但这种收益是隐含的,只有在二级市场的出租出售中才表现出来。同职称、同级别、同工龄的购房者在房价的收益上很可能有几十万的差距。有关学者指出,作为职工实物工资部分,房改中的住房出售对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已形成扩大效应。

转轨中的缺憾恐怕永远不可弥合,但旧体制毕竟与新体制有天壤之别。但新体制在分配中的公平却给人以希望,以广州房改为例,办事员每月233元的补贴是固定的,市长933元也是固定的,完全货币化、标准化的分配终将给新一代购房者以公正的解决。 经济投资工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